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33节作者:
玉搔头 可常州周围诸州依然是天灾人祸不断。苏州豪强方清同样是借天灾频频的机会,引诱流民落草为寇,人数竟然有数万之多,声势比常州的张度还要大。他盘踞在黟州(音 yī,今安徽省黟县)、歙州(音shè,今安徽省歙县)。这一带万山如立、大江环回,地形复杂之极,远不是小小西山可比。依仗天险,方清攻守自如,要蹂躏整个东南,终于惊动了名将李光弼。他麾下的河南大军南下镇压了方清后,大将许杲(音gǎo)率精锐三千人擅自滞留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迟迟不肯北归,隐约有侵犯淮水以南各州之意。朝廷不得不另派悍将张万福到濠州对付他。许杲心剩畏惧,提兵南走,逃到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已经是长江南岸。三千劲卒随时都有可能南犯。被方清、张度骚扰得鸡犬不宁的江南各州又一次陷入巨大的恐慌。
在这个风声鹤唳的非常时刻,朝廷起用李栖筠任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管辖包括常州在内的六个州。
李栖筠一刻都没有耽搁,立即着手整顿武备,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不过,他知道许杲手下的劲卒战力远胜阳羡西山的乌合之众。一旦动武,自己没有战而胜之的把握。江南变成战场,势必生灵涂炭。仰赖江、淮财赋的长安也会元气大伤。所以,李栖筠精心挑选口才最好的辩士,携带大量金币,去犒赏许杲的军队,结交军中健儿。在软语温言和金币玉帛的双重攻势下,三千劲卒人心动摇,不是那么愿意听从号令,骚扰江南。许杲心知不妙。驱逐了李栖筠派来的辩士,结果犯了众怒。无奈之下,他只好率军仓皇北渡长江,循淮水向东逃走。张万福见战机出现,尾随许杲。这支丧失了凝聚力的乱军被追杀十之七、八,苟延残喘的几百人也很快就溃散在逃亡途中。
李栖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使锦绣江南逃过了一场劫难。
当李栖筠在浙西收拾破碎山河的那几年中,元载却在长安腐败的生活中迅速地腐朽下去。失去了政敌威胁的权相越来越目空一切了。书读得很好的元载翻烂了史书,自认为文才武略,自己都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他已不再是当年的英物了。在寸土寸金的长安,元载坐拥南北两座豪宅,玉钩鸾柱,雕栱画梁,奢华程度世人公认为当世第一。府邸里光婢女就有一百余人,身着绔罗,摇曳多姿。宫里没有的靡靡之音、歌童舞伎,在这里都有。元氏父子兄弟兴致勃勃地欣赏罗帏翠幕间上演的一出出猥亵的戏,脸上也没有一点羞色。在城外,元载的舞榭歌台也华丽到让人咋舌的地步。亭榭之外,极目所见,都是他家的膏腴田地和精美别墅。仅长安城南就有几十处之多。
如此奢华的富贵生活,是靠糜烂的政治来支撑的。元载把外政托付给胥吏,内事听从悍妻,还把无数党羽安插到政治上最要紧的长安和经济上最要紧的江淮。想要升官发财的人只要买通元氏子弟,或者元载在中书省的亲信,就一定能如愿。旧日正直的好友,不知不觉中从他身边消失,代之以贪婪之辈。贿赂之风,在九城劲吹,而趋炎附势的小人就是风中飘摇的白絮……唐代宗(李豫)也曾劝诫元载收敛一点。可是,志得意满的权相把天子的话当成了过耳的风。
唐代宗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了。
这时候,御史大夫出现空缺。这个位置负责弹劾大臣不法行径,审理重大案件,对宰相有制衡的作用。唐代宗想起用几个可以钳制元载的大臣。环顾海内,浙西观察使李栖筠与河南尹张延赏都有资格执掌御史台,和元载也没有什么瓜葛。天子就下了两道诏书,要两人回京。浙西遥远,河南路近,张延赏先到长安。唐代宗就让他出任御史大夫。
汉朝的时候,御史台古柏森森。后来人也就用“柏台“作为御史台的美称。可秋风吹过古柏,没有吹开一片沉沉死气。张延赏控制的御史台静悄悄的。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长安的东市。溷(音hùn)浊的空气中,传来了振聋发聩的哭泣声。一个叫郇谟(音huán mó)的男子麻绳束发,夹着一张苇席,行走在含着霉味和鼠溺酸臭的集市上。他说自己有三十个字,要献给天子;如果说得不对,甘愿被人用苇席裹尸,丢弃在城外的荒野中。唐代宗听说后,让人将郇谟领到大明宫右银台门内,住进招待外地官员的客省。天子还赐了身衣服给他。现在,郇谟的三十个字就摆放在御案上。
每一个字说一件事,件件矛头都指向了元载。
不久,又一个叫李少良的人秘密揭发元载的丑恶行迹。当这封奏章摆到御案上,唐代宗更兴奋了。他很希望借此机会,扳倒这个权相。可是,元载多年经营,党羽众多。这不能不让天子谨小慎微。为了一击中的,他也把李少良暂留客省,准备腾出时间,布置接下来的每一步棋。如此关键的时刻,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李少良在客省遇到了自己的好友,闲聊中泄露了整件事。消息辗转传到了元载耳中。获悉此事后,他先发制人,径直入宫,请天子将李少良交御史台审讯。
唐代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不愿意暴露自己要收拾元载的真实意图,只好装出无所谓的样子,答应了他。反正,御史大夫是自己刚刚选中的张延赏。
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延赏蹊跷地病倒了。
御史大夫一躲起来,谁还敢吭气。元载顺利地操纵了案件审理。御史台一审,竟然把李少良和皇帝密谈的内容都审出来了。恼羞成怒的唐代宗下旨,将牵扯到案件中的人悉数杖杀在京兆府。一地血污,让长安城再没有人敢议论元载的劣迹。这一场原告变被告的闹剧,使唐代宗心头气苦。朝野上下噤若寒蝉的景象,更不是他想看到的。
天子有些后悔,如果当初选择李栖筠,又怎么会是今天这种局面?
日期:2011-03-16 11:06:58
第三篇:星辰有角——李德裕的祖父与父亲(附李绛)3
几天后,张延赏出镇淮南,御史大夫再次空缺。御史台的新领袖,自然是浙西归来的李栖筠。让朝野震惊的是,任命的诏书是从宫中直接递了出来,宰相事先一无所知。可元载好象不以为意,在叠花浮叶间继续他的奢靡人生。
飒飒(音sà)东风吹来时,又是长安一年中最让人心醉的时分。京城东南的杏花更是“异香飘九陌,丽色映千门”,青丝骑、红粉妆,流连花下,把曲江之畔变成了歌路舞场。天子也喜欢在杏花烂漫的时节设宴曲江,和百官在春风中陶然引杯。元载当权以来,上行下效,奢靡之风席卷了整个长安。青蝇和粉蝶上下翻飞,曲江宴更添了几分放荡。喧妍的杏花下,朝堂上道貌岸然的衮衮(音gǔn)诸公彻底放纵自己,肆无忌惮地同妖媚的教坊倡伎调笑取乐,丑态百出。不堪入耳的狎语亵言时不时混在齐瑟秦弦,远远传来,引来天子的酡(音tuó)颜一笑。
只有新任御史大夫锁住了双眉。
在李栖筠眼中,御史台有欺霜傲雪的青青柏树,象征着御史们的清正与刚直,才是他们坐而论道之处。妖艳的杏花妆点着醉生梦死的人生,花开得再美,也不是执掌风宪的御史台官员该去的地方。人们很快注意到,柏台领袖缺席曲江宴。有了这样一个榜样,御史们为之一震,纷纷远离欢场,洁身自好。从此,御史台的官员不参加曲江宴,成为一种惯例。更重要的是,御史台森森气象连带着,稍稍扭转了一下中唐的奢华风气。
某日,一位小官前来参见李栖筠。他刚刚因为政绩优异,升迁为长安尉,按惯例应当拜见御史大夫,称为“参台”。 调补官员的权力在宰相和吏部。参台只是让御史大夫过过目,认认面孔,方便监督。很多时候,这不过是一种虚应故事的礼节。寒暄几句后,李栖问他到底有什么功劳,可以补到这么一个有名的好缺。新任长安尉显然没有想到御史大夫会如此认真,支支吾吾了半天,居然什么也答不上来。
李栖筠顿起疑心,脸慢慢地沉了下来。来人更加慌张了,象一只受惊的兔子,躲闪着对面投来的锐利目光。在李栖筠的盘问下,他口不择言,终于嚅嚅地说出了这次调补是依靠三个人的推荐,而不是有什么优异政绩。他们都是元载的爪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