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26节

作者: 一金一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08 21:57:03

  【王安石简介】(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王安石部分诗、词、文鉴赏】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万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像
日期:2011-05-09 20:30:27

  六、柳永:那一处烟花柳巷
  (一)穿州过府入东京

  青年时期的柳永,适逢赶上了大宋王朝的花样年华。当十八郎当的他跟随父亲,穿州过府,弃船登岸,从遥远的外省来到京都汴梁,面对着满目的繁艳和新奇,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这是一座正在成长的城市,交通发达,巷陌纵横,深不见底,他刚刚迈开脚步,旋即就被眼前络绎的车流与鼎沸的人声所淹没。
  目睹帝都壮景,柳永的兴奋,可想而知。自小在家乡福建崇安小县,柳永在母亲的带领下,在风景旖旎的武夷山下,度过童年。他的世界里,有花有草,有山有水,清纯寂静的乡间生活,往往是景多人少,豆菽秧苗,月无新变。十二三岁时,他曾随父亲到过扬州,长堤春柳,画舫红船,游人如织的都市生活,使年少的柳永眼界为之一开,心胸为之一阔,原来都市里竟然如此热闹,如此纷繁。
  这回到了汴京,他才知道,这座城市的规模又远胜广陵数倍,真个是人间天上。走在大街上,沿街高房鳞次栉比,肤色迥异、服饰不一的人群,三三两两,密集如流,在以浓重的中州口音为主、洛阳话为标准音的陌生语系里,夹杂着南腔北调,倘不仔细辨听,可能还会有语言上的障碍。兄弟数人,被一路的景致裹挟着,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迷宫之中。
  与周边的热闹不同,父亲的脸色,显得一派凝重。对于一个纵身仕途,累年奔波的中年男人来说,他无心于欣赏街坊市容,心中盘算着官衙事宜与行程安排,脚下不由得加快了步伐,但对于孩子们的好奇,柳宜还是表现出长者的慈祥,他指点着告诉儿郎,沿途的标志性场所与大体方位。他当然知道,游览京都,将是这些孩子日后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南唐故国的监察御史,弃暗投明后转任新朝的官员,身为降臣的他,对于这座城市,仍然保持着本能的警惕与谨慎。调任回京,是柳宜多年愿望,也许在宦游多年的他以为,京师环境优越,高人百出,对于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

  安置妥当宅居诸事,柳宜便召集子弟,郑重宣布了家规:一者勤奋读书习文;二者不得闲事生非。柳氏一门,乃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向以奉儒守官为事。北渡以后,柳宜辗转为官,又发奋用功,在太宗雍熙二年(985)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多所弹射,不避权贵,故秉政尤之,继出为县宰,所在有理声”,他的几位兄弟柳宣、柳宏、柳察等人,也先后高中榜首。这样的一个家庭,决定了柳宜治家治学的理念,“学而优则仕”,求得功名,才是正事。他给柳永取名三变,也正源于《论语》中的话,“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一个堂堂君子给人的印象应有“三变”,看上去庄重矜持,接近后又感到温和可亲,可一开口必端正严厉,柳三变的名字,也寄寓了父亲望子成龙的深深厚望。

  关于读书习文一条,柳永做得并不赖。早年在家乡时,他就少年出挑,良有俊才,曾写过《劝学文》: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很难想象,这是柳永少年时期的一篇习作之文,小小年纪,对于求学受教,有着深刻的体悟,后来被收入《古文真宝》一书,很有点类似于后来《三字经》中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语气,尤其是“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一句,充满辩证与哲理韵味,用语老到,落笔惊人。
  以柳永的才气,在当时便有“金鹅峰下一枝笔”的美誉。因此,日常温习经史子集,功课日渐长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对于好学上进、博闻强记的柳永而言,如果孜孜以求,学而不辍,金榜题名应该是不出意外的事情。
  然而,在年轻的柳永心里,有另一个世界的诱惑存在,那就里繁华的市井生活。偌大的汴京城,就像一个万花筒,有他不曾看过的林林总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