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20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兄长当年纵容安乐公主,李旦心里是不以为然的。可他也很溺爱自己的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她们是李隆基的一母同胞的妹妹,身份尊贵。但是,两位公主的幼年却是在朝不保夕的愁云惨雾中度过的。祖母武曌对李氏皇族的成员非常残忍,经常找种种借口杀人。在那段恐怖岁月中,她们的母亲被秘密处死在宫中,后来连尸骨找不到。两位公主胆战心惊地捱过了一天又一天,终于在父亲登基后等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但是,大明宫的飞檐画栋早把大片大片阴影投射在幼小的心灵上,多么灿烂的阳光也抹不去。两位公主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远离宫廷的修道生活。疼爱女儿的父亲想用两座最美丽的道观来补偿她们,甚至要人工堆砌起蓬莱、瀛州和方丈……

  春耕时节,数万民夫烧瓦运木、载土填沙,才修建出比大明宫还要奢华的“璇台玉榭、宝象珍龛(音kān)”。他们的田地却在习习春风中荒芜,一片片青草蔓生蔓长,让人担忧秋后的光景。李乂一次次地上书,希望停止这种劳民伤财的作法。可是,奏章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看来,李旦并没有真正反思安乐公主的错。只是,他也厌倦了被血浸透的宫廷政治。这种生活使李旦过早地两鬓染霜。几十年宦海浮沉后,一日日苍老下去的李日知也萌生了退意。贪恋禄位,阻塞年轻人进取之路,这样的事,他是不愿意做的。对两位老人来说,是到了离开的时候。李旦把大位传给李隆基后,李日知也在很短时间内几次呈上奏章,乞求回乡。李隆基还想慰留,可见他去意已坚,也只好勉强同意了。临别的时候,天子问了他一句话:卿的子弟中,可有能替代卿的人么?

  这本是一个安插私人的好时机。但李日知很诚恳地说:臣家的子弟不少,但没有合适的人选。
  回到府邸后,李日知开始收拾行装。一直蒙在鼓里的老妻上前询问,才知道丈夫刚刚辞官。她忍不住埋怨道:家产没剩多少,子弟也没当上什么象样的官,你为什么要急匆匆地辞职?
  李日知只是轻声安慰眼前这相伴一生的老妻:像我这样的书生,能有今日的地位,已经很过分了;不要太贪心了。
  李乂还留在朝廷里,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尽管李旦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可他不灰心。几年中,李乂主持过科举,选出了不少人才,赞扬声一片;他还曾与许国公苏颋(音tǐng)一起编纂过起居注。可是,宰相不喜欢李乂的鲠直,就象他不喜欢张鷟的张狂一样,故意让他当自己的副手,用明升暗降的手法剥夺了李乂反对的权力。
  当时的人多认为李乂有宰相之望。可惜,这种期望随着李乂病殁,化为云烟。

  李乂死了,李日知走了。看来,他们都不是我们要找的人物。就连李峤也要离开长安了。不管他与飘散着淫靡气味的上一个时代多么格格不入,他还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剧情,在长安司空见惯。诗人宰相只能黯然离去。
  谁曾想,大明宫“霜钟鸣时夕风急”,吹来了一片死亡的阴云。
  日期:2011-02-09 11:16:05
  早在数年前,李峤就洞见到临淄王李隆基身上蕴藏着巨大能量,想把他驱逐出长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已经当上皇帝的李隆基从宫廷收藏的旧文档中找出这道奏章。愤怒的天子把它拿给身边的大臣传阅时,大家都替李峤捏了一把汗。一些小人乘机落井下石。眼看,就要掀起一场大狱了。万幸的是,李隆基最信赖的大臣张说也在场。他被人赞誉为“海内文章伯,朝端礼乐英”,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也许是对同为文坛巨子的李峤惺惺相惜,张说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

  初唐最有风骨的大臣恐怕要算魏徵了。他曾是东宫近臣,多次劝太子李建成尽早动手,解决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也曾责备过魏徵离间兄弟感情。当时魏徵从容地回答,如果李建成听自己的话,“必无今日之祸”——各为其主,本就没什么可说的。正因为唐太宗理解这一点,才成就了后来他与魏徵君臣之间的千古佳话。
  李峤也是如此。站在当时的天子立场上,他有这样的提议不能算不忠诚,也不能算错。要说错,不过是李峤没有预见到李隆基会最后胜出罢了。
  天子思考再三,勉强接受了张说的解释。不过。他到底没有唐太宗的气量,将李峤贬了又贬。没过多久,千行泪、两鬓丝的诗人就在遥远的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黯然下世——什么都没有了,只有长安城墙脚下满地光阴交错
  ……
  李隆基再一次想起李峤,已经是安史乱中的事情了。中间间隔的,正好是一个如梦如幻的盛唐。

  四十年时光实在是太长了,长得足以将昨日英气逼人的少年变成了昏聩(音kuì)的老者,把震古铄今的傲人帝业变成霓裳羽衣下的幻梦,最后在安禄山的渔阳鼙鼓声惊醒过来……冀马燕犀背负着张牙舞爪的胡虏战士,把李隆基赶出了长安。等白发苍苍的老人劫后归来,只看见青楼朱户、舞榭歌台,都化为蒿莱蓬草、荆棘黄埃。昔日人人向往的“长安佳丽地”几成瓦砾堆。只有幸存下来的几个梨园弟子,在晚风中唱起李峤的《汾阴行》。这首诗用华丽的藻饰,写尽了汉武帝东巡途中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遥想当年,一代大帝泛舟汾水,高唱“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气势何等之大。

  听到最后四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心有所感的李隆基不禁凄然涕下。
  千年前,汉武帝以一曲《秋风辞》给鼓乐齐鸣、旌旗蔽空的东巡盛典注入了别样的意义。李峤又用《汾阴行》,早早地预言了李隆基导演的那场盛极而衰的大戏。诗人就是有这样敏锐的历史直觉,超越具体情节,去直触无限苍凉的主题——也许只有到这一刻,李隆基才真正读懂了被他痛恨半生的李峤,发出了“(李)峤真才子也”的感慨,算是为诗人盖棺定论吧。

  日期:2011-02-11 14:59:46
  第二篇:长安秋多蝇——赵郡李氏在唐朝(5)
  让我们的思绪从《汾阴行》的寒山秋水回到 “帐卷芙蓉带,帘褰(音qiān,揭起)玳瑁钩”的琉璃深殿中,回到繁花似锦的开元十六年。那时候,李隆基还没那么老朽,安禄山也还是边城一个很普通的胡族将领……
  江山如此灵秀、岁月依旧静好,如歌的开元盛世才刚过了一半多。
  大明宫的下午格外清闲,时光仿佛金狻猊(音suān ní,香炉上的铜狮子)轻喷的袅袅香烟,漂浮在玉叶琼蕤(音ruí)、纶阁琐闱间。宫中的翰林院中,养了不少画师、书家、医生、卜者,来陪天子消磨闲暇时光,人称“翰林待诏”。今天,“棋待诏”们正聚精会神地在棋枰上对弈。李隆基的棋力应该都不弱。中国现存可考的最早棋谱集《忘忧清乐集》,就收录过“唐明皇诏郑观音图”。此时,他正与张说一起,细心观摩棋局,时不时还点评上几句。偌大一间宫殿,除了清脆的落子声和偶然几句絮语,再听不到别的声音。谁都没注意到,一个孩子被悄悄地领了进来,静静地站在翠幕珠帘外。

  等天子的目光从棋枰上收回,小宦官才小心翼翼地挨上前来,轻声禀告了几句。李隆基转过头,笑着告诉张说:神童来了。
  原来,前不久宫中设宴,邀儒、释、道三教中人,进行辩论。结果一个叫员俶(音chù)的九岁孩子,身着儒生衣袍,翩翩登台,以犀利的口才驳倒了一帮年长他许多岁的僧人和道士,身上依稀有几分当年李玄植的风采。李隆基龙颜大悦,将小员俶召到身前,开玩笑似地逗他:世间还有没有像你一样聪明的孩子呢?
  小员俶想都不想,脱口回答道:我的表弟李泌(音bì)今年才七岁,那才叫聪明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