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壶的发明和使用与契丹族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处游牧是契丹最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在游牧时如何携带水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普通的瓷壶都是圆形或方形的,不便于携带。因此,扁体弧底、适于悬挂在马鞍上的皮囊壶成了他们必备的生活用具。随着契丹的发展壮大,契丹人对水壶的追求也越来越精美。这种皮囊壶由于不美观渐渐的被人们所淘汰。契丹人对外部美观,但不实用的传统的瓷壶进行了改造,把水壶设计成皮囊壶的样式,使瓷壶与皮囊户的优点充分的结合起来。鸡冠壶的造型完全模仿皮囊壶,连皮革的接缝和细密的针脚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初看者很难分辨出是皮囊户还是瓷壶。
随着时间的发展,仿皮囊鸡冠壶开始渐渐的脱离皮囊的原形。1954年辽宁赤峰辽驸马墓出土的白釉鸡冠壶和辽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釉刻花提梁壶,皮囊壶的特征已经不明显。
通过鸡冠壶,可以看出辽国制瓷业的兴旺发达。辽代制瓷业在当时手工业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没有陶瓷业生产之前,契丹人日常生活用器皿皆用木、皮囊及粗陋的泥陶制成。有了陶瓷业后,所烧造陶瓷器和釉陶瓷器即成为日常生活主要用品,一改过去的简陋。从辽国的陶瓷业中,还可以看出其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辽国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辽三彩器仿唐三彩而来,釉色较唐三彩器更为浓艳,海棠长盘则为模仿波斯式金银八曲盘形制作成。这些都反映了契丹对周边文化的吸纳。
日期:2007-11-10 19:11:33
姓名变迁见证的民族融合
上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yù)在做一项调查时,偶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从祖上传下来的珍藏多年的两份家谱。这两份家谱由于时间的久远已经变黄了,透露出浓郁的历史气息。它们一份是用蒙古文字书写的,另一份是用汉字书写的。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15年,一份颁于民国1918年,均用蒙文书写。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
后来,经过当地考古学家对这两份家谱和文书的多年研究,认定叶长青所属的叶氏家族是古契丹后裔,族源出自耶律氏。考古学家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断定“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契丹灭亡后,契丹族在历史上逐渐销声匿迹。但是,这样一个曾经称霸蒙古草原、创制两种文字、经济发达的强大民族为何没有给后人留下一丝痕迹呢,契丹人在亡国后又去了哪里呢?从“耶律”到“叶”姓氏的转变,可以看出契丹人的最终归处。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到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中了。
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文化经常被大家忽视,这就是姓名文化。这种文化不像其他文化的表现形式那样明显,是一种长时间逐渐衍化的过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的姓名文化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我国的姓名史上,中原地区的人们先有名字。随着统一的多名族国家的发展,人们为了区分自己的所属地区、家族等情况,开始在名字前面加上一个群体的统一标志,于是姓氏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是以封地为姓或以国家的名称为姓。
契丹族的姓名发展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姓氏的出现比中原晚。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是,契丹族姓名还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无论是母系氏族社会,还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契丹族的人们都是有名无姓的。契丹族传说中的三位精明能干的国主名为:乃呵、口呙呵、尽里昏呵,并没有姓氏。契丹发展史中记载的阻午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也是以名字来划分的。《契丹国志》记载:“契丹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即使在北魏、隋唐时期,契丹族已经逐步发展壮大,但仍然没有出现姓氏。那时,人们区分不同的地区是依靠部落的名字,如:悉万丹部、何大何部、具伏佛部、郁羽陵部、日连部等等。即使是契丹的统治者,也没有自己的姓氏,比如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叔父述澜,德祖国撒刺的都只有名字。
日期:2007-11-10 19:12:41
契丹归附于唐朝后,唐太宗在那里设置松漠都督府,封窟哥为都督,赐契丹姓“李”、“孙”两姓。李姓的契丹首领有李尽忠、李失活、李过折,孙姓的契丹部落首领有孙散曹、孙万荣等。这时,契丹族虽然有了姓氏,但只有李、孙两姓,且只有少数上层贵族有姓,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皇族、后族均以耶律、萧为姓。“耶律”在汉族中就是“刘”,以“耶律”和“萧”作为姓氏是因为契丹人尤其是契丹贵族崇拜中原的汉高祖刘邦和贤相萧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中层人士以及平民百姓也开始使用“耶律”和“萧”作为姓氏。契丹族的两姓制的落后状况一直持续到辽国灭亡。此外,契丹也有一些其他姓氏的出现,东丹王耶律倍入后唐,即被赐名李慕华,后改名李赞华,他的五百名随从也被各赐穆、罕、罗、易、盖等汉姓。
契丹族取名的方法很多,但一般都比较直接、粗俗、浅显。辽西郡王,辽景宗之弟耶律宗政之子取名耶律驴粪。在《辽史》中,还记载了有叫耶律马驴、耶律赤狗的的人。有按在家族中辈分排行来命名的,如耶律郭三、耶律吴九、耶律韩七、萧杨六等。有以出生时的体重取名的,如石抹五斤、耶律八斤。有以宗教术语取名的,如耶律观音、萧观音、萧和尚、耶律佛留、耶律大悲奴等。辽国的一位公主就名为耶律观音女。还有一类是比较儒雅的名字,一般都是契丹贵族选用的,汉族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被包含在名字里,如耶律仁先、耶律义先、萧德温、萧德良、萧孝穆等。
辽国灭亡后,契丹成为被统治民族。虽然耶律大石在西域建立的西辽,仍保持了耶律、萧两个姓氏,但在西辽被蒙古大军灭亡后,即逐渐被当地的回鹘等土著民族同化了。由契丹人八刺黑在伊朗中部建立的起儿漫王朝,则改信伊斯兰教,后裔姓名更是少有契丹姓痕迹。
金朝统治者为了报复辽国以前对金的欺压,把耶律改成移刺,萧改为石抹。《元史•食货志》记载,移刺是牵马的马卒,而石抹是奴婢的意思。此外,金国统治者为了拉拢安抚契丹的上层贵族,也曾把国姓“完颜”赐予他们。此外,金国还赐予了契丹族女真姓“蒲察”。但是,契丹人对金国的赐姓大多是不满的,把这看成是一种侮辱,因此仍有人以耶律、萧为姓。
元朝统治者为了统一中国,号召契丹人参加灭金、南宋的战争。契丹人因骁勇善战而屡建战功。许多契丹人奏请朝廷,要求复归本姓,并被批准。故元代契丹人耶律与萧,移刺与石抹四姓并存。在这一时期,契丹人还有改为黄、王、郑等汉姓的。现在,云南施甸等县的契丹后裔就是随蒙古大军征战到这里的,先由阿姓演变成“阿莽蒋”、“阿莽杨”、“阿莽李”,后改成汉姓蒋、杨、李、赵。元朝以后,契丹姓氏已经大大减少,在史书中很少出现。
契丹姓氏的演变,促进了契丹文明的发展,也加快了契丹与其他民族融合的速度。因此,在契丹国淡出历史舞台后,契丹人也在历史记载中随之渐渐消失。
日期:2007-11-10 19:13:38
契丹大事记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契丹国。
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渤海国,取得了胜利,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契丹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