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50节作者:
玉搔头 日期:2011-05-04 09:19:44
第五章:七八年来不早朝——李德裕在浙西
甘露寺 里发生一桩小案件。
有一笔银子,叫“常住金”,属于寺中公产。相传,常住金是由管事的僧人代代相传。突然一日,寺内的僧众跑到衙门,控告一个管事的僧人侵吞了这笔银子。他们众口一词,还拿出前几任主事僧交割银两的文书,来证明被告的确从他的前任手里接过那笔常住金。反观被告,拿不出银两,也说不出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看起来,这好象是一件铁证如山的案件。
主审案件的是浙西观察使。望着被告有苦难言的窘迫像,他隐约觉得案情有些蹊跷。观察使想了一下,挥挥手,示意左右带走闲杂人等,只留下那位主事僧。在观察使的耐心劝说下,僧人终于嚅嚅地说了实情。原来,建寺时确实曾预留下一笔常住金。交割这笔钱,也成了历代主事僧人卸任、接任的一种仪式。不知何年何月,银两就被花完,仪式却保留了下来。交接时,前任主事僧人还是会郑重其事地签署一纸交割文书,虚应故事。这本是寺中尽人皆知的惯例。眼前这位主事僧不知什么原因,犯了众怒。寺中僧侣竟然联合起来,罔顾事实,逼他交出常住金。银子,是纸面上的银子;前任主事僧,又圆寂多年,真教人浑身有嘴也辩白不清呀!
到底谁在说谎?观察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只是吩咐手下明天传唤甘露寺的僧众们到庭。
第二天,僧人们走进衙门时,发觉有数乘轿子,沿着白墙一字排开,不知是做什么用的。观察使见人都到齐了,便和蔼地问原告们:是否亲眼见过被侵吞的银两。
僧众们纷纷点头,一口咬定被告接事的时候,常住金一两不少,是自己亲眼所见。
观察使指着公堂前的轿子,平静地说:轿里预备了些黄泥;请诸位各坐一乘,放下轿帘,分别把你们看到的银两形状捏出来。
僧侣们顿时傻眼。谁见过子虚乌有的常住金?一人一轿,互相又没法串通。他们捏出来的银两,有元宝、马蹄、有银条,也有银饼……五花八门,什么样都有。望着面沉如水的观察使,他们羞愧地低下了头,黑鸦鸦跪倒一片,承认了诬陷主事僧的罪过。
这位智断疑案的观察使,就是当年翰林院的“三俊”之一——李德裕。在奸相李逢吉的操作下,这位本来有望拜相的翰林学士带着一丝失落和满怀抱负,离开了长安,来到了浙西。
长江南岸的万山丛中,“浙水”(今钱塘江)一水三折,东下沧海。在它西北方向上,几个江南州郡被划归“浙江西道”。“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浙西与同在江南的宣歙道、江西道、浙江东道,还有江北的淮南(今安徽、江苏两省中部)都是膏腴之地。通过运河,长江边上出产的布帛和粮米被输送到西北的长安,才维系住一个慢慢虚弱下去的王朝。
几十年来,浙西一直多灾多难。每到秋风起,海潮汹涌而来,淹没城郭,吞噬无数生灵与船只。仅大历十年七月,杭州大风,就有五千余人家、千余只船被海潮卷走,阖门溺死的竟有百余户之多。海水频繁入侵,使杭州的水越来越苦涩。神仙宰相李泌(音bì)在这里当刺史的时候,特地在涌金门外到钱塘门一带,开凿六井,又引湖水入城,才使百姓喝上甘甜的淡水。水淹杭州,数百里外的常州却是连年干旱。直到李德裕的祖父李栖筠手上,才大兴水利,缓解了旱情。
比起天灾,更恐怖的是人祸。
李锜在浙西多年,作威作福,让浙西六州百姓吃尽了苦头。最后,还是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运筹帷幄,将他擒杀。
浙西从李锜噩梦般的统治中解脱出来,不过十几年,又跌入了另一个噩梦。李吉甫,还有信赖他的唐宪宗(李纯)相继下世。宰相换成了无能之辈,而皇帝换成了软弱的唐穆宗(李宥)——元和中兴转瞬成空。河北三镇立刻翻脸,悍然掀起叛乱。这股风潮波很快波及河南。运河边的宣武(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安徽省亳州市)士卒在一个牙将的煽动下,兴风作浪。宣武节度使抛下妻子,仓皇北逃。
消息传来,当时的浙西观察使窦易直也开始忐忑不安起来。
怎么样才能安抚麾下的将士,避免他们仿效河南、河北那些叛逆呢?有人建议犒赏三军,花钱消灾。这一手虽然老套,可窦易直也想不出更高明的办法来。就在他拿出金银玉帛后,又有人说:这次赏赐没有什么合理的名目,会不会让军中将士起疑心,以为观察使牙门别有目的?优柔寡断的窦易直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可犒军的消息早已外泄。军卒们的满怀希望突然化为泡影,大营中一片哗然。这时候,一个早有异志的大将跳了出来,气势汹汹地率领乱兵杀入牙门……浙西惨遭蹂躏。
叛乱未歇,天灾又起。旱魃(音bá,传说中的旱神)又一次肆虐江南、江北。东南各州本来输出粮米供养西北,现在却米价飚升。朝廷不得不下诏,从各地的粮仓中取出存米,半价出粜,避免东南半壁有人饿死。窦易直费尽力气,好容易才镇压了叛乱,诛杀了闹事的乱兵二百余人。一纸诏书,将他调回长安。满目疮痍的浙西,全留给了刚刚抵达首府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新任观察使李德裕。
谢脁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自东汉末年孙权筑“铁瓮城”起,几百年时间过去。这座长江边的城邑雄伟依旧。五胡乱华的时候,涌向东南的徐州流民被安置在此,称为南徐州。南北朝时闻名天下的“北府军”就是从他们中间招募的。直到唐朝,润州的弓弩手还与宣州齐名,号称海内最强。滚滚长江东流万里,到润州一带江面宽广,仿如大海。唐德宗(李适,音kuò)曾在此设镇海军,雄镇江海。润州的北固山雄峙长江,题有南朝梁武帝手书的“天下第一江山”。不过,给它如此美誉的第一人,不是梁武帝,而是三国的刘备。《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说,赤壁大战后,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东吴百般讨要,都没有下文。周瑜献计,要孙权以爱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诱刘备来相亲,趁机扣为人质,强行索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孙、刘联姻弄假成真。自负聪明的周郎赔了夫人又折兵。传说,刘备登临北固山,眼前一派水天开阔的壮丽景象,不禁由衷赞叹:“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
孙刘联姻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的回目是“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在京剧中,叫《龙凤呈祥》,又叫《甘露寺》——因为,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后峰的甘露寺。这座山也有“寺冠山”的别名。数百年后,那场常住金风波又为甘露寺添了新的典故。
李德裕与甘露寺的故事不止于此。根据《历代名画记》,李德裕将浙西许多寺庙的壁画收集起来,放置在甘露寺内,其中不乏神品、妙品,比如:谢灵运的《菩萨》六壁在天王堂外壁;大殿外有顾恺之的《维摩诘》和展子虔《菩萨》;而张僧繇(音yáo)的《神》在禅院三圣堂外壁;张僧繇的另外两幅壁画则放在文殊堂外壁;堂内是韩干《行道僧》四壁。画圣吴道子也有手迹留在甘露寺……李德裕几乎使甘露寺成了一座收藏历代名画的风雅之地。
当许多佛寺的壁画毁于会昌灭佛,这些名家巨作却安然无恙保留在甘露寺里。北宋时,苏东坡游甘露寺,还在壁上看见张僧繇等人的真迹。
对李德裕来说,巧断常住金案不过是一件有趣的小插曲。他所面对的,是很棘手的局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