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古国》
第49节

作者: 月明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此后,冯太后又推行了三长制,在基层设立党、里、邻三长,加强对基层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另外,冯太后在思想文化上进行了提倡汉化的重要改革,用先进的汉文化来影响和转变落后的拓跋文化。她还尊重儒学,在长安为孔子立文宣王庙。这一点对孝文帝影响非常大,使孝文帝日后坚定不移地推行了汉化政策。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为后来孝文帝的改革打下了基础,也对孝文帝产生了影响。仅就这一点来说,冯太后就足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女性之一。
  公元490年,49岁的冯太后病逝了。孝文帝五天五夜不思饮食,哀痛至极。他给冯太后上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后人因此称冯太后为“文明冯太后”。
  日期:2007-10-30 19:18:24
  吐谷浑,遗失的草原王国

  吐谷浑,这原是一个人名。他是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的庶长子。《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慕容廆(guī)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
  所谓庶长子,就是说是妾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吐谷浑是涉归的小妾所生,慕容廆索然是弟弟,确实涉归的妻子所生。在古代,嫡庶的尊卑区别是很大的,嫡子才有真正的继承权。正因为这样,涉归给吐谷浑分了1700户牧民,而他的统治权和大多数牧民,都归慕容廆了。鲜卑部落都是以首领的名字为部落命名,如鲜卑拓拔部、鲜卑宇文部、鲜卑慕容部。归吐谷浑率领的这1700户牧民,从此就叫做鲜卑吐谷浑部了。

  慕容廆继承了涉归的汗位,成为了包括吐谷浑部的慕容部最高领袖。。吐谷浑与慕容廆的牧场并没有区分,所以,两个部落放牧的牲畜时常相遇。一次,吐谷浑和慕容廆两部的马在一处草场上嘶咬起来。弟弟慕容廆为此勃然大怒,认为这场马斗是吐谷浑蓄意所为。他派人指责吐谷浑说:“父汗在时早已分给你牛羊,你为何不走得远远的?那样马还会打起来吗?”吐谷浑非常气愤,回答说:“马是牲畜,好斗是马的天性,怎么能迁怒于人?既然你要我走,我便去一个万里之外的地方吧。”

  为了争一口气,吐谷浑和他的1700户部众带着牛羊开始西迁了。就在吐谷浑部动身不久,慕容廆对自己的话后悔了。一来,可能是他顾念手足之情,觉得不该个跟哥哥翻脸;二来,他可能是怕部众因此觉得自己的首领是个心胸狭窄、连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的人;三来,他可能是怕1700户的吐谷浑部迁走,会减弱自己的实力。二是派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前去追赶吐谷浑,并力劝他留下。吐谷浑自然不愿留下来再受弟弟的气,不愿久居人下,但要说执意要走,有显得心胸狭窄,不够大度——做大汗的弟弟都认错了,做臣子的哥哥还在生气,怎能不叫议论?他表示要顺从天意,说:“从我们的祖先起,就是辽右的大族。父汗在世的时候,巫卜占卜说:‘父汗会有两个儿子,都能成大气,享受福祚,惠及子孙。’我是庶出,不应该与做了大汗的弟弟呆在一处称王,理应迁徙。现在因为马的缘故两家不合,恐怕就是上天的启示。你们试试把马往回赶,马要是回去了,我就回去。马要是不肯回去,这就是天意了,不能违背。”天意似乎果然是要吐谷浑西迁,马群被往回驱赶了十几次,又全都嘶鸣着掉头向西去。长老们见状,只好让开道路,任吐谷浑西迁了。

  吐谷浑西迁的第一站是阴山。这里原是匈奴故地,水草丰美。在吐谷浑迁到这里之前,从东北呼伦池迁来的拓拔鲜卑早已在这里游牧多年。与拓拔鲜卑相比,吐谷浑的1700户是一个较小的部落集团,处于相对的劣势。
  吐谷浑和他的部落在阴山一带游牧了20多年后,中原晋王朝开始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掀起了少数民族与汉人的移民高丨潮丨。吐谷浑此时已经70多岁,却毅然决定再度迁徙,为自己的部落寻找一个更美好的家园,不受别的部落影响。这一次,他选择南下陇山,西渡洮水,最后到达甘肃临夏。此时的临夏是前凉的管辖区域,后来又先后被前秦和西秦占据,战乱不休,吐谷浑的部落显然无法在这里安心放牧,于是很快又向南和向西扩展。

  公元317年,由阴山迁徙后约4年,吐谷浑去世了。他的长子吐延继承了吐谷浑的汗位,并在此后的10多年里不断开疆拓土,把势力范围扩大到现在的四川西北、青海和甘肃南部。
  吐延在位13年,勇猛异常,人称楚霸王再世。公元329年,由于对当地羌族的残酷征服引起羌人反抗,吐延被昴(mǎo)城羌首领姜聪刺杀,年仅35岁。这一年,吐延的长子叶延继承了汗位。叶延汗下令,按照中原王朝的习惯,以第一代可汗的名字做姓氏和国号,也就是说,吐谷浑部的首领不再姓慕容,改姓吐谷浑,正式建立了吐谷浑国,并把活动中心由甘肃转移到了青海。

  吐谷浑正式建国后最初的100年间,经过树洛干、阿豺等几代的国君努力开拓和苦心经营,逐渐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强国。为了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四周强邻环伺的情况下,吐谷浑整体上采取了与其他国家和平交往的策略,不断接受各个强国的各种封赐,同时长期向它们朝贡,在夹缝中努力做到左右逢源。
  吐谷浑人不仅长袖善舞,而且也善于养马。
  马对游牧民族的意义,就像草原对于马的意义一样,是一种根基性的存在。吐谷浑国曾经立下规定:杀人或者盗马的都要判死罪。
  因为重视养马,吐谷浑出产的好马自然就多了起来。其中最著名的,被当时人称为“青海骢”和“龙种”。据说,吐谷浑人把当地的优良种马与波斯母马进行杂交,所生的就是“青海骢”,据种马可日行千里。而“龙种”的产生则带有神话的色彩。传说,每到冬季,青海湖结冰之后,吐谷浑人就把良种母马送到海心山上,到来年春天,母马就怀孕了,这是龙与马交配的结果,所产的马驹就叫“龙种”。

  除了“青海骢”、“龙种”这样的战马之外,吐谷浑还盛产“舞马”。所谓舞马,就是被训练得能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马,类似于今天马术比赛里的“盛装舞步”。舞马的出现,也说明吐谷浑人在养马驯马方面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因为爱护马、重视马、养育马,而且在鲜卑民族中,马是瑞兽和神兽的象征。因此,吐谷浑人逐渐把马当作了神灵。
  吐谷浑刚到达青海时,过的完全是游牧生活。后来,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改变了,吐谷浑人有了自己的城郭和居室。修建起了西强城、浇河城、曼头城、洪和城、伏俟城、吐谷浑城、树敦城、贺真城等城市。当然,这城镇里居住的都是吐谷浑的王公贵族和他们的仆人,普通吐谷浑人则仍然住在城外的穹庐和帐篷里。
  吐谷浑的政权一直延续了350年,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而促使它灭亡的,就是中原的唐朝。
  早在唐朝之前,吐谷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就是一种不可靠的微妙平衡。吐谷浑一面接受各个强邻对它的封赐,并不断向它们朝贡,一面又不断地骚扰一些国家的边境,掠夺人民和牛羊,而且是屡败屡扰,简直像是偏执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此,中原的隋朝曾经大举讨伐吐谷浑,使吐谷浑国实力不复当年。
  到了唐朝,吐谷浑与唐之间又开始上演了不断通好、频频骚扰的闹剧。
  公元634年,李世民治统一了除西域和青海等地外的中国。他英明纳谏,任用贤能,国内局势稳定,“贞观之治”的盛世拉开了序幕。有了余力与空闲的唐王朝不想再放纵吐谷浑了,李世民决定对吐谷浑进行大规模的讨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