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25节作者:
孟斜阳 日期:2011-04-08 13:04:10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点绛唇》,很女性化、很脂粉气的词调。
据说这个词调是因梁朝才子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得名。江淹就是那位传说是梦中得神授彩笔的才子江郎,后来交还彩笔后就文思枯竭。他这首《咏美人春游》诗写得颇好: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
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春天里的江南,一个女孩子在游春看花。只见她肤白如雪,皓齿红唇,让路上行人纷纷驻足而观,把她比作洛水里的女神。这么美的词牌,相信古时懂点诗词的女孩子都会喜欢用来抒写情怀。
《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等。所谓“樱桃”,就是古人常说女孩子的樱桃小口。也可能特指一种只在唇中间轻点一抹樱红的化妆造型。俗称“一点红”。所以,这个词牌有很浓的指粉气息,妖娆、娇艳、可人。李清照这么爱美的女词人当然不会例外。
在少女时代,她就写过那首有名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时代这首《点绛唇》写得清纯浪漫,一派青春气息。同样写于春天,上面这一首“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悉千缕”却写得低婉、惆怅,郁郁寡欢:
暮春时节,花落如雨。深闺里弥漫着一种落花般颓伤和无奈的气息。无边的寂寞如潮水向那深闺女子心头涌来,使她的目光幽深如潭水千尺。
春天即将远去,过去的欢乐只剩下记忆:曾经在“归来堂”品赏金石书画,曾经在一起赌书斗茶,曾经携手品月赏花,吟诗赋词,如今却只剩她独守空闺,愁看春暮。
“惜春春去,几滴催花雨”,淅淅沥沥的雨声在寂寞女子的心湖空荡地回响,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唉,心中越是珍惜这美好的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何必执着挽留?昨天,眼前还是一树灿烂如云的花朵,如今在凄风冷雨的敲打下悄然落尽了繁华。再美好的春天终归还是要离去的,再美艳的娇娘也终归和花一样会凋却朱颜。
这个寂寞暮春里,明眸皓齿的女子拖着曳地的裙幅,轻摇着罗扇,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风吹衣袂,落红漫天飘洒。她在沉醉中轻笑不语,伸出纤手,拈来一片轻嗅。而此时,千丝万缕的愁绪点点浸入心中。纵是春天千般万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她的心绪渺渺茫茫,目光一直停留在那良人离去时的远方。那里是漫漫连天蓑草,一眼望不到头。望着远方,她喃喃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不知不觉,已是泪眼朦胧。在她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那样的一个人。在梦里,他眉目潇然,语笑清朗,深情款款;他一袭青衫,书卷在握,轻抚娇妻的额发,眼中温柔无限。如今,眼前却只有那衰草连绵,一眼望不到边。
这情景让人想起仓央嘉措的那首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日期:2011-04-13 11:04:28
十一,"南来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一代红颜的家国情怀
当赵明诚于宣和六年(112年)结束了在莱州的任期后,转到了淄州任知府直到靖康元年(1126年)。在这期间他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又恢复了当年共研金石书画、进行诗酒唱和的生活。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大变乱、大动荡的时代却开始了。这个时代里的每一个人的命运由此而改变。
宣和四年(1122年)末,金人攻克辽国京都,辽国灭亡。宣和七年,金兵大举侵宋。宋军全线溃败。宋徽宗惊惶中禅位于其子,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靖康元年(1126年)冬天,金兵攻陷汴京,举国震惶,北宋灭亡。徽宗钦宗父子及后妃、宗室乃至大量民间女子尽被金兵掳掠到了北方。
此时,北方大片国土都沦陷于金人铁蹄之下,千百万官宦士绅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南渡长江。这个时候,还沉浸在金石书画和诗词歌赋中赵明诚和李清照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时为缁州太守的赵明诚只是一介书生,面对变局有些茫然无措。他和李清照知道,凶灾战乱的时代降临了,而精心收藏的大量金石书画成了他们心头最大的担忧。
建炎元年(1127年),赵明诚的母亲去世。夫妻俩既要躲避战乱,又要奔丧,只得匆匆南下。临行时,他们对精心收藏的大量文物再三斟酌挑选,将其中最重要的文物装满了十五车,然后渡过淮水和长江,南下江宁。同时,正当他们在牵挂青州老家还存在十几间屋子的金石文物时,却传来了所有文物因发生青州兵变都毁于战火的噩耗。
南渡以后,李清照夫妇曾乘小舟渡过和县乌江,前往芜湖。面对山川形胜,面对动荡时局,她想起了秦末楚汉战争的往事。当年兵败被围的项羽带着小队人马,一路突围逃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却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这让李清照心中感慨无限。口吟绝句《乌江》一首: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音韵铿锵高亢,爱国激情溢于言表:人活着就要为国家建功立业,作人中豪杰;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人杰”是指象韩信、张良那样建功立业的豪杰人物,“鬼雄”是指屈原《国殇》中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毅魄”、“鬼雄”。诗中表达的是一种英雄豪杰的人生价值观,是一种凛然的风骨,磅礴的正气。
她作这首诗时,正值北方的昔日家园尽皆沦陷,百姓流离失所,亲人分离,特别是他们夫妻俩辛辛苦苦收藏的宝贵文物多半毁于战火,这些文物岂只是属于他们两人?这是整个华夏文明的宝贵历史见证。亡国之恨、丧家之悲、失宝之痛,使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心情沉郁悲愤,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当年温情浪漫、瘦比黄花的小女子在离乱之际,顿生黍离之悲,笔下也有了铿锵金石之声,有压倒须眉之气势。
这让我想起五代时蜀国花蕊夫人的一首绝唱《答宋太祖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四十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是五代时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聪慧贤淑,风流蕴藉,不但貌若天仙,而且擅长诗词。是一位能留下诗词百首的才女,更是比花朵还娇嫩轻柔的美丽女子。
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封她为慧妃。后来见她赏花时在百花之中姿容殊绝,令人叹止。便又封她为“花蕊夫人”。 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这首诗是花蕊夫人在答宋太祖问话时所答。花蕊夫人表达的气节和李清照的这首诗一样,千载之下令人动容。
李清照南渡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