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19节作者:
玉搔头 回长安后,“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李)峤为之”,地位不输当年的李百药父子。本来,这是一个摇摇手中的笔杆就能博取富贵的美差。可他总想多做点什么。李峤没有受到上次挫折的影响,依旧有勇气直指弊政。那些年中,各种峻苛的禁令密如繁荼,再加上酷吏横行,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李峤上疏,力请疏禁网、简法令,选取贤能之人巡视地方,及时发现弊病。考虑再三后,武曌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下诏分二十道,派人巡察天下。可惜,此事在强大的阻力下草草收场,但李峤的表现赢得了女皇的赏识,第一次当上了宰相。
贵为宰相的李峤不改书生时的朴素,家中清贫如旧。武曌听说他家中素帐青衾(音qīn)都是多年前的旧物,感叹了一番,特地赐给御用罗帐。李峤却不习惯新帐幄的华美,怎么也睡不安稳,象患病一样。经过恳求,武曌才同意他换回那顶旧帐。
几年后,李峤的舅父也当了宰相。按照回避之例,他不得不退出政事堂。直到舅舅不当宰相,李峤才第二次拜相。
武曌以女身称帝,在儒家和道家经典中都找不到什么理论依据,结果有人想起了十六国时,有人翻译过一部《大云经》。经书中讲述了净光天女听佛说法后,转世为王的故事。她得到转轮王疆土的四分之一,教化国度里的芸芸众生。一些善于逢迎的僧人便东拼西凑,写了一篇文章,论证武曌就是经书中的净光天女。女皇自封的尊号是“金轮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天女身份,她大兴土木,役使无数贫苦百姓,修造巨大的佛像。李峤知道后,劝她说:造一座佛像就要耗钱十七万缗(音mín,一串铜钱,法定一千文,实际不足,约八百上下)。如果分给穷人,按一家千钱计,可以使十七万户免去饥寒之苦,这是多大的功德。
佞佛成癖的武曌不为所动,坚持修造佛像。可佛陀不能保佑女皇长命百岁。那年的冬天,从十月开始阴霾漫空,雨和雪飘飞在长安上空,整整一百多年看不见星星,看不见任何闪亮的天体。第二年,武曌病倒了。卧床之际,儿子李显(唐中宗)在众人的拥戴下登上帝位。天空中,只见“阴月霾中道,轩星落太微”,苍老的女皇黯然退入上阳宫,再也没有出来。在这场宫变中,倍受女皇青睐的李峤也受到牵连,被贬出京城。不过,李显对他没有什么恶感。第二年,李峤就第三次拜相,还进爵赵国公,依然是庙堂上的风云人物。
在漫长的女皇时代,李显被母亲折磨得死去活来,才盼到了今天的风光。他要用加倍的奢侈来让自己忘却昨天的痛苦。上行下效,不死不休的娱乐成为一股潮流。那时的长安影参差、红深浅,舞筵歌会夜夜不休。几年前,一部名为《大明宫词》的电视剧用摇曳的红烛、华丽的画屏,还有曳地的裙裾和闪动着欲望的眼神,勾画出当年“锦衣罗袂逐春风”的长安之夜。在充满了魅惑的黑夜中,李峤又一次上书,恳请天子扭转吹遍帝京的奢靡之风。可是,李显根本听不进去,又开始筹划一场新的狂欢。满朝文武纷纷网罗小腰丽女、盛鬋(音jiǎn,头发)名伎,争相在这场空前的感官盛筵中向天子献媚。有的大臣更挖空心思,要用如花女体,去堆砌出一场香艳无伦的演出。
凤阙龙楼中,回响着李峤愤怒的斥责声,如此孤独,如此突出。
日期:2011-02-08 09:33:07
第二篇:长安秋多蝇——赵郡李氏在唐朝(4)
李显对宰相的批评置若罔闻,依旧在缓歌慢舞中实践他的享乐主义。玉楼歌吹,又是一夜醉生梦死。酒酣耳热时,醉醺醺的天子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大声宣布,在场的臣子们都要写一首《回波词》,才配得上银泥殿、红烛筵,还有着如梦如幻的销魂时光。《回波词》是一种六言的乐府曲。第一句要有“回波尔时”四字,故此得名。听到天子发话,金樽玉巵(音zhī,杯)间早就铺开了衍波笺,研好了漱金墨。众人落笔如飞,响起春雨润物般的沙沙声。片刻工夫,人们就纷纷起身交卷了。李显一边品着鱼郢酒坊的烧香酒,一边惬意地读着辞藻华丽的诗。献上来的《回波词》要么谄媚地奉承他的,要么是丐求恩宠,只有一首诗与众不同:
回波尔时酒巵,微臣职在箴规。
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
这是诗么?李显的兴致顿时减了七、八分。上朝时,他就读腻了这些规劝他不要沉湎声色的文章。没想到,《回波词》也写得如此严肃。天子恨恨地瞄了一眼落款,原来是谏议大夫李景伯。他刚想发作,旁边人很机灵地抢先插了一句:“真谏官也。”
李显悻悻地丢下了这篇《回波词》,不再说话。
李景伯的父亲是前宰相李怀远,以学问高深闻名一时,留下了八卷著作。他生性澹泊,两度拜相,不可谓不富贵,生活上却和李峤一样朴素。居住的房子很简陋,出门也只骑款段马,也就是行动迟缓的劣马。李怀远病故后,李显亲笔撰写祭文,悼念这位生活清苦的老臣。现在,李怀远的儿子扫了他的兴致,也只好忍下来。
李峤是赵郡李氏东祖房的;李景伯出自西祖房;赵郡李氏的人物总是让我们阅读史书的时候目不暇接。另一位敢于抨击这种奢华风气的人,就是南祖房的李日知了。他知道,另一场狂欢就要在新落成的公主府邸上演。
在李显落魄的那些年中,身边只有妻子韦氏和女儿陪伴。对共患难的亲人,他有种近乎荒唐的爱。正是依仗这一点,安乐公主骄横跋扈,无所顾忌。她耗费百万,修筑凤扆(音yǐ ,屏风)鸾闺。就象当时的诗歌描绘的那样,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之日“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马向铺钱埒(音liè,矮墙),箫闻奏玉台”。如此骄奢,不少大臣看不惯,可都畏惧公主的权势,不敢多说什么。筵席之上,喝酒赋诗,到处是阿谀歌颂的声音。只有李日知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希望能劝一劝这对父女。
可惜,李显还是什么都没有听进去。
这个充斥着鬓影衣香的时代结束于一杯酒。潋滟(音liàn yàn)的酒光掩盖了早已溶解的鹤顶红。韦氏想当女皇,而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据说,就是她们毒死了李显。李显的侄儿李隆基(唐玄宗)发动了又一场宫廷政变,诛杀了这对狠心的母女,也抹掉了那个女性活跃的时代所有的痕迹。他把自己父亲,也就是李显的幼弟李旦(唐睿宗)推上了龙位。
比起兄长,这位新皇帝无疑低调了很多。有一回,李旦回忆起安乐公主池馆落成时的盛况,感慨万分地对李日知说:当时,就算朕也不敢对安乐公主说三道四。多亏您比较正直呀。
赵郡李氏还有一位大臣李乂(音yì),也很有风骨。他和李景伯一样,出自西祖房。李乂与兄长李尚一、李尚贞都凭一手好文章闻名当时,传为美谈。三兄弟后来将诗文编在一部文集中。《诗经》里有“常棣之华,鄂不韡(音wěi)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名句,后人以花朵与花萼来比喻兄弟友爱、手足情深。李乂兄弟的二十卷文章,就题为《李氏花萼集》。几年前,天子李显突发奇想,派人千里迢迢下江南,重金收罗鱼鳖放生,还自以为是一大善举,美滋滋地祈望有福报。至于花费,当然要从江南的官库中支出了。李乂劝他把救赎鱼鳖的钱物留下,减免贫苦人家的徭赋,“活国爱人,其福胜彼”。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