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37节作者:
玉搔头 身为一介书生,李吉甫在军事上却不算外行。且不说他是当时的地理名家,而熟悉山川形势正是用兵的根基,就是当年饶州剿匪,李吉甫也是手到擒来。在征讨西川刘闢(音bì)一役中,他更是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当时,入蜀平叛的主力是左神策大将高崇文的五千人马。山南西道(今陕西省南部、重庆市北部)节度使严砺会合另外二千神策军,在后策应。“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两路大军杀入西川。
戊戌六君子的杨锐有一句诗“平尽见鹿头,雄镇古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东部)”,说的是成都北边的咽喉要地鹿头关。那就是当年刘闢筑起来,连结八个营栅,试图阻止神策军南下。正如韩愈在《元和圣德诗》中写的:“闢党聚谋,鹿头是守”——鹿头关,也就成了这一战的关键。见高崇文未能破关,严砺向朝廷建议,迂回到东面,沿阆水(今嘉陵江)南下,取长江与阆水汇流处的渝州(今重庆市区),再掉头从东面攻成都,避开鹿头关。
可是,李吉甫立刻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主张征调驰名天下的宣州强弩,沿长江扬帆西进,直捣三峡,从侧面威胁刘闢。高崇文还是要从鹿头关方向对叛军保持巨大的压力。西川的防守,一向仰赖剑门天险。严砺取剑州(今四川剑阁县一带)后,李吉甫算准了小小鹿头关挡不住神策军。问题是:高崇文是否用心破关?所以,他坚持两路并进。高崇文害怕功劳被西进的江南舟师抢去,一定会血战鹿头关。
事情也正如李吉甫所料。没过多久,前方捷报频传。高崇文先破夺取了刘闢设在鹿头关东侧万胜堆上的营栅。从这个高地上可以俯瞰关城,鹿头关顿时无险可守。接着,大军一鼓作气,短短数日内连败蜀军,再加上前来助战的河东(今山西省中、北部)大军进驻鹿头关西,截断了粮道,鹿头关和毗邻的绵江栅守将只好一起投降。从这里到成都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刘闢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候,李吉甫适时地建议任命高崇文为西川节度使,而严砺管辖东川(今四川省四川盆地中部),使他们保持竞争态势,避免高崇文在大胜后懈怠下来。数日后,神策军直捣成都。刘闢带着几十骑仓皇逃窜,结果半路被铁骑追上。绝望之余,这个狂戆(音gàng)书生狼狈地跳下大江,结果还是在滔滔白浪中被生擒,湿漉漉地送到长安受刑。
后来,史书上说“刘闢平,吉甫谋居多”,他也正是凭如此耀眼的功绩赢得宰相之位。
这样一位工于谋略的宰相在战略上藐视李锜,却不代表战术上会轻视对手。李吉甫早就开始很仔细地为这场征伐布局。淮南与浙西一江之隔,南下平叛的大军都以淮南为依托,更仰赖淮南的钱粮供应。所以,李吉甫命淮南节度使统帅各路大军。至于先锋,他选择了徐州的武宁军。前面我们提过,浙西军曾卷入张建封死后的那场风波,被徐州的两廊壮士杀得狼狈逃窜。直到现在,他们对徐州悍卒还心有余悸。李吉甫以武宁军打头阵,先是要充分利用这种威慑力。战鼓未响,李锜就先输了一阵。徐州西边,是宣武军节度使韩弘的地盘。这一回,李吉甫要他派自家子弟领军南下,与武宁军形成犄角之势。在唐朝,宣歙的强弓硬弩与润州齐名,并称“宣润弓弩”。那里的健儿也箭在弦上,要和润州的“挽硬随身”比一比,谁才是天下第一弓弩。在南边,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正匆匆开赴战场。更远的长江中游,坐镇鄂州的不是别人,就是李锜梦中的楼头冰柱——韩皋。他的战船高扬风帆,沿着浩浩荡荡的长江顺流东下……
对李锜来说,刘闢就是一部很好的反面教材。可惜,他没认真品味。此时,他正调来三千士卒,匆匆整修起城墙。这不仅暴露李锜临阵磨枪,还反映了大局观上的欠缺。
自古以来,淮水与长江互为表里,是东南半壁的双重屏障。想要割据江南,对江淮唇齿相依的关系就应该有深刻认识,也就是“守江必先守淮”。元和二年的形势是,淮水北岸的武宁军出徐州、宣武军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再加上淮水南岸的淮南节度使,李锜根本就无法依托淮河构筑第一道防线。就是长江,他也很难扼守。长江下游的要害有两处:一是瓜洲渡,一是采石渡。李锜的润州控制着瓜洲渡的南岸;可采石渡归宣歙观察使,不在他手上。长江防线不完整。瓜洲渡也危云重重。北岸的扬州就是淮南节度使牙门所在地,精兵猛将如云。就算是江防完整,也改变不了李锜覆灭的结局。韩皋顺流而下,形成高屋建瓴之势。如此态势,消极防守是守不住的。
对李锜来说,利用仅有的一点时间主动出击,突袭繁华甲于天下的扬州,给朝廷施压,为媾和争取好的条件,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战况顺利,他可以把战线北推到淮水,构建起双重防线。当然,这种希望很渺茫,除非李锜能运用手腕,与武宁军、宣武军形成某种默契,或者挑动两军互相摩擦。可他什么也没做。千钧一发之际,三千士卒在石头城下吭哧哼哧地干起苦力。这一切,都在印证李吉甫对李锜的评价是多么的准确。
直到诸路大军,如黑云四阖,很快就要吞噬浙西的落日,可怜的李锜才想到了进攻。他选择的方向是宣歙。史书说,他看中了这块地盘的富庶。这个捞钱能手死到临头也不忘敛聚钱财。不过,我倾向于认为,李锜的目标是采石渡。执迷不悟的人还盘算着占据渡口,修补长江防线的漏洞,与朝廷划江而治。可是,防守靠强弓硬弩。擅长弓弩的宣歙士卒据守本乡本土,岂能被轻易打败?
进退维谷的窘迫态势,李锜派去袭击宣歙的三千将士看得比他清楚。自觉无望的士卒突然举起熊熊燃烧的火把,反过身来,直趋牙门。暗红色的夜流涌动包围了叛逆者。听到鼓噪声由远而近,李锜心知不妙,仓皇出逃。死党率“挽硬随身”三百人直奔山亭,想掩护他遁逃,结果顷刻间就被伏兵击杀。李锜被活捉,用长绳缒下城墙。他的“挽硬随身”和“蕃落健儿”见大势已去,纷纷自杀,尸体枕藉,铺满了那一片浸血的土地……这一切,在李吉甫布下天罗地网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润州的血腥时刻,不过是那张网在徐徐收起。
李锜也和崔善真一样,带着枷锁上路。只不过,方向正好相反。长安独柳下,行刑的刀在等着他。浙西的新节度使就是他梦中的韩皋。
日期:2011-03-24 07:43:44
第三篇:星辰有角——李德裕的祖父与父亲(附李绛)6
刘闢、李锜陆续伏法,使李吉甫能够以更强硬的姿态,去面对天下藩镇。从唐德宗以来,朝廷对藩镇一味姑息。软弱的姿态使西川和浙西这样没有多少叛逆传统的地方都起而效仿河北,藐视长安的权威。不少地方的节度使,都成了终身制。李吉甫把权力下放到各地州郡,还禁止州县官员擅自谒见节度使。这让刺史们不必再对节度使俯首贴耳,从根本上避免藩镇坐大。各州刺史从长安的郎官中选用,已经剥夺了节度使的一些用人权。可李吉甫没有停手。为了避免节度使长时间拥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态势,他在一年多时间内调换了三十六个节度使
——这是何等的大手笔呀。整个天下都被这种雷厉风行的气势震撼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