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26节

作者: 孟斜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14 15:38:30

  建炎二年(1128年),赵明诚得到朝庭重用,出任建康知府。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宋高宗南渡后,一度曾拟将建康作为国都。这里是历史上的六朝故都,又是长江中下游军事重镇,政治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可见赵明诚在这里主政是得到了重用。
  然而,与夫君同在建康城里的李清照此时心境却十分复杂,不象再象过去那样闲情自适了。据宋人周煇在笔记杂史《清波杂志》卷八中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每到天下大雪的时候,李清照就会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登上建康城楼头望远。在风雪天际寻觅灵感,吟成诗句。回来还会和赵明诚唱和。那赵明诚政务繁忙,且诗才远不及妻子,每每感到苦于应付。这个传说透露出了这对中年夫妻在离乱中相濡以沫的深情。
  其实,诗人对于时代的变迁是最为敏感的。德国诗人海涅说过:“一个时代破碎了,在诗人心中留下碎片。”在这个国乱方殷、战祸绵延的时代,整个国家都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国土沦陷,两帝被掳,家园被毁,前半生精心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也化为灰烬。山河虽在,草木含悲,乱世中辗转流离的个人所见所闻无不刺激着诗人的心。所以,李清照内心的悲愤与精神上的苦闷无法排解,聊学古人孟浩然踏雪寻诗。

  由于李清照向来主张诗词不同,诗言志,而词言情,“别是一家”。所以,她的忧国情怀多在诗中表达。这个时候李清照所作的诗,在一些宋人笔记里有记载。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后集》引《诗说隽永》云:“今代妇人能诗者,前有曾夫人魏,后有易安李,李在赵氏时,建炎初从秘阁守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又云:‘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吴江即吴淞江,这里指江南之地。易水是秦时荆轲刺秦的出发地,燕太子丹在易水设宴送别。荆轲临行发变徵之声,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易水代北方苦寒之地。两句诗,一写南渡君臣惊魂未定,百姓惶惶不安,自己对未来复兴的希望感到了悲观和寒心。一写徽、钦二帝以及宗室后宫被北掳之后的悲怆、耻辱与痛苦。两句诗写尽了一个时代的共同心理氛围和情绪,引起时人的共鸣。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王导是东晋的名相,胸有大志,辅助晋室。《世说新语》中有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历史上的晋朝也有群臣士民南渡的情况。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南渡诸士大夫们相邀到新亭饮酒赏花。座中有人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一语唤起了众人眼前物是人非的黍离之悲,都不禁相对而泣。只有时任宰相的王导拍案而起:“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众人徒然相对而泣,只有王丞相慷慨陈辞,表达克复中原之志,可见其不凡的远大志向。诗中的“刘琨”也是与王导同时的东晋名将。晋室南渡后,他在北方枕戈待旦,志靖中原。

  李清照在这两句诗里叹惜宋室没有这样的人物。南宋小朝庭一路南来,危如累卵,一旦敌兵停止追击即偏安苟且,耽于享乐,缺乏重振山河的远大志向。李清照这样一位红颜女子对此不禁疾呼南宋君臣们要象王导、刘琨那样,从恐惶悲伤中振作起来,积极奋发,恢复中原。对此,清人俞正燮评价道:“忠愤激发,意悲语明。”
  她在《咏史》一诗中有句云:“ 两汉本继貂,新室犹赘疣。所以嵇中康,至死薄殷周。”金人灭北宋以后,先后在黄河流域立张邦昌、刘豫等伪政权。李清照将之比为两汉之间新朝王莽政权予以抨击。对至死反对司马氏篡汉的嵇康则加以肯定。这两句诗体现了词人依然代表汉民族政权的宋室怀有好感和认同,对金人扶持的伪政权表达了蔑视。
  她后来那两首《上枢密韩肖胄诗》,则爱国情怀迸发如火:“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似乎要象那些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一般,要挺枪跃马上疆场了!国难方殷,时代需要的不是只会吟诗作赋的书生。此时的李清照也许只恨自己不是男儿身,甚至也许会想到效法历史上的花木兰、梁红玉等巾帼英雄,挺身而出沙场杀敌。
  无怪乎清儒沈曾植惊叹道:“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近人龙沐勋先生也在《漱玉词叙论》评论道:“易安风度潇洒,而富好胜心”,“惟其不甘深闺闺帷,必骋怀纵目,故能纵笔挥洒,压倒须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