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32节作者:
玉搔头 那时,李栖筠还是隐居在共城山(今河南省辉县)的一介布衣。深篱荒蔓、翠筱(音xiǎo,细竹)孤花间的生活如野鹤闲云般,实在很适合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只有目光敏锐的人才能注意到,安静的躯体里其实隐藏着一片飞扬的灵魂。
赵郡李氏东祖房的古文名家李华就很欣赏李栖筠。在他的推崇下,不少文人雅士与这位隐居共城山的年轻人成了朋友。渐渐地,李栖筠也有了点名气。可说到底,时代不同了。名气,已经不能让一个人自然而然地取得踏入仕途的资格。隋唐以来,进士科才是一条相对平坦的青云之路。不少很有名望的世家大族都悄悄地改变原本不太重视科举的态度,来适应新的时代。李华也一再劝李栖筠西入长安,凭一手好文章,博一个进士出身。
《逸史》还留下了一则很有意思的记载。赴长安前,李栖筠曾拜访过一位姓田的山人,也就是隐士。仔细地端详了眼前这位年轻人后,这位很有名气的隐士告诉他,此去会担任溧(音lì)阳县尉吧。听说这话后,李栖筠恐怕多少有些失落。他胸中的抱负,可远不是一个小小县尉能实现了。见他一脸落寞, 田山人沉吟良久,告诉他:自己看的也不一定准,也许白鹤观的张道士会有更高明的看法。
等李栖筠来到白鹤观时,只看见青蒿满径,好象很久都没有人居住。他扣门良久,也没有人应。就在李栖筠转身要离开的时候,白鹤观的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年迈的张道人听拜访者说明来意后,笑骂道:这个姓田的小子,怎么无端端对郎君说了些莫名其妙的话。
张道人告诉李栖筠,馆陶县主簿才是他的官职。主簿和县尉一样,都是从九品的芥末小官。张道人却安慰他:这不过是一个起点,日后郎君官居显贵、声华煊赫,不要太介意于此。
李栖筠这才高高兴兴地上路了。长安春闱,他春风得意,高中了进士。忐忑不安中,李栖筠等来了朝廷的任命,果然是溧阳尉。难道张道人的话不对?李栖筠有些惊讶。数日之后,唐玄宗(李隆基)突然宣布,先前的任命作废,改授他为冠氏县的主簿 。
李栖筠这才明白,田、张二人的预言,都有些道理。
冠氏县隶属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而当时的刺史就是李岘。还在那时,李岘就非常欣赏这个下属的智慧与干练。在他的推荐下,李栖筠负责审讯变节之臣。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李栖筠悉心推敲案情,认真分辨哪些人是主动投敌,哪些是被胁迫的,处理起来有条有理,轻重得当。数百人中,多数是因各种原因,含羞忍辱,在伪朝任官的。譬如,我们曾提到过赵郡李氏南祖房的李承,被押送洛阳后不断将叛贼的秘密偷偷传递给朝廷;又比如曾推荐过李栖筠的李华,十分孝顺,不忍心抛弃老母,带着老人出逃途中落入贼手……李栖筠都能一一甄别,不偏不倚地酌情处置。被审的人心服口服,感激涕零;旁观的人也无话可说。
一时间,李栖筠声名鹊起,短时间内三次升迁,当上了吏部员外郎。吏部掌握官吏选拔、任用,在叛乱平定后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在战火中,从前的人事档案大多遗失或焚毁。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就钻了这个空子,伪造文书。冒名顶替的事情时有发生。经办的官员一筹莫展,大呼头疼。李栖筠到任后,收集残存的资料,详细筛选,保住了真的官员、赶走了假的。吏部上下人等为之震惊,在背后都暗呼他为“神明”。凭借如此出色的政绩,李栖筠不出意料地升迁为山南(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北部)防御观察使,成了独挡一面的封疆大员。
此时,李岘已经入主中书门下政事堂了。几位宰相中,他资格最老,名望最高,其他几位又都是平庸之辈,就当仁不让地独断政事。可李岘开罪了幕后操纵的权阉。大明宫中的明争暗斗也牵扯到了李栖筠。当李岘被排挤后,他也跟着丢掉了官位。
消息传来后,朝野一片哗然。不少人纷纷站出来,为李栖筠抱不平。
这时候,朝廷突然收到一封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呈上来的文书。收复洛阳后,唐朝的九位节度使联手围攻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大败而归。叛军随即南攻河南诸州。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认为洛阳难以把守,就移军黄河北岸,把叛军主力牵制在洛阳城东白马寺一带。隔河相持,比的是耐心和粮草。李光弼早就听说李栖筠干练过人,不是一个只会寻章摘句的酸腐书生,特地请旨意,任命他为行军司马,兼粮料使。在李光弼守河阳的艰难日子里,大军粮草都归李栖筠一手料理。
“沧海初看汉月明,紫微已见胡星落”,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天空下,只有一片残山剩水,等待有人来收拾。
日期:2011-03-15 08:36:00
第三篇:星辰有角——李德裕的祖父与父亲(附李绛)2
关中古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不过渭河北岸阡陌纵横,却缺乏水源。秦汉时,人们北引泾水,南注渭河,开凿出三百里郑国渠、二百里白渠。正如 当时人们所说,两渠引出的泾河水“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才把关中变为金城千里的天府。当了唐朝,水渠上陆续建起了很多的水磨房,截断水流,下游的灌溉水源一下少了十分之七。残留的水量根本灌溉不了多少田地。望着龟裂的土地、枯萎的禾苗,贫苦的农夫痛苦万分,却没有什么办法。壅塞上游的磨房主人,都是他们不能得罪的人。权贵们的眼睛又只盯着水磨房的暴利,百姓的死活又何曾挂在心上。
此时,李栖筠已离开军队,回朝廷任工部侍郎。唐朝的尚书省六部,尚书是虚衔,侍郎才执掌着权柄。工部的职责就是土木工程、屯田水利。李栖筠弄清郑国渠、白渠的弊病所在,顶住巨大的压力,请旨拆毁了权贵们擅自建造的水磨房。这一霹雳手段,换来了百姓的欢呼雀跃,朝廷每年也增收田赋二百万。深孚众望的李栖筠已经隐隐然有宰相之望了。
元载这只鸱枭(音chī xiāo,猫头鹰)又开始为嘴边的腐鼠担心了。他哪里知道,李栖筠同李泌一样,是高洁的鹓鶵(音yuān chú,凤凰一类的鸟)。
我们知道,李岘对李栖筠有知遇之恩,而李辅国却对李岘恨之入骨。与李辅国渊源很深的元载也很忌惮李栖筠。这位权相先下手为强,找了个借口,将这个劲敌远远地外放到常州。
常州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美名,襟江带湖,是江南膏腴之地。但是,李栖筠到任前的几年里,常州旱魃(音bá)肆虐,盗贼横行,路边满是饿死、渴死的尸体,仿佛人间地狱一般。山贼张度趁势招揽了一大批被饥饿逼到走投无路的人,占据阳羡(今江苏省宜兴)的西山。官军进逼,草寇们就如乱鸦投林般,散入山林中,等风头一过,他们又聚集到张度身边,下山打家劫舍,放火杀人。本就水深火热的一方百姓仿佛堕入了地狱更深的一层。
李栖筠一到任,就发动人手,疏通水渠,引流灌田。被旱魃折磨多年的常州终于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在解决了饥馑问题后,李栖筠发兵西山。历任官员都剿灭不了的山贼被他一举扫清。张度的七个儿子落网,一一伏法。常州城重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气象。城里盖起了学堂,《孝友传》画上了大堂,古老的乡饮酒礼又开始举行了……
风雅常州实现了古典时代最美的梦。喜悦的人们将李栖筠的功德刻在了石碑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