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24节作者:
一金一鑫 日期:2011-05-04 20:07:03
(七)看似寻常最奇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王安石的变法,注定了是一次孤独的、冒险的、艰难的旅程。
早在神宗物色宰相人选,首倡任用王安石进行变革时,征求执政大臣、数朝元老们的意见,其时宰相韩琦执意离朝,神宗问,谁可继任,王安石可否?这位王安石的昔日上司回答得干脆果断,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执政唐介也说,王安石好学泥古,议论迂阔,若使为政,恐多变更。
王安石在一片质疑声中,登上了执政的舞台。奇怪的是,当初在仁宗朝立志变革的大臣如韩琦、富弼等一帮老臣,现在对于新朝变法图强的改革举措,都作出了退避躲闪的态度。神宗曾寄希望于富弼,然而这位老臣却在进见之时,抛出一句,“愿陛下二十年口不言兵”。这些当年的热血朝臣,而今都大权在握,对于变法,心怀畏难情绪,因此徐徐求退,袖手作壁上观,并且,利用他们的广泛影响,不自觉地阻止新法的实施。
因此,变法从一开始便不得安宁。变法的始末,也是王安石与同僚们思想交锋、言语争辩的过程。熙宁二年,变法尚处于探讨阶段,王安石正倍受皇室信任,御史吕诲便因事上书,列数王安石好名欲进、要君取名、用情罔公、挟情坏法、背公死党、专威害政等十大罪状,写得骇人听闻。吕诲,曾三居言职,每次弹劾不顾大臣体面,英宗时曾因“濮议”之事,狠参韩琦、欧阳修等朝廷要员,要求坚决将宰相黜居外藩,并且以居家待罪为名,不肯上班,非得要对他们有个说法。与之同时,另有大臣傅尧俞、司马光等人随之附和,三奏四报,也都居家不肯上班,实行集体软抵抗。
宋王朝初期,发达的谏官制度一度促进了勤廉公正的好风气,但发展到后来,成了说不清的政治攻击,说不清的人身依附,说不清的忠奸对垒。吕诲针对王安石的弹劾,并未得到支持,并且被贬。为此,宋神宗甚至得罪了韩琦。
青苗法的实施,更是将王安石推到了风口浪尖。翻开《宋史》,几乎都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挞伐与声讨。抵制该法的官员纷纷责难,大小官员频频上书,国家贷款于民,课以重息,显然不合时宜,有些州郡官员百般刁难,甚至下令不得施行,绕弯子,使得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但法令既频,开弓没有回头箭,王安石坚持为国理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且在制定法令时已充分考虑到运作的实际效果,并且不断完善,在他以为,官员们奉旨不遵,阻挠新法的行径,必须得到严肃处理。对于反对派的攻击,王安石认为“意不在于法”,面对群起而攻之的反变法群体,他被激怒了,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辨驳,在一封书信中指出:“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而之所以取息,是因为考虑到官吏之俸、载运费用、鼠雀之耗等额外支出,最终目的还是“待其(百姓)饥不足而直与之”,用心良苦,反受误解,王安石觉得除了辩论不足以推行新法,还要予以猛烈的回应。
结果是,反对变革的元老大臣,或者自请离京出外,或者外贬州郡。
司马光,与王安石同期为翰林学士,这个曾经有六岁砸缸救人事迹的名门之后,向来以直谏闻名,深孚众望,也一度有过关于对王安石“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的评价。但自从王安石入朝,两人议事每不合,对于新法,更是抱有争议。青苗法实施不久,司马光便写信一封,指责王安石变法,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等不足。
朋友可以不做,但道义不可丢弃,对于司马光这样有天下道德楷模之誉的社会名流,王安石挥毫写下了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对士大夫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做法予以一一反驳。司马光是一个有韧性的人,只要认定反对某事,可谓不遗余力,他在当主考官时,甚至将王安石的言论总结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打算以此作为策论的试题让参试者进行诘难批判。后来由于神宗的阻止,方才换成别的试题。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岐渐大,渐致水火不容。司马光的利用天下舆论阻碍新法的打算,被神宗看透,因此,终神宗一朝,司马光除了得到文学上的褒奖,并未得到重用,后期闲居洛阳,潜心著述《资治通鉴》,与以富弼为首的一帮离退休老同志,娱风弄月,静观时变。
在变法的艰难旅途中,神宗始终与王安石站在一起,君臣同心,不离不弃,一再提擢,共克时艰。然而王安石深知,朝廷变法,老百姓一天天富裕,国家财力一日日强大,自己却一时一刻也呆不下去了,他已将满朝上下得罪个干干净净,宛若一个“多余人”。阻碍新法的言论与事件,朝夕不停,变本加厉,一个比一个离奇:或以元老请命,加以要挟;或借天灾频袭,加以责难;或用亲贵关系,加以疏远;或以贤人被贬,加以罪名;或者撺掇平民,冲击相府。甚至到后来,就连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也出面,哭哭啼啼,诉说王安石的不是。
王安石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也有视富贵如浮云的傲气,曾经数度辞相,然而神宗眷顾不已,屡屡以大业未成相留,才有他数年间的殚精竭虑,负重相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