《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59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25 00:14:07

  在李德裕身边的亲信中,令狐梅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物。他读书别具一格,不喜欢咬文嚼字,深究其义,却有广泛的涉猎。这使令狐梅自视很高,经常说:“古之忠贤, 不难齐尚”。李德裕非常赏识这种行事干练、博学多才的人物。踌躇再三后,令狐梅觉得自己有句话不能不对李德裕说:朝廷一定不会收回维州,不如早做安排。
  一听此话,刚才还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的节度厅立刻沉静下来,静到听得见雪在冰冷的空气落下的声音一样。多少双眼睛带着不解,望着令狐梅。刚才还春风满面的李德裕面沉如水。
  令狐梅也知道此刻自己是多么讨人厌,悻悻而退。从第二天起,他就借口生病,闭门不出了。
  只要李德裕冷静下来,把事情通盘考虑一番,他就会明白令狐梅的话没有什么错。此前,他反复盘算的,都是收复维州将对整个西疆的战略态势产生多大的影响,却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在岷山、陇山、邛崃山,而是在长安,在把持大明宫权力的李宗闵、牛僧孺身上。李德裕不该忽略这一点。在整顿西川武备时,他就充分地考虑到牛党可能处处絷肘,提出把牛党的言论备案政事堂,避免他们空谈误国。这一回,意外的惊喜多少有些冲昏李德裕的头脑了。

  此时,西川快马飞奔千里,一路绝尘,穿过了长安的十里长街,奔入大明宫。李涵将李德裕的奏章下发尚书省,召集百官商议如何应对。失落了五十年的维州以无代价的方式收回,整个长安都轰动了。尚书省都堂的光景和成都的节度厅一样热闹。李德裕的名字又一次挂在了人们嘴边。
  都堂传来的阵阵欢呼声,使李德裕的政敌们又是尴尬,又是恐慌。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破坏这件事情。由谁出面呢?
  这个人身份要和李德裕相当,说话才有沉甸甸的分量,才能象压城的黑云,压垮维州城头金鳞般的阳光。李宗闵贵为宰相,对政事全无高明见解,和李德裕争夺相位结下冤仇又尽人皆知。他的话不太容易打动天子。别人又不够分量。只有牛僧孺口碑不坏,和李德裕也未正面冲突过,是一个合适的反对者。字斟句酌后,他小心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徒弃诚信,匹夫之所不为”。
  接着,牛僧孺谈起了十年前唐蕃的长庆会盟。
  回顾历史,大唐与吐蕃曾八次会盟,有四次涉及勘界。开元二年,双方在河源勘界,唐朝的使臣带去了神龙年间会盟的誓文,希望各守已定的疆界。可是,傲慢的吐蕃人断然拒绝,当年七月悍然入侵兰州,还深入渭水源头一带的牧苑,抢掠唐朝的战马。如此嚣张的气焰激怒了唐玄宗(李隆基)。后来吐蕃多次提出重立盟誓,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毫不心动,倾天下一半之兵力三路并出,步步西进,十五年后攻下了天险石堡城(今青海西宁市西南)。第二年,很被动的吐蕃不得不请金城公主出面斡旋。几年后,双方在赤岭(今青海省西宁市西)树立界碑,用汉蕃文字记下“赤岭之外,其所定边界,一依旧定”。所谓旧定,也就是神龙盟誓确立的边界。“两国和好,无相侵掠”的话犹在耳畔,吐蕃就再次悔约。如日中天的唐朝忍无可忍。在青海,唐军再下石堡城,全收河西九曲,而西域的唐军也飞越万丈冰川,神兵天降,灭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部)……可惜,安史之乱惊醒了唐朝的盛世幻梦。吐蕃趁火打劫,将边界从青海、黄河东移到六盘山一线。在这种背景下,双方在清水又一次会盟。没想到,那一年冬,长安发生泾原兵变。贪婪的吐蕃立刻借口出兵助唐,把刚刚立好的界碑扑倒,攻城掠地。唐德宗(李适,音kuò)忍气吞声,双方互派使节商定在平凉举行新的会盟。结果,无耻的吐蕃人埋伏重兵,劫持唐使……

  吐蕃与北边的回鹘、南边的南诏、西边的大食连年战争。再加上东面的大唐,四面树敌消耗了吐蕃太多的力量。国中又频繁爆发内乱,时移事往,吐蕃颓势渐露,终于又一次想到与唐朝媾和。英武的唐宪宗(李纯)看透了吐蕃的贪婪与无耻,引平凉劫盟为教训,拒绝再次会盟勘界。可是他那文弱的儿子唐穆宗(李宥)登基后,没有秉承父亲的意旨,匆匆与吐蕃举行了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会盟。长庆元年十月,双方在长安西郊盟誓,杜元颖等十七位大臣与盟。牛僧孺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今天,他旧事重提,要和吐蕃保持“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信守长庆会盟的约定,把维州交出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