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5年,辽太祖率兵亲征渤海国,取得了胜利,改渤海国名为东丹国,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公元938年,契丹不断向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国家发动战争,凭借着强大的兵力连续赢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后晋石敬瑭在对契丹战争失败后,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口割让给契丹。从此,契丹国的国力更加强大。公元947年,辽世宗改契丹国号为大辽。宋朝建立后,辽国不断对其发动侵略战争。辽圣宗统治时期,辽国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再加上他本人杰出的领导才能,对宋战争屡屡得胜,取得了宋朝的大量土地。公元1104年,辽国的军事胜利达到了顶峰,逼迫宋朝与其签订了澶渊之盟,迫使宋朝割让了淮河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雄霸中国半壁江山。在对外扩张的同时,辽十分注重与周边强大的其他少数民族国家的关系,用以牵制宋朝的军事势力及战斗部署。它与西夏订立了联盟,共同抵御宋朝,从而使当时的形式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据局面。
日期:2007-11-7 20:29:11
在以后的将近200年的时间中,辽国多次易名。公元983年,圣宗皇帝统和改国号辽为大契丹。公元1066年,道宗皇帝又恢复了大辽的国号。辽国共经历了九位帝王,统治时间长达210年。在国家最为强盛的时期,疆域十分广大,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人口也达到了20万之多。随着契丹国的东征西讨,国家不断强大的同时,契丹的统治者及贵族也开始腐化。
辽圣宗之后的几代帝王的腐败一朝甚于一朝。他们崇拜佛教,为此不惜大兴土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庙宇国势因此而日渐衰落,民不聊生。辽兴宗时,他向天下召集佛僧讲习佛法,在开泰寺铸造了巨大的银质佛像。辽道宗时,佛教更为盛行,曾经出现过一天就有3000余人出家为僧的记录。那时,朝廷光供用全国僧尼每天吃的饭就要花费36万贯。1059年,他又下令大修大吴天寺,竟然耗费了18万贯,后重修造塔又费10余万贯。而此时,朝廷征收户部欠款才44万贯,可见耗费之巨。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因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造成各部落间互相倾轧,辽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削弱。
辽朝皇帝的腐败使国力大大受损,而辽朝下属的女真族的一支却悄悄的发展起来。1114年,完颜阿骨打率领所属的2500名士兵起兵反抗辽国的统治,并在战斗中节节胜利,连败辽国的数十万大军。辽国的腐败统治还使其统治下生活贫困的各族人民效仿完颜阿骨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辽国的统治。渤海高永昌自立称帝,紧接着东方的铁骊、兀惹等叛入女真,安生儿和张高儿领导20余万人攻城略地,董庞儿聚集了一万余人起义,北面和西面的乌古、敌烈、阻卜等都先后叛归女真或各自为政。一时间,辽国统治者陷入了四面楚歌、分崩离析的境地。
1124年,辽国在与金国的中京决战中失败,耶律大石率所属部下逃往西部,另一支契丹部族在八刺黑的率领下逃到伊朗。1125年,辽国灭亡。
八刺黑在伊朗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并改信伊斯兰教,被当地人渐渐融合,不再具备契丹族的特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称帝,建年号延庆,哈剌契丹国正式建立,史称“西辽”或“西契丹”、“后契丹”。 1218年,西辽被蒙古大军消灭,从此契丹正式灭亡。
随着国家的消亡,契丹辉煌的文化、艺术也被历史尘封。我们只有从那些精美的出土文物和残存的契丹遗迹上追思它曾经的辉煌。契丹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与中原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创造了一系列文明。
契丹在与中原政权的交战争,俘虏了许多百姓和士兵。他们让这些被俘的人从事农耕和手工业,不仅使契丹贵族的财富日益积累增多,也促进了契丹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游牧的契丹逐渐出现了定居放牧的形式。他们在草原上筑起城镇,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皇帝在这些都城内轮流处理政务。那时,皇帝的行宫叫做捺钵,是处理政务的场所,也是国家的行政中心。在官吏制度上,契丹设南面官和北面官,采用了“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思想,并采用了汉族的科举制选拔官吏。
契丹是一个极力对外扩张的国家,为了制造众多先进的兵器,大力发展冶铁业。现在发现的一些契丹时期的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契丹统治者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上层的契丹人大都十分注重文化修养,有的有诗文集,有的精通契丹文、汉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契丹的绘画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稀世珍宝。
契丹人在服饰、发型等生活方面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与汉族大大不同。他们的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脚放靴筒内。女人袍内著裙,亦穿长筒皮靴。腰外系蹀躞带,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饰件,还有随时可用的火石、筷子、餐具刀等。契丹人发型怪异,无论男女皆髡( kūn)发。男子在两鬓各留一绺头发,别处的头发全剃光。妇女仅剃沿前额边的头发。
契丹与周边的国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南唐、吴越常有使节到契丹,后晋、北汉依赖契丹,吐蕃、吐谷浑、党项、西夏、回鹘部落等都经常去向契丹皇帝朝贡。此外,契丹还与外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朝鲜、日本、波斯、大食等国都与契丹有着贸易或是政治上的联系。在辽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玛淄和玻璃筹文物,很多都来自西方国家。
日期:2007-11-8 20:58:39
神秘的契丹文字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一出古墓葬中发现了一些奇特的书籍。这些书籍里的文字既不是汉字,也不是留存下来的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谁也没有见过。
陵墓中出土的哀册和碑刻上显示着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字,考古学家们因文字的大小而称呼为大字和小字。大字是一种与汉字的结构十分相似的方块字,有的还包含着一些汉字的偏旁,但是又与汉字有着很大的不同,也不同于同样发源于汉字的朝鲜文和日文。小字与大字的风格迥异,是一种类似于拼音组成的文字,由300多个原子根据不同的排列顺序组合而成。这些字虽不是汉字,但却带有明显的汉字风格和特点,比如在文字的写法上也分为正楷、行草、篆书等字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词抬头或空格。小字的原字有一个书写形式代表几种语音或一个语音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此,同一个词或词素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即使到现在,考古学家们也没有完整的破译其中的一个句子。
考古学家们为了弄清这到底是哪一族的语言,便对墓葬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得出墓葬属于辽国也就是契丹国的答案。由此推断这种文字也就应该是契丹文字了。
于是,考古学家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文献资料,终于在宋代王易所著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的《书史会要》里找到了几个收录的契丹字,它们与这些文字十分相似,考古学家们正式确定这就是失踪了将近千年的契丹文字。
人们都为这个消息而震惊了,契丹国前前后后只存在了二三百年的时间,又是远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凭借着什么力量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文字的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