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34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数日后,李栖筠弹劾三人的奏章已经摆到了唐代宗面前。矛头所指,自然是三人背后的权相元载。
  沉甸甸的奏章送进宫后,李栖筠就一直在等,从月缺等到月圆,又从月圆等到了月缺,始终没有等来批复。关键时刻,天子却踌躇起来了。
  在一个月肃风凄的黑夜里,突然发生了月蚀。唐代宗问起天象突变背后的原因,李栖筠毫不犹豫地回答:“月蚀脩(音xiū,治理)刑”,徇私舞弊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个天象是上苍在警告陛下。
  残月之下,唐代宗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把涉案的一干人等统统贬出长安。
  我不知道,李栖筠对天象的解读是否准确,只记得月蚀东壁,对神仙宰相李泌来说,意味着死亡。那夜的月食发生在哪一个天区,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李栖筠也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他一生光明磊落,特别喜欢别人挑自己的毛病,因此为天下读书人推崇,都尊称他为“赞皇公“,而不直呼其名。唐代宗也很信赖李栖筠,有什么人要用,有什么人要提拔,都要悄悄地征询他的意见。可也只是悄悄地,从来不敢让别人知道,尤其是元载。

  天子不止一次地想拜李栖筠为相,最后又一次次在笔落在白麻布的那一瞬间打消念头。
  望着败坏到极点的朝政,还有天子那张犹豫和忧郁的脸,李栖筠又急又忧,终于病倒在床。时间真的不多了:“应系星辰天上去,不留英骨葬人间”——当冷月残光落满长安,李栖筠在暗夜里一瞑不视,撒手而去,再也看不见这个满是忧患的世界。
  大受震动的唐代宗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思虑再三后,他暗地里派人找了自己的舅父。两人密谋一番,布置好了一个局。几日后,突然有人控告元载在夜间偷偷举行祷神的祭礼。这在古代是犯了大忌的。大臣祷神,会被认为是诅咒天子,图谋不轨。唐代宗在延英殿召见了早有准备的舅父,命他带兵火速逮捕元载。直到金吾兵闯入政事堂,元载都还蒙在鼓里。与此同时,他的阉人同党已经被杖杀在宫中,心腹党羽和两个儿子也锒铛入狱。查抄元府的时候,仅香料胡椒就封存了八百石,换算成今天的单位,有六十四吨之多。

  元载自知必死,哀求看押他的狱吏想个方法,让他不太痛苦地死去。狱吏想了想,说:那相公就尝点臭味吧。说完,解下自己的布袜,死死捂住元载的口鼻……后来,宋朝人在《鹤林玉露》一书中留下一句诗:“臭袜终须来塞口,枉收八百斛胡椒”。
  可惜,大狱外的天空“星辰早没夜初长”。李栖筠到底没有能看到这一幕。
  日期:2011-03-19 15:02:46
  第三篇:星辰有角——李德裕的祖父与父亲(附李绛)4
  转眼,又是很多年过去。这一日,快马将一道文书从长安送到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
  接这道诏书的人叫李吉甫,是李栖筠之子,当时任明州长史。朝廷要调他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长史不过是一个辅佐刺史的官,没有多少实权。刺史就不同了。它又称太守,是一州黎民的父母官。唐代的人认为,“今之太守古诸侯,出入双旌垂七旒(音liú,旌旗边上悬垂的装饰品)”,将刺史比为先秦的诸侯。对李吉甫来说,这算是一个升迁的喜讯。知道这个消息后,他面色凝重,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少年时,李吉甫就喜欢钻研典章制度,对各种典故了如指掌,在五经之首的《易经》更下了极深的工夫,曾用东汉到隋代的六朝典故来诠释深奥的易理,写出了三十卷《六代略》。不过,李吉甫最负盛名的,还是地理方面的造诣。他撰写的《删水经》、《元和十道图》和《元和郡县图志》倍受后人推崇。《四库全书总目》就将《元和郡县图志》列在地理总志之首。

  前些年,太子的生母王氏病危。唐德宗(李适)匆匆册封她为皇后。当日,王皇后就在两仪殿溘然长逝。在此之前,中宫之位空缺了几十年。谁都不晓得怎么办皇后的丧事。这个难题交到了李吉甫手上。他从浩若烟海的史书中找到了晋朝皇后驾崩时“天下发哀三日止”的礼节,拟订了一份极详细的礼仪,百官素服三日,天子素服七日。一向对礼仪很苛求的唐德宗看了之后,也连连点头赞赏。

  这一年,就是吐蕃发动平凉劫盟的那年。此外,朝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李泌从陕州回到长安。对学识渊博,又不失干练的李吉甫,他也是非常器重。看起来,这位年轻的太常博士前程似锦。两年后,李泌星陨长安,不过对李吉甫影响不大。另一位宰相窦参也很赏识他。
  等到窦参被贬,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新宰相陆贽(音zhì)是一代名相。他出身江东望族,在“四王二帝之乱”中脱颖而出。泾原(今甘肃、宁夏的六盘山以东,浦河以西)的乱兵占据长安后,唐德宗仓皇逃到小小奉天城(今陕西省乾县)。百官大多不及出逃。只有陆贽伴随在落难天子的左右,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决断大事,起草诏书,号称“内相”。他不止笔下功夫了得,见识也很高明。无论在避难奉天,还是后来重返长安,陆贽都在天子身边出谋划策。如果将唐德宗的年代比作群魔乱舞的黑夜,他与李泌就是夜里高悬的两颗不昧的星。

  但是,长安的奸佞小人却容不下陆贽。在他们的唆使下,昏庸天子先是罢免了陆贽的宰相,将他一贬再贬,最后将他驱逐到忠州。
  忠州地处巴山深处,前临峡江,是一个偏僻的山城。不少官员获罪后,被贬到这座山重水复的小城。一曲曲山歌“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唱断了多少失意人的愁肠。在陆贽之后,白居易也来过。在那里,诗人发出了“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坊”的感慨。在陆贽之前,还有一位前宰相曾被谪到这里。他的名字叫刘晏。

  刘晏被贬,要从元载垮台说起。当时,李栖筠已死,审判元载的就是刘晏。树倒猢狲散,元氏一党纷纷被处分。在他们之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名叫杨炎。我们不得不说世事难测。几年后,就是这个人竟然得到唐德宗的青睐,青云直上,当到了宰相。在历史上,杨炎因创立著名的两税法青史留声。不过,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杨炎将元载被杀、自己被贬的不幸都归罪刘晏。在他的设计下,刘晏蒙冤被贬忠州。可杨炎还不肯罢手。他任命庾(音yǔ)准为荆南(今重庆市东部三峡一带、湖北省中、南部)节度使。

  这人素来与刘晏不和。在元载一案中,他也受到牵连,对刘晏同样怀恨在心。忠州就归荆南节度使管辖。杨炎的算盘,庾准可谓心领神会,很配合地捏造出各种罪名来诬陷刘晏。最终,误信谗言的唐德宗杀死了刘晏。庾准则凭借此番表现,回长安任要职。
  当陆贽步刘晏后尘,被贬忠州,与冷猿秋雁为伍。他的政敌们也想仿效杨炎,借刀杀人。这群小人相中了李吉甫。
  窦参失势,不明真相的人多归咎于陆贽。因为,是他取代了窦参,成为新宰相。就连一代文豪韩愈都说:“议者多言(窦)参死由(陆)贽。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