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古国》
第59节

作者: 月明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据历史记载,契丹改国号为辽之后,统治者就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创制契丹文字。契丹文字有两种形式,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令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的结构和偏旁创制的,有3000多字。契丹小字由辽太祖的弟弟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而成,为拼音文字,约500个发音符号,书写起来比契丹大字简便。有文献记载,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就是“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的意思。这两种文字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与蒙古文字非常相似。契丹文字的创制开了中国北方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制字的先河。把汉字笔画和书写法的艺术与拼音结合起来,也是我国文字学方面的一个奇迹。

  契丹文创制完成之后,统治者立刻在全国颁布使用。但是,这种文字并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是因为在契丹国内生活着为数众多的汉族人,他们都使用汉字,并不愿意接受新创的契丹文字。并且,在契丹本民族中,也有很多人更为崇拜汉族的文化艺术。这样,契丹文只是在上层社会的小范围内流行,尤其是统治者大都通晓契丹文字,用以增强本国的威信;而在辽国民间,契丹文字大多只被用于刻碑、墓志、符牌、著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方面。

  日期:2007-11-8 20:59:48
  随着契丹的对外扩张和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契丹文字逐渐向周边地区流传。后来的女真族为了创制自己的民族文字,在契丹文中吸取了很多营养。契丹文在女真制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辽国被金所灭后,契丹文字并没有被废止,仍在使用。契丹的余部逃亡后建立的西辽政权也延续了祖先创制的文字,这就使契丹文字在契丹亡国后保存了下来。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91年,金章宗为了巩固对前辽土地和人民的统治,下令废止契丹字。1211年,西辽政权也灭亡了,契丹文字失传。这种文字从创制到废止,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日期:2007-11-8 21:01:33
  契丹鞍与鸡冠壶
  1977年,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发现了一个大规模的辽代墓葬。在这个墓葬中,出土了两幅精美的《契丹人引马图》。第一幅图描绘了一位留着胡须的契丹引马人,左手执棍,右手执辔,戴帽,着长袍,穿短靴,身向前冲,左腿弓,右腿蹬,右足尖点地。左边一人右手执细鼓棰,击鼓而舞,戴幞头,着长袍,尖头靴,两腿半蹲,合着鼓的节奏在起舞。两人中间一匹骏马正奋蹄前奔。第二幅图描绘了一位契丹牵马者披髡发,执棍,棍上有铁环,着长袍,长毡靴,马扬后右蹄。右面站着另一个人戴黑色帽、着长袍、长靴,尖头朝上,两足同时向左,似为移步,击长鼓而舞。

  在这两幅图中,着重突出了对马的描画。马背上那精致的马鞍更是引人注目。在我国历史上,契丹鞍是最受兵家欢迎的一种马具。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马鞍不仅十分适合战场上使用,制作也十分精美、讲究。在北宋时,契丹鞍与中原地区的端砚、蜀锦、定瓷并称为“天下第一”。契丹鞍也是辽代墓葬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陪葬品之一。在赤峰市大营子发现的辽驸马赠卫国王墓中,出土了制作极为精美、奢华的铜鎏金马鞍具以及全套马饰具,多达l64件,充分反映了那时辽国马鞍具的先进与兴盛。

  在辽国的历史上,马扮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契丹人长期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马匹获得食物、生活用品。马还是契丹人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他们骑在马上在大草原上往来驰骋,放牧马群、牛羊。马还是战场上不可缺少的作战工具。战马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名大将若是没有一匹与之相匹配的战马,即使武功再高,也很难在战斗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契丹有着数量众多的强壮战马,才能在草原上征战驰骋,征服了周边的许多邻国、部落,并给中原的汉族政权以致命的打击,由此获得了中原地区的大片领土和大量人口。也正因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契丹国才不断的发展壮大。因此,战马在契丹国的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契丹人喜爱马匹,也最敬重马匹,把马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在契丹贵族墓葬中,均有马或马具随葬,还有打马球图、引马图等壁画。

  为了更加方便地驾驭战马,契丹人不断地对马鞍进行改造,使之既能满足骑马人的要求,舒适、适用,又能合理的保护马匹不受伤害。在辽国,为了进一步提高契丹鞍的制造工艺,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制造马鞍、马具的部门。经过多年的改造,他们发明了独特的契丹鞍。
  长于骑射的契丹把铁、皮革和木器原料被用于制作契丹鞍。契丹贵族所用马鞍,十分考究。从辽太祖的儿子东丹国王耶律倍所画 “牵黄臂苍”、“鞍勒率皆瑰奇”的契丹贵族形象中,都可以看出马鞍的精美。中原的宋朝对契丹马鞍的制作工艺十分称赞,称“契丹鞍,夏国剑,……皆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契丹鞍还被作为礼品送给契丹周边的国家,我国历史中记载的辽馈赠宋朝、高丽国的物品中就有契丹鞍,且种类繁多,精致之极。

  契丹人以鞍马为家,也十分注重其他马具的装饰。许多契丹贵族的马鞍上都用黄金包裹,上面镶有各种名贵的宝石,刻着精美的花纹。在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出土的鎏金银鞍桥外包镶錾(zàn)花鎏金饰件,呈拱形,正面锤鍱展翅双凤及牡丹纹,异常精美。1999年,在辽宁省彰武县苇子沟乡朝阳沟村还出土了一件双面人头鎏金银铃,也是马鞍的装饰品。银铃由双面人头和上窄下宽的六面体组成,所刻画的男性形象栩栩如生。

  另一件极具契丹民族特色的就是鸡冠壶了。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辽宁省朝阳地区辽代墓中,出土了一把辽代仿皮囊式鸡冠壶,壶通体褐胎黄釉,由于釉层较薄且年代久远,多已脱落。这把鸡冠壶高21厘米,筒状小口,鼓腹下垂,小平底略内凹。上部两侧缓收合为鸡冠状,冠上中部有一凹槽,凹槽处加饰仿缝合皮囊的榫状物,凹槽两侧各有一圆形穿孔。腹中部有两条凸弦纹曲弧向上,共承起一火焰状物。在边缘处还加饰一条上窄下宽的带状边饰,似仿皮囊为防止泄露而加饰的边饰一样。上加复层台状小盖,盖上有螺旋状小钮。

  鸡冠壶是是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而烧造的,亦称皮囊壶。因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穿孔,故称鸡冠壶,又因形似马蹬,称马蹬壶。鸡冠壶的式样很多,有扁身单孔及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等等。辨别鸡冠壶年代的早晚,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壶身保留的皮囊形象多少来区分。扁身单孔式,是辽代早期形式,壶体上扁下圆,肥身,上有竖直的管状口和鸡冠状单孔系,器身似两片皮页,下加圆底上加管口缝合而成。内蒙古赤峰大营子辽墓出土的鸡冠壶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扁身双孔式除自身保留着仿皮囊形象以外,在造型与装饰艺术方面更加精美,如在双系的部位贴塑攀附的猴等动物。有的鸡冠壶壶底刻有“官”字,表明是政府负责烧制的。近年,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据考证,这座瓷窑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在鸡冠壶的颜色上又有单色釉、三彩陶器之分。三彩釉陶鸡冠壶的釉色以绿色为多,白釉黄釉等级不高,酱釉和茶叶墨绿釉最为稀少,一般都是赤峰“缸瓦窑”官窑烧制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