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26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四鼓时分,被饥饿感折磨得难以入眠的淮西军早早起身,踏上了叛逃之路。当最前面的十队通过隘道后,猛然听见一阵惊天动地的呼喊声在东、西两边响起。四百伏兵制造出了恐怖的喊杀声回荡在空山。接着,飞蝗般的长箭黑压压地扑来,破空有声,把他们压制在狭窄的半幅道路上。箭枝插进一具具活生生的肉体,发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沉闷声音。清晨冰冷的空气里弥漫着血腥气味。邻近村落的少年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手持长弓、利箭和钢刀,甚至还有瓦块,疯狂地追杀淮西叛卒。如果换个时间、换个地点,他们根本就不是骡军的对手。可这群人在异乡的淮西叛卒早已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胆战心寒,一盏茶工夫,就倒下了一千多人。他们一心只想逃离这片死亡地域。那群谁也弄不清数量的伏兵并没有强行阻击他们。求生的本能使淮西叛卒想都不想,疯狂地向前猛突。

  就在这股逃命的溃兵跑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在就埋伏在半路的一千五百劲卒迎面拦下了他们。雪亮的长刀如同割韭菜,收割着一茬又一茬鲜活的生命。侥幸逃生的淮西叛卒慌不择路,倒有一大半跌下深不见底的山谷,连尸骨都找不到了。不过,陕州地势复杂,林密草长。一帮漏网之徒还是从羊肠小径遁逃了。在莽莽丛山中,他们不辨方向,只知道向南、再向南,一直逃到长水(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

  此地北依崤山,南临洛河,在历史上颇有些名气。相传上古时候,大禹治水,路经此地,见到神龟现身洛河的波涛之上。龟甲上有赤文篆字。这就是《周易•系辞上》写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长水已经是浅山地带了。一路狂奔的淮西残兵们以为逃出生天,才要歇一口气。突然,前面杀声震天,又一路人马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

  李泌算无遗策,早预料到溃兵可能南走,早派了四百人抄近路,直插长水。
  淮西叛卒两天粒米未进,再加上连番厮杀,没有多少抵抗的力气了。片刻工夫,又有三分之二被杀。首领也毙命洛河边。李适本以为陕州兵少,拦不住凶悍的淮西叛卒,急急派了五千神策军助战。等他们匆匆赶来,李泌已经在收拾战场了。
  四千叛卒,逃回淮西的只有四十七人。又气又痛的吴少诚不想为他们得罪朝廷,索性一翻脸,否认自己是这场叛乱的教唆者。可怜那四十七个败兵,九死一生,逃出了李泌之手,到底还是被人当成了替罪羊,全部推出辕门外斩首。吴少诚忍着痛,还要装模作样地派人携带礼物,赶到陕州,感谢李泌替他清理叛卒。
  此刻,李适比任何时候都想念远在陕州的李泌。
  日期:2011-02-24 08:18:18
  长安的秋日里漫天青蝇,熙熙攘攘的声响多少李适有些厌烦。他需要一个具有高度的见解,来指导自己去面对这片腐烂中的天下。
  青蝇飞的高度太低了,它们的明白只是暂时和局部的,针对一人一事,远不能和以前的鹰隼及骆驼相提并论。它们也是敏感得讨人厌烦的生灵。宫廷里教人不忍卒读的错,它们条分缕析地耐心品评过;街巷里最不堪的流言蜚语也靠它们来传播;人前背后的种种丑态是它们所熟悉的;它们还对阴谋和凶杀有着发乎天性的兴趣;如果这种兴趣看起来不那么可能有好的结果,它们就和尘埃一起飞舞、和风一起逃遁;你在断壁残垣间看到不起眼的一点黑泥,那也是青蝇的尸骸,肥了砖缝瓦隙里生长出来的瑟缩青草。青蝇的复眼偶尔也会从宫室窗户的缝隙偷窥到一点什么。可他们无法给出李适需要的宏伟画卷。

  刚即位的时候,这位天子的心比天还高,急着要在河北一举扫平安史余孽。他以为自己是盘旋九天的鹰,或者龙。等到“四王二帝之乱”风起云涌,一飞冲天的梦破碎了,他又一次谈起桑道茂的预言。沮丧的声音在空气中,像断裂了翅膀的蝇群在盘旋。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
  看来,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非人力可改。
  听了这话,李泌突然有一种冲动,要说点什么,驱散那不可见的青蝇所带来的晦暗气息——对他来说,义不容辞。看似潇洒的李泌这一次要严肃地告诉李适:命运,是总结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天子和宰相,都是创造命运、改变别人命运的人,怎么能一切推诿于不可知的命运。谈命运,就不会赏善罚恶,就不会去努力。几千年前,周武王说亡国的商纣王就是自以为天命所归,(才无所顾忌)。

  讲到这里,李泌停顿了一下,看了看若有所思的李适,鼓起勇气说道:身为帝王,却谈论命运,就会变成桀(音jié)、纣这样的暴君昏君!
  终其一生,李泌很少说出如此尖锐的言辞。过人的智慧使他如围棋的棋子一样,温润如玉、圆滑趁手。可是,他从不曾忘记托起棋子的,是经纬纵横的棋盘,象征着人的道义。
  李适抬起头,仿佛不认识似地望着眼前的李泌,沉默良久后终于缓缓说:朕不会再说这样的话了。
  李亨在位时,李泌不愿意当宰相;李豫在位时,他还是不愿意。在这个“长风万里卷秋鼙”的萧瑟季节里,曾经的白衣山人却接过了白麻诏书。他要领着无能的李适,蹒跚走过那年的断烟残月、凉风冷露……
  日期:2011-02-28 16:57:23
  第二篇:长安秋多蝇——赵郡李氏在唐朝(10)
  李怀光、李希烈和朱泚相继败亡,“四王二帝之乱”的高丨潮丨已经过去了。可是,长安还是无法打垮河北三镇和平卢军,只能再一次妥协。河北承认了长安名义上至高无上的地位,长安容忍了河北事实上的自行其事。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
  对元气大伤的长安,对李泌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雪域高原。

  日期:2011-02-28 17:05:00
  在雪山下传唱的史诗中,藏着吐蕃人的神话时代。那个虚无缥缈的年代里,在天之中心之上,住着六父王天神;他的后裔从天上来到凡间。神和龙族通婚,繁衍出了吐蕃的历代赞普。就在唐朝建立的前一年,第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降生了。一个是气吞六合的泱泱大国,一个是居高临下、虎视四方的雪域强藩——一场龙争虎斗很快就要上演了。

  日期:2011-02-28 17:10:58
  十三岁的松赞干布在数年内横扫雪域诸羌,策马东进。天可汗李世民在松州一战中教训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年轻人。清醒过来的松赞干布马上派人赶到长安,谢罪和请婚,接着就有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文成公主和亲”。但唐蕃的和平年代是如此短暂。李世民驾崩后第二年,松赞干布也死了。唐蕃在西域、在青海、在河源、在剑南诸羌和西南诸蛮的土地上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百年中,唐军中名将辈出,而吐蕃则有一代战神论钦陵。他们共同导演了一段战火纷飞的战争史诗。直到论钦陵被杀,吐蕃内乱,唐朝才艰难地占了一点点上风。

  七岁的弃隶缩赞赞普逐渐长大,把吐蕃带入鼎盛时代。只不过,他遇到了唐朝又一位英武帝王李隆基。
  直到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步入晚年时,转折点才真正地出现了。天宝十三年,弃隶缩赞死于政变。接着,“安史之乱”也突然爆发。双方都面临着动乱,结果却大不相同。吐蕃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唐朝却几乎耗尽了所有能量,去对付席卷半个天下的大叛乱。当唐军精锐陆续离开西北,开赴中原战场,吐蕃终于等来了乘虚而入的机会。他们夺取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如同一柄快刀,干净利落地把大唐疆域支解成两半:一半是安西(今新疆的南疆)和北庭(今新疆的北疆),一半是中原。吐蕃人的马蹄没有停下,入大震关(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取陇右(今甘肃省,庆阳市除外),东进奉天,最后杀进了长安……

  夕阳下,只剩诗人的吟咏:“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