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24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庄子》“秋水篇”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鸱枭(音chī xiāo,猫头鹰)刚刚觅到一只腐烂的鼠。正要下口时,有种名叫鹓鶵(音yuān chú,凤凰一类的鸟)的神鸟正好从上空高高地飞过。在从南海飞往北海的漫漫长路上,不是高高的梧桐它是不会栖足的,不是素净的竹籽不入口,不是甘甜的泉水不饮用。可鸱枭还误以为要争它嘴边的腐鼠,向天空发出“吓、吓”的恐吓声。一千多年前,庄子去拜访惠子。没想到惠子身边的人却说:庄子来,是想夺取他的相位。惠子也信以为真,三日三夜到处搜捕庄子。最后,庄子坦然上门拜访,说了上面这个故事。后来,故事又被李商隐写进他的诗歌里:“可怜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尽未休。”

  当时的宰相元载就是这样一尾心地阴暗的鸱枭。他出身寒微,自幼好学。安史乱起之初,他还不过是个小官。不过元载是一个干练之才,很容易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有人向宰相李揆(音kuí)推荐过他,得到的是一句轻蔑的回答:“龙章凤姿之士,不可见獐头鼠目之人。
  不过,龙章凤姿的李揆没能阻挡獐头鼠目的元载扶摇直上。元载与权阉李辅国的妻子同宗。这层裙带关系对他帮助很大,不过数年也跻身宰相。元载内倚权阉,外竖党羽,一时间权倾朝野。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位权臣的气焰之盛:相传,元载有一位长辈,从家乡来到长安,想谋个官当当。可他深知此人无能,就随手写了张便条,塞进信封,将人打发到河北某州。那位长辈郁闷地来到河北。没想到,他空手而去,离开时带回了绸缎千匹。更让人惊讶的是,元载根本没有写“多加关照”一类说辞,整张便条上只有他的一个签名而已。

  平心而论,元载也算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物。所在,在青蝇乱舞的长安,他是一尾鸱枭,有着比那些琐碎生命更大的野心,却对腥臭腐败的事物有同样的癖好。李泌重归庙堂,让这位权臣很不安,生怕自己的地位受威胁。一向明哲保身的李泌也心知肚明,也害怕被元载手下那帮蜂虿(音chài)蛇蝎蜇伤,又一次选择了离开长安。接下来的几年中,李泌从江西到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再到澧州(音lǐ,今湖南省澧县)和杭州,一直在远离长安的南方转来转去,山一程、水一程地走下去,一直走到李豫驾崩。

  日期:2011-02-17 12:52:04
  第二篇:长安秋多蝇——赵郡李氏在唐朝(8)
  李泌不在的日子里,长安的秋更深了。
  秋,在别处,或许只是一点难以言传的意思;在长安,秋就是慢性疾病:泛在脸上,沁入肌理,侵入骨髓,藏在长安的膏肓之间。即使是雪后的晴、月落的夜,哪怕是绿肥红瘦的节气,它也一样在吞噬长安的生机,如蚁似的,一丁儿一丁儿,每口都不多,却没有歇止的时候。每年夏之后冬之前的那几月,在这里,不能算是秋,只是秋发作的时节罢了。所以,这个时间里,青蝇特别的多,三一群五一群地散漫在长安。你看它们无处不在似的,从陋室空堂到钟鸣鼎食之家,再到宫阙最上方的栋和梁,都可能有它们的踪迹——青蝇是暮鼓晨钟里虔诚的舞蹈者,用诡异的舞姿预告着灾难。

  那一年,术士桑道茂告诉新天子李适(音kuò,唐德宗):再过几年,一场大灾难要降临长安。我看西北的奉天城(今陕西省乾县)上空隐约浮动着天子之气,要尽快修葺城墙。一旦发生非常事件,朝廷可以到那里避难。
  这个著名的预言在三年应验了。在潇潇冷雨中,泾原(今甘肃、宁夏的六盘山以东,浦河以西)将士在长安近郊哗变了。李适狼狈地逃出大明宫,夜奔奉天。李泌也追随他,来到了这座加固后的小城。
  李适即位的时候三十八岁,接近古人所说的不惑之年。他看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华盛世,也经历过长安沦陷时“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悲剧,逃亡过、战斗过,还受过回纥(音hé)人的侮辱。照理说,这是一个阅历丰富的帝王。可李适的表现却让人伤透了心。他不顾现实条件,贸然对河北三镇动武。河北的卢龙、成德、魏博,再加上黄河以南的平卢,四大藩镇将黄河两岸闹得天翻地覆。西北的泾原军就是在被抽调去河北平叛的路途中哗变的。他们占据了长安后,又把一个名叫朱泚(音cǐ)的河北枭雄推上了龙床。就在此时,从南方又传来了更坏的消息:淮西(今安徽、湖北两省在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河南东南)节度使李希烈也叛变了。

  几年前,就有一位大臣预见到这场叛乱。他的名字叫李承。
  前面,我们曾提到过一位叫李素立的大臣。李承就是他的后裔。李素立人品端方,他的孙子李至远也有祖父之风。他任天官(吏部)郎中的时候,朝中权臣推荐他。有人提醒李至远,应该私下去表示一下谢意。他却断然拒绝了。事情传到那位权臣耳中,他很快找了由头,把李至远贬出去。李至远的儿子李畬(音shē)博闻强记,很有才干。可惜,天不假年。妻子和母亲相继病亡后,他哀伤过度,在为母亲守丧期间一病不起,很快也去世了。养家的重担落到了长子李晔的肩头。在他的精心调教下,弟弟李承品德、学问都很好,考取功名后仕途平坦。没想到,安史乱起后,李承被俘,押送到洛阳。他不甘心为贼所用,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把叛贼的秘密偷偷传递给朝廷。等到叛乱稍平、两京光复,他才脱离叛贼魔爪。此后,李承政绩斐然,修堤坝,御海潮,力行屯田,使岁入增加了十倍,更是引来一片赞誉之声。

  当时,山南东道(今湖北省西北部)节度使梁崇义坐拥七州,带甲二万,渐渐成了南方的一大祸患。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几次上书,表示自己愿意率军诛讨梁崇义。糊涂的天子李适非常欣赏他,经常当着群臣的面,夸李希烈是个忠臣。只有李承断言,让李希烈去讨伐梁崇义,不过是引虎驱狼。淮西民风彪悍,又靠近运河,一旦叛变,比山南东道的威胁还要大。只是,李适根本没将他的话当回事。

  等到梁崇义被打败,李希烈立刻揭下伪装,在襄阳后大肆杀戮,想把这块地盘也收入囊中。这时候,李适才想起李承的警告。经过反复考虑后,天子下诏,要李希烈收兵回淮西,把襄阳城和整个山南东道交给李承。李承没有让神策军护送他赴任,单人独骑,翩然南下。到了襄阳后,李承没能住进节度牙门。因为李希烈故意鸠占鹊巢,把他安置在招待客人的外馆,想让他知难而退。可李承态度恬然自得,做事却是毫不让步。这时候的李希烈还不敢公然撕破脸面,见不能让李承屈服,只好悻悻收兵回淮西。临走时,他故意让手下的悍卒四出抢劫,掠来的财帛什物堆积如山。李希烈无法一次带走,只好把一些将校留下来看守,日后陆续派人来搬取。李承也不闻不问,只是埋头解决战乱后层出不穷的问题。一年后,七个州才恢复了些许元气。

  其实,李承有自己更深远的考虑。襄阳残破,自己手头没有士兵,暂时无力反抗暴行。与其当面冲突,给李希烈逗留的借口,不如忍让一时。借着淮西不断派人来襄阳搬取财物的机会,李承命自己的心腹暗地里深加结交,甚至还派人到淮西去,结识了许多不满李希烈的人物,为今后平定叛乱埋下伏笔。
  等河北三镇和平卢的节度使纷纷称王,李希烈终于也按捺不住了,自称“楚帝”。 李承所笼络的淮西将领周曾等人试图谋杀李希烈,事败被杀。再加上霸占长安的朱泚也悍然称帝,这场席卷大半个天下的叛乱被称为“四王二帝之乱”。就在如此危急的时刻,再次传来了惊天噩耗:大将李怀光不堪忍受朝中某些奸臣的打压,也树起了反旗。他麾下的大军,可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绝对主力——形势几乎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再加上蝗虫飞舞、旱魃(音bá)肆虐,天灾人祸快要把李适压垮了。

  这时候,有人借天灾为题目,鼓噪着,要朝廷赦免李怀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