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41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05 10:45:22

  第三篇:星辰有角——李德裕的祖父与父亲(附李绛)9
  在凤阁鸾台上,屹立着三位赵郡李氏的宰相——巧合的是,他们在各自的那一房中都排行第三。在那段柳如丝、花似霰的春天里,李家枝头花开三枝,占尽长安春色。不过,“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的,恐怕还是李吉甫。他当上宰相后不久,李藩就离开了中书门下政事堂,退出宰相行列。剩下的两位赵李宰相中,李吉甫阴柔,李绛阳刚;李吉甫的价值在于行动,李绛的价值在于语言;李吉甫是理想的执政者,李绛是天生的反对派;李吉甫是细水长流,李绛是电光石火……在道德主义者李绛和功利主义者李吉甫共掌朝政的那几年里,两人的争论写满了《资治通鉴》。

  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李绛占尽了上风。可他只是一面可以照出不足之处的镜子,而不是能一口快刀斩乱麻的利刃。
  李吉甫在辩论中窘态毕露,在实际政务中却游刃有余。司马光不惜笔墨,复述李绛如玻璃碎片般的话语,薄脆易碎、可是犀利,闪着点点的光。某种程度上说,李纯拜李绛为宰相,有制衡李吉甫的用意,防止自己最能干的宰相象当年的元载一样,变成大权独揽的权相。不过,天子还是最信赖他。直到病故前,整个外朝一直在李吉甫的控驭下,有条不紊地改革官制、整军备武、为武力削藩作准备。反倒是李绛,筹划过开垦西北荒地;建议过改编神策军西、北诸部,希望让他们脱离宦官的控制;还反对过废弃战略要地受降城……可惜,这些事大多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李吉甫的肩头上,负荷着天下人沉甸甸的希望。《旧唐书》说他“淮南再征,中外延望风采”。宫中的人发现,李纯在谈话时总用官衔来称呼李吉甫,从不直呼其名。第一次入延英殿,君臣就足足谈了五刻之久,谈来谈去,谈不完那片百弊丛生、百废待兴的天下。
  这片天下,在汉朝初年被划分为六十几个郡。到了中、晚唐,“以邑设州,以乡分县”,同一片天下分出了三百个州、一千四百个县来,也分出了三百套州的官员杂佐和一千四百套县的官员杂佐。他们职能重叠、人浮于事,却都坐着伸手要俸禄、要供养。这还不算上那些没有官的名号,却同样寄生在权力体系上的杂流胥吏。按国家旧制,一品官员的俸禄也不过每年三千缗。可这是纸面上的规定。早在几十年前,安史之乱刚刚尘埃落定,王朝穷困万分,官居三品的宰相每月俸禄也有九千缗之多……李吉甫指出:唐朝官员之多,已远超从秦到隋的十三个朝代。

  安史乱后,国家供养的士兵超过八十万,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这还没算上僧侣和道士。寺院的田产不用交赋税,僧尼不耕不织,还可以免服徭役。无数信佛或不信佛的男女纷纷投身空门,躲避日渐沉重的苛捐杂税和无尽的苦役。佛教恶性扩张。就这样,天下十分之七的人坐待衣食,田地间辛劳、织机前忙碌的另外十分之三的人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可怜这一片天下,从根底里腐败、溃烂。
  长安的青蝇们对此视而不见,甚至暗暗窃喜。对所有食腐的生灵来说,腐烂的天下反而能给他们提供充足的供养。于是,这些肥硕的青蝇们成群结队,聚集过来,分享民脂民膏、百姓血肉。只有李吉甫大声疾呼“吏寡易求,官少易治”,请天子下诏,裁撤官吏,按照所掌事务的难易和繁重清闲程度,重新核定俸禄数额,扭转这种“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的荒唐现象。在他的努力下,裁掉了两省冗官八百员、小吏一千四百员。至于裁撤官吏,会开罪多少有权有势的人,他就顾不上了。同时,李吉甫反对京城一带佛寺免税,要增加的收入都用来接济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贫民,替这些满口“大慈大悲”,却从未“救苦救难”的僧侣做了一场大功德。

  这不仅仅是一片糜烂的天下,还是一片残破的天下。
  东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击溃后,大批归降的突厥人内迁。唐朝在北方边境内侧设置了六个羁縻州(音jī mí,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州县,但不征税,不派遣行政官员,由当地部族的首领世袭、自治)来安置突厥降户,统称为“六胡州”。开元时,六胡州叛乱。唐军平息动乱后,将反叛的胡人放逐到江淮,直到开元末年才陆续迁回这一带。朝廷特地取宽宥之义,设置了一个宥州(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来安置他们。这一带,本有一支经略军,向北可以增援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带),向东南可以与夏州(今陕西省横山县西)守军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河套,保护生活在这一带的党项人。但是,安史乱起后,宥州被废,经略军也迁走了。这个体系失去了重要的一环。所以,当回鹘人取道宥州故地,攻击吐蕃,长城内外人心惶惶,谣言四起,都说回鹘人就要大举南侵。

  李吉甫审时度势,断定回鹘不可能贸然对唐开战,只派出夏州的五百铁骑,进驻被遗弃的经略军故城,保护党项人。后来,回鹘入侵的谣言慢慢地平息下来,证明他的判断是准确的。
  但是,李吉甫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平庸宰相。这件事让他意识到重建防御体系的重要性。在李吉甫请求下,朝廷重新设置宥州,调九千神策军,充实经略军,修复了断裂多年的防线。此外,他从南方调取三十万副铠甲,配备到毗邻的河东(山西省中、北部)和昭义军(今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和河北省邢台市),还给河东军增配战马千匹。如果战事一起,两军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驰援北线的天德军和宥州。大唐的北境终于安定下来。

  李吉甫把他呕心沥血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放在了御案上。从“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的关中到“青海黄云暗雪山”的陇右,四十卷文字写不尽天下四十七镇的高山流水、名都雄关,在卷首配上精致的图画,就描绘出了一个完整的天下。素称柔弱的李吉甫用这种方式,向世界展露出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他的话说,这部地理书就是要“佐明王扼天下之吭(音háng,喉咙),制群生之命……”这是何等之大的气魄呀。有了《元和郡县图志》,我们就能把万里河山的宏观形势和咽喉要地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无论是回鹘还是吐蕃,都已经失去当年气吞万里的气势,对唐朝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宰相们关心的,是另外一个地方——李吉甫的手指正指向藏龙卧虎的河北,指向魏州,他的父亲李栖筠第一次当官的地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