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45节作者:
玉搔头 日期:2011-04-19 14:14:59
第四章:从一场考试到另一场——当李德裕年轻时2
世人眼中如神仙一般的进士,何以被这位贵介公子看成劣畜呢?
入闱前,举子们象入秋的青蝇,在朱门甲第飞来飞去,到处行卷,用一脸谄媚的笑去换来别人的青睐;入闱后搜肠刮肚,写出一首寡淡如水、毫无诗味的应试诗,外加一篇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赋;等到金榜题名,同样是这些人,又是长街夸官,又是曲江离宴,还有月灯打球、雁塔题名,招摇得惟恐世人不知道自己中进士了……这就是李德裕眼中的进士形象。在深厚家学和素雅门风熏陶下,自负的年轻人对风气浮华的进士科和功利心重的进士简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追风的骏马是不甘心混迹于驴和骡中间的。
应该说,李德裕的看法不无道理。
考试本来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分科举士,所以叫“科举”。明法、明字、明算这些实用的科目不受重视,渐渐荒废。以默写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明经过于简单,被世人轻视。科举的各个科目,就只剩讲文采、重辞藻的进士科一枝独秀。“方今俊秀,皆举进士”的潮流造就了一群浮华文士。他们“稼穑(音jià sè,春耕为稼,秋收为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为了考试而读书。早在唐代宗(李豫)时,就有人讽刺进士们“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一味在华丽辞藻上下工夫,对四书五经的微言大义、古往今来的历史掌故却一无所知。
进士考试考文采。可就算如此,考场上也几乎没有什么美丽的文字。钱起的《湘灵鼓瑟》有一句空灵如鬼魅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算是好诗。考试时的试贴诗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只写了“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就交卷了。别人问他怎么没按格式写,他淡淡地说:该说的意思都说完了。
近三百年中举行了二百二十六次进士考试,吸引了多少眼球,好诗也就这一首半。这样的进士,李德裕如何能瞧得上?
对“文学过人”的李德裕来说,下考场,写几篇应景的文字不算难事。祖父李栖筠文章“简实而粹清,朗拔而章明”,被誉为《山海经》中昆仑山顶的神树、玄圃的玉。一句“曲中却从仙官去,万户千门空月明”也颇有《湘灵鼓瑟》的风致。受这样的文风熏陶,李德裕的诗赋文章很不坏。宋代文豪欧阳修曾说他“文辞甚可爱也”。清朝学者王渔阳眼睛长在头顶上,却也很欣赏李德裕“雄奇骏伟”的骈文。翻翻《全唐诗》里李德裕的一百三十六首诗,不乏可圈可点的地方。后来,有人将他的诗赋、表状等文字编为十卷别集、四卷外集,合称《李文饶文集》。
在李德裕这样的贵族眼中,诗辞歌赋不过是皮毛而已。支撑起他们精神世界的,是不那么绚丽,却更朴素、更深沉的学问。
早在德星聚会的年代,这种对儒家经典和史学著作的热爱,就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颖川(今河南禹州市)陈氏“三君”学问精深,陈纪的《陈子》一书洋洋数万言,名动当时。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杨氏以研究《尚书》为家学,汝南袁氏则专攻《易》经。赵郡李氏的学问也很可观。李膺隐居乡间,门下学生逾千人。后来的李曾,还有李郁兄弟、李德林父子哪一个不是学问大家? 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敏而好学,对《周易》颇有研究,地理学更是登峰造极。清朝人称“唐宰相之善读书者,吉甫为第一人矣”。他留下了《古今文集卷》五十卷、《类表》二十卷、《丽则集》五卷,记述东汉以来六个朝代大事的《六代略》有三十卷;还编撰了纪录当时的户口、赋税及兵籍的《元和国计薄》十卷。唐《六典》中记叙官职的《百司举要》一卷也出自他的手笔。《元和郡县图志》更是古代地理第一书。
李德裕钻研《汉书》和《左氏春秋》,很有造诣。也只有如此学养,才能傲视那些寻章摘句的书生。
更让李德裕嗤之以鼻的,是进士的轻薄之风。一旦金榜高中,新进士们就以各种风雅名目,开始狂嫖滥饮。他们携带围障、酒器,还有供来花销的无数钱和绢,出入花街柳巷、风月场所,简直是 “无人不借花间宿,到处皆携酒器行”。春光旖旎的曲江头,更是他们依红偎翠、醉生梦死的绝好去处。根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有些进士各携妖妓三五人,在曲江边的园林里旁若无人地解衣去巾,裸体狂欢,自称是“颠饮”。唐朝进士的风流艳事层出不穷。有的状元与太原官妓缠绵。官妓死前,把一首七绝连同几绺青丝留在了镂金箱里:“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还有的进士“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博求名妓”。驸马与公主夫妻不和。两位进士竟然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义阳子》,得意洋洋地到处传唱。荒唐的举动终于触怒了天子,痛斥进士轻薄,要废掉科举。不过,阻力太大。最后,两个闯祸的风流进士流放外地,草草了结这段公案——最后,这一切又被陈寅恪先生总结为“唐代新兴之进士词科阶级异于山东之礼法旧门者,尤在其放浪不羁之风习。”
象李德裕这样经学传家的子弟,对轻浮人物尤其鄙薄。拒绝参加进士科考试,使他踏入仕途的时间推迟了不少。光阴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流逝。如果说,这段时光里有什么要特别提一下的,就是元和三年的策论案,也和科举有关。
有人说,这个案件改变了李德裕的一生 。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