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54节作者:
玉搔头 日期:2011-05-15 15:40:56
李绛之死,直接原因是山南西道兵变,祸根却在西川。如果不是南诏入侵,就不用临时募兵,也就没有后来喋血梁州的悲剧了。
古人有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西川是一片“天府之土”。安史之乱,中原残破。还好,有巴山蜀水为王朝保留了一个温暖的后方。诚如名将高崇文所说,西川是“宰相回翔之地”。能出镇西川的,要么是宰相的潜在人选,要么是卸任的宰相。我们提到过,武元衡两次拜相中间那段时光,就是在西川度过的;在长庆贡举舞弊案中出过场的段文昌辞去宰相后,也去了成都。天府之国,怎么沦落到如此地步?
让我们徐徐展开一轴地图,在纸面上细细揣摩那片让我们梦牵魂萦的万里河山,才能真正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青藏高原的东缘,你可以看到一组南北贯纵、东西骈列的庞大山系,阻断了沟通东西的路途。所以,我们称它为横断山脉。你可以把这片山高渊深、大河奔流的地域想象成一柄开天辟地的巨斧:金沙江以南是斧柄,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北境,云贵高原和掸(音shàn)邦高原分列斧柄左右;北越金沙江,就是斧头。我们不妨叫它“横断山之斧”。如果说斧头上顶河西走廊、斧背靠在他念他翁山,那么明晃晃的斧刃就正对着以成都为核心的锦绣繁华地。
如果看得更仔细一点,就会在“横断山之斧”的斧刃上缘找到一个小小的点。让我们的目光从鸟瞰的角度转为平视,走近那个点,我们将要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今天,我们会在理县杂谷河北岸看到一段残高二十六尺的古城垣。当地人都称它为“姜堆”。从平面布局看,这曾经是一座分内、外城,一字形排列呈长方形的宏伟城郭。经过千年风雨洗刷,只剩东、南两段残墙还在。城外东北的地下过去曾多次发掘到箭头,仿佛在印证它的峥嵘岁月,印证曾有那么一座城,高高地踞守在延绵向西、不知所终的万山之上——成都在四百里外,长安在二千八百三十里外,而东都洛阳在三千五百六十三里外……
在中原王朝眼中,这本是一块远在天边的陌生土地。三国的时候,蜀国为夺取陇右(今甘肃省,庆阳市除外)诸城,对曹魏占据的长安形成高屋建瓴(音líng,瓶子)之势,曾数次兵出祁山,下了很大力气,在羌人出没的崇山峻岭间拓土开疆。这片土地也就在那时被划入版图。九伐中原的名将姜维征服羌人后,在万山丛中建起了一座城。可惜,后来五胡乱华、南北对峙。志在中原的乱世英雄遗忘了这座城后,它渐渐沦为羌人的地盘。直到唐朝开国,白狗羌归顺朝廷,这块土地又重入版图。在故城遗址上,人们建了一座城。为了纪念开创者姜维。新的州郡被称为维州(今四川省理县)。
此后几十年中,羌人时而叛乱、时而归顺,维州的地位也随之屡屡变化,一会儿是正式州郡,一会儿又变成羁縻州(音jī mí,朝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州县,但不征税,不派遣行政官员,由当地部族的首领世袭、自治),反复不定。直到武则天(武曌,音zhào)垂帘听政时,它才最终成为正州,户数最多不过二千一百七十九。可维州自有它存在的巨大意义。
云海中的半爿(音pán)危城一面倚山、三面濒江,地接大禹的出生地石纽山,吞吐着雪域刮来的浩荡天风。如果你站在古城的女墙上翘首北望,可以看见陇山积雪如玉,万古不变;掉头向东南,千重万重暮云之外,千条万条云栈尽头,就是“地富鱼为米,山芳桂是樵”的锦绣成都,象一朵怒放在井底的芙蓉——维州居高临下,扼住了吐蕃通往西川的咽喉要道。钳住维州,可以阻挡那柄“横断山之斧”高高斩落。
从初唐到盛唐,唐蕃百年争霸的故事风云变幻,都是以九曲黄河的源头、黄沙弥漫的西域为舞台。很长时间,维州不是双方角力的主战场。安史乱起后,唐朝精锐内调中原,整个西北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吐蕃一举占领青海和西域(今新疆一带)。河西、陇右一带也全部沦陷。直到这时候,逻些城(今西藏拉萨)的赞普才将眼光瞄向了西川。易守难攻的维州成了他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吐蕃虎狼兵掀起多少次汹涌的攻势,也登不上城头,只在雄峻高墙下抛下一地尸体。
久攻不下的吐蕃人冥思苦想,最后设计出一条耗时不耗力的诡计:
不久,一位如雪莲花般美丽的吐蕃美女嫁给了维州守门人,还生下两个孩子。二十年后,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正是更深人静时分,两个鬼魅般的身影潜出了守门人的小屋。在母亲的唆使下,孩子悄悄地打开了城门,把潜伏在无疆夜色中的吐蕃大军迎进来……这是一次东方的特洛伊木马计,只不过开城迎敌的内应不藏在木马里,藏在美女的子宫。
“横断山之斧”的斧头尽在吐蕃人的掌握。从此他们可以居高临下,威胁“天府之国”。吐蕃在南路的后顾之忧也被彻底解除,就可以全力侵扰陇山,进窥关中。铁蹄一度踏破了长安城。他们得意地把维州称为“无忧城”。反观唐朝,既要防备吐蕃进犯长安,又担心富庶的西川被蹂躏,陷入了全面的战略被动。本来就紧张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了——一句话,吐蕃的无忧城是唐朝心头最忧郁的阴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