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18节作者:
玉搔头 正是依靠李日知的坚持,那位死囚才没有在一个成批制造冤魂的年代,沦为新鬼。他只是李日知救过众多人中的一位。另一个人,是著名的才子张鷟(音zhuó)。当时的读书人,谁不能背诵 “青钱学士”的几篇文章?新罗(今韩国西部)、日本和各大蕃邦对张鷟更是推崇备至,遣使入唐,重金收罗他的文章。有一位宦官被东突厥俘获,可汗曾向他探听张鷟的近况。在知道这位才子仕途并不如意后,可汗抛下了一句话:有如此人才却弃而不用,可见唐朝的无能了。
张鷟不受重用,是因为恃才傲物,最喜欢用尖锐的语言来抨击时政,开罪了不少人,连宰相都很厌恶他,连带着。有个御史为迎合众人,就随便找个借口,上奏章弹劾他。结果,张鷟贬岭南(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李日知很同情这位怀才不遇的名士。批评朝政,本就不是什么罪过。就算言辞尖锐了些,也不该贬到岭南烟瘴之地。尽管可能开罪宰相,李日知还是站了出来,替张鷟说了句公道话。
依靠这句话,张鷟才逃过了远谪南荒的凄凉下场。
李日知的宽厚不仅表现在拯救无辜上,在日常政事处置中,他仁慈的长者之风同样感染了身边的人。在唐朝,杖罚是许多官吏治理地方的重要手段。大棍之下,血肉横飞、皮开肉绽,还有谁敢闹事?这种粗暴的方式的确省去了父母官不少麻烦。许多地方大吏都喜欢滥用杖罚。可李日知坐镇长安时,却从不曾行过杖罚,照样将地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条。改任刑部尚书后,李日知有一日突然让人抬出了刑杖。
人群中一阵骚动。部里的大小官吏纷纷交头接耳:难道李日知今天要破例了?
原来,刑部官吏办事拖沓,惫懒成风。皇帝下的敕书三天之前就送到了刑部。一个小吏收下后,竟然将这么大的事情抛诸脑后,忘得一干二净。现在,这个糊涂的人已经被剥去衣裳,押到厅前,等候发落。李日知沉下面色说到:我素来不喜欢杖罚。今日被我打一顿,恐怕你要闻名天下了。
那位小吏瑟瑟发抖,连话都说不出来。只听大堂上李日知很诚恳地说:撩起我李日知的怒火,吃了我的刑杖,你今后还有什么脸面做人,恐怕连妻子儿女也会轻视你。知道么?
见阶下的犯错之人泪水涟涟,面露悔意,李日知这才徐徐地点了点头,挥手让人把他放了,到底没有破例行刑。从那一天后,刑部风纪肃然,再没有人敢怠慢公事。
与李日知同时代,还有另一位出身赵郡李氏的大臣,叫李峤(音qiáo)。他会不会才是我们寻寻觅觅,却怎么也找不到的人物?他也救了一个人。
在武曌的玉座下,浊浪滚滚,仿佛深不可测的渊薮(音sǒu)。一群又一群嗜血的酷吏纷纷浮出水面,张牙舞爪,撕咬无辜之辈。骇人听闻的冤案和恐怖的故事情节,象沉沉黑云,重重地压在人心头。血雨腥风,使朝堂上人人自危。每日入朝,大臣们都要和家人告别:“不知复相见否?”在这群酷吏中,我们刚才提到的胡元礼只是一个小角色。比他残酷的人多的是,比如身短腰弯的武懿宗。在审讯一桩子虚乌有的谋反案中,这个灵魂比相貌还丑陋的恶魔引诱犯人胡乱攀咬,结果海内名士三十六家被满门抄斩。赵郡李氏南祖房的宰相李元素也难逃一死。武懿宗丑陋,另一酷吏来俊臣却有着如画眉目。他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把满朝大臣的名字写在纸张上,自己和党羽远远地用石头去砸。砸到谁的名字,就诬陷谁要谋反,不致人死地绝不罢手。
有一天,石头砸中了狄仁杰的名字。
谁不知道狄仁杰是君子?可来俊臣从不担心被诬陷的人不认罪。他曾把自创的酷刑和罗织罪名的手段写成一本千古奇书,题名《罗织经》。锒铛入狱后,狄仁杰立刻在口供上画押认罪。审讯顺利得连来俊臣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大为得意,兴冲冲地入宫报告。武曌却起了疑心,斟酌再三后,命李峤与另外两位大臣复核。案情不复杂,三人很快就厘清了真相。可是,同僚们慑于来俊臣的淫威,不敢替狄仁杰开脱。只有李峤澹定地说:知道别人受冤屈,却不为他们伸冤,那可是见义不为。
李峤据实上奏后,武曌召见了狄仁杰,责问他为什么要承认自己不曾犯过的罪。狄仁杰平静告诉她:如果不认罪画押,来俊臣有多少教人毛骨悚然的酷刑,足以让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在暗无天日的大狱里。
女皇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狄仁杰拣回了一条性命。得罪了酷吏的李峤却被赶出了长安。
这次被贬,时间不算长。因为,自命风流的武曌总是偏爱文采斐然的才子,而李峤就是这样的人物。
传说,人的文学才华是冥冥之中神明的恩赐。这样的故事史不绝书。六朝人物中,被誉为“江左之秀”的罗含梦见五色鸟飞入怀中,从此写得一手好文章。江淹正好相反,他靠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名留后世,后来却梦见有人向他索还五色神笔,醒来后江淹就再没写出过好文章,只留下“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清帝乾隆的三希堂中收藏的《伯远贴》出自晋人王珣(音xún)之手。传说梦中有人送他一根大毛笔,还留下一句话:“此当有大手笔事”。开田园诗风的谢灵运那句“池塘生春草”也是梦中偶得。
在唐朝,这样的事也屡见史书。“初唐四杰”的王勃少年时梦见有仙人将一块墨放入袖里,醒来后文思如泉,才有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的名篇。李日知救过的张鷟儿时梦见的是一尾紫色神鸟;经学名家尹知章也是在少年时梦见神人凿开他的心,放入仙药,才能用一颗灵心,体悟出儒家经典的墨香神韵。《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梦笔生花,这个典故后来成了黄山上的一道风景。
《旧唐书》中,也有一则类似的故事,主人公就是李峤。相传,他在儿时梦见神人送他两枝笔,从此心开天籁,十五岁通五经,二十岁中了进士。唐高宗末年,李峤也赶上了一场远征獠族的战事。一介书生,要如何穿过瘴雨蛮烟、平芜野草,去平定一场叛乱
日期:2011-02-06 12:20:50
从巴山楚水一直到飏(音yáng)天瘴海,曾都是这些南蛮别种栖息繁衍的地方。到唐朝的时候,獠人多在岭南。这一次叛乱,就发生在岭南的邕州(音yōng,今广西南宁市)。经过六朝和隋唐的经营,这里已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烟瘴蛮荒景象。阡陌纵横、鸡犬相闻,肥沃的田地使那些些汉化的獠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织出的的獠布白如雪,可以媲美中原和江南的绫罗绸缎。所以,李峤没有象很多不明真相的中原士子,主观地把獠人想象成不通情理、不明利害的嗜血野人。
小心斟酌了形势后,李峤觉得大动干戈并不是上选。岭南地势复杂,易守难攻,獠人熟悉周围环境,占有地利。中原将士远道而来,不能适应当地水土,短时间内占不了上风。就算一战得手,唐军终究不能长期驻守。等大军班师,獠人卷土重来。如此反复,要浪费太多人力、物力。对边远地方的蛮夷,就要师法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之策。再说,邕州一带的獠人汉化日深,不见得愿意为对抗朝廷,放弃安逸的田园生活。所以,李峤自信能凭三寸舌,来替代十万兵。
就这样,李峤孤身一人,扪(音mén,摸)藤引葛,穿过南荒的毒雾淫雨,朝危峦深处的獠洞走去……数日后,从密林中传来消息,獠人首领决定归降。平息了动乱后,诗人登上了归去的船,凭栏临风,欣然吟出了“萍叶沾兰桨,林花拂桂旗”的清亮诗句。
没当官前,李峤与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诗歌唱和,颇有名气。也有人将李峤与包括杜甫祖父在内的三人并列,号称“文章四友”。《全唐诗》就收录了李峤的二百零八首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