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古国》
第39节

作者: 月明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据《于阗授国记》记载:公元70年左右。来自克什米尔的高僧毗罗折那就来到了于阗弘法。于阗王尉迟胜继位后,还下旨立佛教为国教。当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于阗国就要举行行像仪式,也就是带有礼佛意味的狂欢大游行。那一天,于阗国都中的街道洒扫一新,城门高悬帏幕,张灯结彩。国王偕王后参加巡礼,举国出动,万人空巷。最受王室尊崇的瞿摩大寺赶着高三丈左右的像车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像车庄严神圣如同行宫,以僧幡盖顶,悬挂七宝,佛像立其中,一派金碧辉煌。像车距城门百步时,于阗国王要摘下王冠,穿着崭新的衣服,赤着双足,手持华香走出城门迎接佛像,焚香散花礼佛;佛像人城时,王后与宫女要在城楼抛撒花朵,一片五彩缤纷。14座伽兰各行像一天。行像完毕后国王与王后才起驾回宫。在1500年前的于阗佛国,佛教徒们欢庆自己的节日其气势之宏伟,场面之壮观,持续时间之长,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说于阗是当时佛教的圣地之一并不为过。

  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初,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及帕米尔高原以西以北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喀什噶尔为都城 ,由葱岭西回鹘联合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突厥地方政权,《宋史》称之为“黑韩”,《金史》称之为“哈喇汗”。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喀喇汗王朝,又叫黑汗王朝。当时,喀喇汗人大多信奉佛教。
  公元893年,喀喇汗王朝遭到了以“圣战”名义入侵的萨曼王朝的沉重打击,决定主动改信伊斯兰教,以使萨曼王朝没有继续侵略的口实。经过萨克图以及其子穆萨•阿尔斯兰汗两代喀喇汗王的努力下,喀喇汗王朝20万突厥游牧民皈依伊斯兰教。
  阿尔斯兰汗实现本国伊斯兰化,巩固了统治地位后,也像萨曼王朝一样开始了对外扩张。他将信奉佛教的于阗国定为征服的目标。
  于阗当时执政的是李氏家族,世代笃信佛教,对喀喇汗王朝强迫佛教徒改信伊斯兰教的做法非常不满,当喀什噶尔的佛教徒发动反抗强制改宗的暴动时,于阗对于受迫害和暴动失败的佛教徒给予了收留和庇护。这让喀喇汗王朝有了发动“圣战”的借口。
  大约在公元962年,喀喇汗王朝发动了旨在征服于阗的“圣战”。
  在这词战争中,为了取得宋王朝和沙州政权的支持,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开封、敦煌和于阗之间,于阗国的3位一王子也分赴沙州和开封,请求支援。宋朝因内部事务纷扰,没能从军事上对于阗国给予援助,只派了一个157人的佛教僧侣使团前往,以表示支持。幸好,于阗得到了高昌和吐蕃的全力支持与援助,占据了明显优势。经过历时八年的战争,于阗军队占领了喀喇汗王朝国都喀什噶尔,当地居民纷纷归顺,阿尔斯兰汗战败后逃往中亚,他的宝物、妻子、大象、良马等都成了于阗军队的战利品。

  占领喀什噶尔后,于阗王一边安抚百姓,树立傀儡政权,一边遣使向宋朝和报告获胜消息,并送上所缴获的部分战利品。
  但好景不长,喀什噶尔很快又被喀喇汗王朝夺回。于阗与喀喇汗王朝再次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状态。
  战争中,喀喇汗王朝的博格拉汗因为在于阗不能打开局面,便开始向西扩张,率领军队翻越葱岭攻打中亚的萨曼尼王朝喀喇汗军西征的时机,于阗军队从背后发动了进攻。博格拉汗不得不挥师东返,仓促应战。结果,博格拉汗竟然在战争中战死。于阗军队乘机一鼓作气,出人意料地再度攻占了喀什噶尔。
  博格拉汗的侄子玉素甫•喀迪尔汗得到消息后,立即在撒马尔罕宣布即位。他招募了来自巴格达、波斯、印度及中亚的雇佣军,号称14万之众,很快收复了喀什噶尔,并继续向于阗展开猛攻。
  于阗军队多处设防,顽强抵抗,但都被雇佣军相继击破。最终,雇佣军兵临于阗城下。无奈之下,于阗王决定投降,全国改信伊斯兰教。于阗将军乔克和努克拒绝改变信仰,率领一部分同样信仰鉴定的军民向昆仑山退去。喀拉汗王朝的雇佣军不战而胜,顺利占领了于阗。

  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乔克和努克在昆仑山中与追击而来的喀喇汗雇佣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雇佣军来自远方,不熟悉昆仑山中的地形,常常不知方向,屡屡受到乔克和努克的袭击,伤亡惨重,士气空前低落。
  在策勒一带的南部山区,双方又一次遭遇。战斗前,雇佣军为了鼓舞士气,举行了一次大型礼拜。于阗军队利用敌人做礼拜的机会突然发起攻击,雇佣军在做礼拜时没有带武器,又来不及备马,结果陷入一片混乱,四散奔逃。就这样,这批外国雇佣军被乔克和努克率领的军队彻底歼灭。这一词惨败,直接导致喀喇汗王朝在于阗的胜利化为泡影,不得不立即撤军。

  日期:2007-10-19 18:57:44
  几年后,喀喇汗王朝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再度恢复了实力,相继向萨曼尼王朝和于阗国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喀喇汗王朝对萨曼尼王朝的战争最终以失败结束,但在于阗的战争取得了胜利,于阗国都再次被占领,喀喇汗王朝征服了于阗全境。
  这一次战败,给于阗佛教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于阗的佛教寺院被焚烧,佛像雕塑泥胎被毁坏,经卷文书散失殆尽,佛教僧侣大多被杀死,少数逃到了西藏和青海。于阗国从此被喀喇汗王朝兼并,不复存在了。
  吞并了于阗国之后,喀喇汗王朝王朝从于阗人那里知道了宋王朝的富庶、强大,深知于阗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源远流长,于阗受汉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在占领于阗后,立即从于阗向宋朝派去了进人贡使团。喀喇汗王朝王朝的文字记载因此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史书中。
  从此,于阗国开始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新纪元。佛教在那里香火断绝,钟鼓噤声。隆盛1000多年的于阗佛教,终于在11世纪彻底降落了。
  日期:2007-10-20 17:50:14

  斯坦因盗于阗
  有这样一个人,一些人说他是伟大的考古学家、探险家一些人却说他是无耻的强盗,文明的破坏者。这个人在中国人的眼中尤其罪大恶极,因为他用包括盗取、骗取的非法手段掠走了属于中国的大量文物,严重破坏了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他就是“盗宝特使”——斯坦因。
  斯坦因原本是匈牙利人,于1862年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家庭,4l岁时正式取得英国国籍。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两个人都与中国有关:一个是中国唐朝的高僧玄奘,一个是欧洲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青年时代起,斯坦因就热衷于探险,为此而终身未娶。
  出于对玄奘和马可波罗的崇拜,斯坦因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西域非常了解。这为他潜入中国盗宝奠定了基础。
  1900年10月13日,斯坦因到达和田,制定了考察于阗古国的详细行动计划。他对《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于阗古国非常感兴趣,一直想知道这个繁荣昌盛、国运久长的文明古国的都城究竟在哪里?
  为了揭开谜底,斯坦因再次阅读了《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于阗国的记述,还对照阅读了法国汉学家雷慕沙所写的《和阗城史》。这两本书都在记述于阗国都时提到了玉石的出产。
  斯坦因判断,于阗古国王都既然和玉石产地有关,那就应该到盛产白玉的河岸冲积平原上去寻找它。他决定到发现了楼兰古国的斯文•赫定收集到很多古物的约特干村去。
  在对约特干村附近的昆仑山区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斯坦因发现了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在山口造成的巨大冲积扇。他忽然产生了一个设想:是不是因为被1000多年来因洪水不断发作冲刷出来的砂石掩埋了,盛极一时的于阗古国都才一直不能被人找到?

  在约特干村民先辈的讲述中,约特干原本是一个可以跑马的平坦地面,没有渠水,也没有沼泽。约特干有两种含义:一是“约尔特汗”的谐音。“约尔特”是故园、故乡的意思,“汗”的意思是王。两个词连起来,就是王者之乡的意思;约特干的另一种解释为“被子”,为什么叫被子呢?“被子”下面盖着什么?是不是逝去的于阗古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