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57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21 13:23:42

  这巍巍高楼,就是李德裕运筹帷幄的地方。百尺楼头,他精确地分析山川形势,反复论证各种方案。
  从南诏入西川,大体上有两条要道。一条经朱提(今云南省昭通市一带)、犍为,沿岷江而上,在秦汉时称为“五尺道”——这条官路宽度只有五尺,是秦国一般驰道的十分之一;另一条取道姚安,过金沙江、大渡河,走邛崃(音qióng lái)关入成都。这条道路出入横断山脉处有条清溪峡(今四川省汉源县与甘洛县交界处),根据《方舆纪要》的记载,“广不盈丈,两岸壁立千仞,峡内溪流淙淙”,是设关御敌之要津,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韦皋特地修筑了一道清溪关。道路也就改名“清溪关道”。这道关,是西川的门户。史书上有“清溪、邛崃二关破,则成都破矣”之说。韦皋曾在关前大破吐蕃。这一回嵯颠入侵,走的也是这条清溪关道。

  李德裕一上任,就接到旨意,要他堵塞清溪关。诏书甚至说:有土就用土垒;没有土,用石头也要垒——长安的天子和宰相被南诏的残暴行径吓破了胆。
  可是,这世上的路有千条万条。堵塞了清溪关道,还有五尺道;堵塞了五尺道,还有不知名、不好走的崎岖山路、羊肠小道。就算什么路都堵住,还是有人会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塞关断路,除了暴露自己的懦弱外,又能有什么用?李德裕不是将头埋进黄沙的鸵鸟,而是青云上展翅的凤凰。他当然知道是什么人向天子出的主意。遥对长安,坚毅的嘴角还是那一缕不易觉察的轻蔑笑意。
  李德裕最忧心的,倒不是眼前糜烂的西川,而是远在长安的阻力。翠帏金鸭间,李宗闵们慵懒地坐在袅袅沉香中,背诵几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旧诗,幻想巴蜀的重峦叠嶂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堵塞一座小小清溪关,就可以高枕无忧。李德裕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抵不过几句不负责任的袖手空谈。李德裕没有办法堵住这些闲人的嘴,只能请朝廷责令他们把自己的话写下来,留政事堂存档。如果将来清溪关堵不住南诏的兵锋,追究罪责有案可查——一听要负责任,一张张喋喋不休的嘴立刻闭了起来。

  朝廷终于认可了李德裕的建议,不再坚持堵塞清溪关。
  在边界险要处,李德裕另修筑了仗义城和御侮城,西敌吐蕃,南拒南诏。今天,在薛城镇还残留故城遗址,也叫筹边楼。据清人的《蜀水经》记载:“李卫公(李德裕后来封卫国公)为筹边楼在保县城市中,楼凡二层,每层高二丈许。梁柱皆当时物”。今天,如果我们沿石阶,走上这座坐落在巨石上的木石结构建筑,还可以看见天花板上被松明烟火熏燎的彩绘,描绘着李德裕筹边建楼的故事。

  只不过,树头花落花开,道上人去人来。古人的风采已化为漫天云烟,吹散在风中……
  整顿边军、开路修关,还解决不了西川的危机。这片土地号称富庶,但贫富分化也比其他地方严重。豪强兼并良田,穷苦无依的平民私卖儿女成风,给人为婢为奴。李德裕下令,拆毁僧尼擅自兴建的庐舍,将占用的土地,连同河中小洲的渚田,都分给贫弱之人耕种;另一面严令限制买卖人口。再加上免去苛役重赋、鼓励树艺畜牧。在他的调理下,西川元气渐渐复原。军中粮草供应也充裕起来。从前,供给边城的军粮总在炎热的夏季起运。对服役的车夫来说,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跋涉于“地苦瘴毒”的西南腹地,苦不堪言。体质稍弱的,多死在路途中。李德裕发现弊病后,立刻改为每年深秋十月发运粮草。

  从怪象环生、支离破碎的恐怖地狱到“夜犬不惊”的宁静人间,两年时间,李德裕就还给大唐一个生机勃勃的西川。
  在长安的风花雪月中消磨人生的李宗闵、牛僧孺之流可以对李德裕的功业无动于衷,毗邻西川的南诏和吐蕃却不行。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磅礴的力量在聚集。西川不再是“横断山之斧”下的一块任人宰割的肉,而是一只要从他们手中夺走巨斧的手。嵯颠慌忙将从成都掳掠走的四千人送回来,而吐蕃驻维州的守将悉怛(音dá)谋却想得更多、更远。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酝酿,很快就要震惊整个天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