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51节作者:
玉搔头 日期:2011-05-05 22:48:37
在经历了动乱后,昔日繁华花柳地民生凋敝、元气大伤。来到润州后,李德裕带头倡导节俭之风,安抚军中将士。时局渐趋平定下来。此时,唐穆宗已经驾崩。他的长子唐敬宗(李湛)年少无知,喜好玩乐,派往各地征收贡品的使者络绎不绝。润州也接到了一道旨意。唐敬宗要李德裕进贡的银器无数,耗银达二万三千两,黄金一百三十两。不久,长安再下旨意,索要绫罗一千匹。李德裕都以浙西数年灾旱相继为理由,顶了回去。疲蔽的浙西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这时候,另一股歪风却越刮越猛烈。
根据《通典》的记载,江南风俗“尚鬼好祀”。从穷乡僻壤到通都大邑,到处流行迷信之风。泛滥成灾的祠观里里供奉的神灵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狐仙蛇怪、山鬼水魅不算什么。《太平广记》里记载的一个淫祠更是荒唐。一位书生在去扬州途中遇逆风,将孤舟泊在杨柳岸边。他闲着无事,上岸散步,踱到一座小庙。庙里空无一人,倒有一副笔砚放在桌上。擅长丹青的书生一时技痒,濡墨挥毫,在门扇上画了一面琵琶。他走后不久,僧人回寺,一眼就看见门上画的琵琶。他遍问村人,也不知道出自谁的手笔。僧人笑着说:恐怕是五台山飞来的圣琵琶吧!
一句玩笑话,竟然被山野村民信以为真,越传越神。四里八乡的人纷纷赶来寺里,对“圣琵琶”顶礼膜拜,烧香祈福。“圣琵琶”之名如风传送,竟然连远在扬州的那位书生也有所耳闻……
“圣琵琶寺”不过是江南无数淫祠中的一座。为了向五花八门的鬼神献祭,乡民们杀牛杀鸡。更有甚者,用美女、用纯洁的童男、童女献祭的荒唐事也时有发生。有些淫祠则藏污纳垢,成了淫娃荡妇、市井流氓公然宣淫的场所。百年前,名相狄仁杰曾拆毁淫祠一千七百座,只保留下供奉大禹、伍子胥四位先贤的祠。等李德裕到浙西时,淫祠之风早已死灰复燃,遍地都是。几年时间,他拆毁了一千零一十个淫祠和一千四百六十处寺庙山房,要再次将江南的万千百姓从佞鬼之风中拯救出来……在李德裕身上,我们隐约看到了北魏名臣李安世的影子。
润州城西七里,有个渡口叫蒜山渡,又名金陵渡或西津渡,是来往长江南北的要津。晚唐诗人(音hù)有一首著名绝句,就是描写渡头夜景的: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长庆四年,蒜山渡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哪还有往日潮落月斜、两三星火的宁静。渡口的喧嚣惊动了观察使牙门里的李德裕。他亲自到蒜山渡查访,发现渡江北去的人,十之八九是去泗州(今安徽省泗县、明光、天长两市,江苏省盱眙、泗洪两县)。细问之下,李德裕才知道,武宁军节度使王智兴借口为天子祝寿,私开戒坛,剃度僧尼。当时,僧尼不仅可享受善男信女的供奉,还可以免除赋税、徭役。四方百姓听说后,云集泗州,用两缗(音mín)钱,也就是大约两千文,来换取一纸度牒。滚滚金钱,都落入了王智兴的私囊中。浙西的百姓自然不落人后,纷纷北上。
听说此事后,李德裕忧心忡忡。连忙上书,提醒天子:如果任由王智兴滥发度牒,到天子圣诞之日,仅仅江淮以南就会多出六十万僧尼来,税赋流失将是惊人的数目,征发徭役也会变得很困难。在他的催促下,朝廷这才明发诏书,制止了王智兴的胡闹。
两年后,蒜山渡的平静又一次被打破。
这一回,是江北的毫州传来了圣水涌现、包治百病的消息。江南百姓竞走相告奔往,每十户就共同出钱,派一人远涉江、淮,去买所谓的圣水。通往毫州的道路熙熙攘攘,塞满了北上汲水的百姓。
打听之后,李德裕大吃一惊,浙东浙西,远到福建都有人听信这种鬼话。每日渡江北行的人达三、五千之多。所谓圣水,每斗已经叫卖到了骇人听闻的三缗。有些贩水牟利的人还掺进别处的水,沿途转手倒卖。更让人担心的是,不少病人相信,只有不近荤血,圣水才有疗效。在等待圣水的日子里,他们荤腥不沾;饮水之后,还要茹素两个七日。身体虚弱的病人被这么一折腾,病势更重,就算喝下千里迢迢取回的一点水,也没有任何起色。有些危重病人甚至喝下圣水后坐等病愈,拒绝求医吃药。很多老弱病重的人还没看穿圣水的谎言,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可是,还有更多的人涌向亳州。
李德裕派手下去亳州,打探到所谓圣水是什么东西,还带回了一瓶。原来,是几个僧人妖言惑众,借圣水骗取钱财。
第二天,人流最密集的集市上,架起了一口大锅。李德裕郑重地宣布:如果是圣水,煮沸后放入猪肉,肉质不变。
话刚说完,观察使牙门的人就把五斤猪肉放入盛圣水的锅中。很快,人们就在空气里嗅到了熟肉的香味。谎言戳穿后,笑声四起,回荡在集市上空。同时,浙西士卒也接到了命令,封锁蒜山渡,阻止汲水的百姓。
江南的百姓被阻拦了,江北的百姓会不会继续受圣水妖言的蛊惑呢?李德裕忧心忡忡。可是,亳州归宣武军节度使管辖。李德裕只好再次上书朝廷,恳请打击 “妖僧讹惑,狡计丐钱”的不法行径。接到长安的诏书后,宣武军节度使这才改变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下手处置妖僧。
一场圣水闹剧终于收场。
受蛊惑的百姓遍布大江南北的很多州县。为什么只有李德裕出手戳穿骗局?原因出在长安天子身上。李湛年纪幼小,却过早地开始考虑长生不老的问题。在他身边,围绕着一群擅长蛊惑人心的道士。在他们的诱惑下,李湛沉迷于神仙法术。僧人也投其所好,游说天子建庙祈福,妄图永生。了解李湛的各地封疆大吏,谁肯多事,在迷信的天子面前揭露另外一种迷信?
三年之中,李德裕四次接到诏书,要他寻访所谓的异人,推荐到长安。他都置之不理。可是,替李湛求访异人的方士在浙西找到了一位隐士周息元,自称数百岁。宦官奉旨赶到润州,要李德裕调派车马,护送周息元入京。李德裕只好照办。不过,他也拿出一道奏章,托宦官转呈天子。李德裕告诉天子:道行高深的仙人无过于广成子和道教始祖老子;人间至圣的,无过于轩辕黄帝和孔夫子。广成子告诉轩辕黄帝的养生之道和老子告诉孔子的话,也不过是戒骄戒躁、修身养性。就算广成子和老子降临凡尘,亲自传授陛下长生诀窍,说的也还是这些话。应召入宫的所谓异人,恐怕是迂阔怪诞、巧言附和之徒,炫耀邪门歪道,蒙蔽视听。
可惜,这番话,李湛是听不进去的。那位周息元到京后,被安排到宫中的山亭下榻。周息元告诉李湛的长生术,与李德裕奏章说的完全一样。不止是他们,几百年后的成吉思汗问全真道士邱处机如何才能长生不老,得到的答案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见,天地间的至大至正的道理,本来就很朴素。只看你做到做不到了。
迷恋长生的李湛就做不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被宦官弑死于夜宴时,不过十八。即使在不算长寿的唐朝天子中,他也是最短命的一位。周息元为人还算本分。李湛驾崩后,他安然回到浙西。后来,诗人还不无推崇地在诗歌中提到这段往事:
…
我爱周息元,忽起应明主。
三谏却归来,回头唾圭组。
…
周息元归来的时候,李德裕西望帝京。浮云蔽日,也压抑不住他对长安的朝思暮想,压抑不住内心“朱颜日渐不如故, 青史功名在何处”的感慨。这么多年过去,龙楼凤阁曾多少次萦绕梦魂中。可是,李逢吉当政,设置了重重障碍。他始终没有再登长安道,再看一眼大明宫的北阙青云。不过,近来的长安局势发生了巨变:裴度再次出任宰相;排挤翰林三俊的李逢吉被罢免宰相,围绕在他身边的奸党也风卷云散,销声匿迹;接着,昏庸的李湛遇弑。他的二弟李涵(唐文宗)给灰色的长安带来了一丝清新之风……李德裕在浙西的出色政绩换来了朝廷嘉奖的美丽文字:“在金陵 ,凡六载,其仁风惠化,磅礴于封部,洋溢于歌讴,天下闻之久矣”。可他盼望的,不是华丽的褒奖,而是召他回长安的诏书——八年了,李德裕已经等了整整八年。
数千里外的京城,许多人也翘首期盼当年的相府佳公子翩然归来。
在鸟散花落的长庆贡举案中,翰林三俊弹劾主考官舞弊,牵扯到裴度之子。内心深处,裴度不能没有一点芥蒂。可日渐老去的宰相意识到,放眼朝野,只有李德裕可接替自己。
得到嘉奖后两年,李德裕终于等来了那道诏书。当他又一次缓步登上北固山头,眺望大江东去,浩荡江风中,自有一种壮志在心头。眼前的润州,依然是刘玄德口中、梁武帝笔下的天下第一江山。可更壮丽的景象在远方等待着李德裕: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