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25节

作者: 一金一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05 11:57:51

  摘录一段话于下:
  "当时北宋政府因用度大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每年财政亏空1570万缗。天禧年间(1017-1021)财政收入为15085.1万缗,总支出为12677.52万缗。到治平二年(1065)总收入为11613.2万缗,总支出为12034.31万缗,还有临时性特殊开支1152.2万缗。20年间输赋增至10倍。在这巨大财政赤字面前,作为首辅王安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精减开支,扩大收入。这就必然引起某些守旧势力的不满、反对和攻击。"

日期:2011-05-06 08:59:32

  (八)明月何时照我还
  熙宁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再三请求罢相,数上《乞解机务札子》,声情并茂,言辞恳切,直到第六次,才获批准,神宗希望他能继续留京顾问,但王安石坚请出外,荐以同年进士兼好友韩绛自代,并推荐助手吕惠卿出任副相一职。
  诏书既下,王安石以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再任江宁知府。然而,吕惠卿是个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人,当他登上参知政事的舞台后,竟然排挤打击变法派成员,提拔亲族,加之推行“手实法”更招民怨,相较之下,人们觉得还是王安石要好些,“天下之人,复思荆公”。
  于是,熙宁八年(1075)春天,短短的十个月之后,神宗下诏,王安石再次复相。在涉江而过之际,王安石不禁感慨万千地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五十五岁的王安石此番复出,昔日的反对派早已罢黜殆尽,却不料又招致了变法派内部阵营的忌恨和攻击。

  吕惠卿认为旧相复出,挡住自己拜相封爵的去路,又自恃官高资深,羽翼已丰,阳奉阴违,明枪暗箭,甚至离间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不得已,神宗亲手下令解除其参知政事一职,然而外贬湖州之后,吕惠卿仍不思悔过,连上数章,极尽诋毁之能事,并在奏状后面附上王安石的书札,列举王安石办事越过皇帝,“无使上知”的旧事。而此时的神宗,年至而立,也不像早年的言听计从,君臣二人渐生隔阂,王安石心灰意懒。

  偏偏在这时,王安石膝下正值壮年的爱子病故,一系列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万念俱灰,悲伤不已。熙宁九年(1075)十月,一代名相黯然离朝,退居钟山。
  惟有钟山,成了王安石晚年得以栖身的安静之地。惟有金陵,成为王安石进退之间的缓冲角落。进由江宁,退居江宁,神宗的恩泽不言而喻,而在王安石的情感世界中,金陵成了他无法释怀的第二故乡。江宁府,是他人生中宦海沉浮数起数落的嗟叹之地、养息之地、疗伤之地。
  登临纵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这棵倔强的孤桐,虽有挺拔的躯干,孤高向上,凌霄不屈,但遭遇经年不歇的强大风暴,已是伤痕累累,枝叶稀疏。过往的岁月,王安石付出太多,失去太多,罢相归来,无官一身轻的他,在江宁府东门与钟山之间,买了一块田地,建了一排房屋,周遭别无人家,因为居所位于两者之间,各距七里,遂起名为“半山园”。
  此时的王安石,决计不复过问政治,他要为自己经营一个文人的晚年,一个清静的晚年。
日期:2011-05-07 08:57:04

  (九)六朝旧事如流水
  退居钟山后,每日里,王安石或闭门读书,骑驴出门,谈禅说佛,饱览山间风景。有意思的是,跟随王安石出行的,一驴一老卒,常常随意而行,如果老卒走在前面,任由老卒牵引,如果驴走在前面,就听任驴行,或者坐于松石之下,或者造访耕种农家,一派清闲自在。
  登临钟山,成了王安石乐此不疲的一件事情,纵步山间,细数落花,缓寻芳草,累了,就到山间定林寺找一间禅房歇息。“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王安石重新回到了干净明朗的文学世界,昔日的一品大臣,如聆听天籁一般,醉心于山间明月,还有那清脆宛转的鸟鸣之声。
  再者,王安石性不杀物,得到生鱼,便在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放生,得知王先生家塘中多鱼,常常有小贼在夜间光顾,以手网偷鱼。对此,王丞相也只得苦苦一笑,并不计较。
  凭心而论,王安石是个半儒半法的变革者,与商鞅掀起的铁腕变法风潮相比,熙宁年间的变法,也还是温和的,允许辩论,允许抗争,允许保留,反对派的官员,至多是贬谪出外,从未滥杀官员,变法几乎没有造成流血事件。
  王安石坚信,时间——会证明他的良苦用心。在他生命的晚年,也得到了许多当初忤逆变法者的理解。大文人苏东坡一度激烈反对变法,贬谪多方,但后来仍主动到钟山拜谒退休后的王安石,两人便服相见,谈文论道,相处甚欢,一笑泯恩仇,王安石爱苏之才,邀约东坡卜居秦淮,叹息一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对苏东坡大加赞赏。而苏东坡面对眼前这位儒释道兼修的旷世之才,也在和诗中发出了“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慨叹。交恶被斥的吕惠卿后来硬着头皮给王安石写信,表示悔过,王安石也只是淡淡一笑,回复说“与公同心,以至异意,皆缘国事,岂有他哉”,表示了宽宥。据《独醒杂志》载,即便对于屡唱反调的司马光,王安石也还是发出了“司马十二,君子人也”的肯定之辞。

  司马光对于王安石的评价,认为只是出于政见不同,并没有其他。在司马光的眼里,王安石“执拗”的性格让他不敢苟同。王安石的性格,确有与众不同之处,有几件事例可证:
  其一,王安石任群牧司判官时,一日顶头上司包拯请客赏花,劝酒不已,换了其他人,即便是素不喜酒的司马光,也顺势强饮,只有王安石,任凭包拯左劝右说,横竖不举杯,终席不肯吃酒,现场的气氛很尴尬,惹得包大人一肚子不快。
  其二,王安石为知制诰时,一日仁宗设宴湖边,内侍以金碟端上一盘精致的物什,王安石以为是皇家佳肴,吃得干干净净,临了方知,那不过是一盘钓鱼用的钓饵药丸。
  其三,王安石外除,时任苏州太守的好友刘敞以州郡礼相邀,列营妓于庭下,王安石作色不肯就坐,直待刘敞宣布撤去营妓,方才肯入席。
  因为宋时文人笔记的兴起,关于王安石私生活的记载,还有很多,上述这几个生活事例,也从侧面反映了王安石典型的书生意气,凡事坚持己见,不喜察颜观色,不懂得左右适源,甚至对于上司的不当之处,也敢于抗旨不遵。王安石不贪财,不好色,耿直犀利,据理于公,反对派无法从生活作风上找到瑕疵,只觉得不通人情,固执拘泥。
  事实上,王安石是一个过于纯粹的文化人,他的诗文词赋等作品,也端的一派严肃公稳,决无半点圆滑世故,以尧舜时期的道德规范立身行事,以一个严肃正派的君子,不容于官场流俗,也是可以想见的。
  元丰八年(1085)三月,力图复兴、壮志未酬的宋神宗驾崩,年仅三十八岁。年幼的哲宗继任,随即,当初的变法反对派官员纷纷回朝执政,司马光从洛阳起用返京,担任宰相,王安石和宋神宗辛苦经营了十多年的变法框架,旋即被彻底推翻。短短数月间,青苗法、免役法等数十项法令,一一被废。消息传来,百病缠身的王安石抚床长叹,摇头不已。一年之后的元祐元年(1086)四月,六十六岁的王安石带着诸多遗憾和无限悲凉,驾鹤西游。

  有神宗的庇护,王安石能够在江宁安享晚年,自得山林隐逸之乐,已属万幸。至于身后的诽谤诬陷,甚至被指为亡宋之祸首,蒙冤数百载,他自己是无法估量的,深谙历史的王安石曾经有言,“末俗纷纭更乱真”,历史终还他一个公道——这株寂寞的孤桐,在风雨飘摇的时政之中,挺直了身子,正袖端颜,直面流言,从未低首媚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