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17节作者:
玉搔头 李世民给李百药的新职位是中书舍人,负责草拟最重要的文书。在长安的华屋中,他奋笔疾书,文思如泉涌。五十卷《北齐书》使李百药得到散骑常侍的头衔,还有四百段织物;《五礼》和律令编撰又让他从男爵升为子爵……时光仿佛倒流回李百药在隋朝东宫的美好岁月。半生漂泊的风霜雨雪,终于在记忆中慢慢淡去。在文学史上,初唐算是比较平淡的一段。不过,李百药的诗还是成为少数的几个亮点之一。有一回,李世民写了首《帝京篇》,命群臣唱和。李百药的诗又是最出彩的,连天子也称赞他人虽老态龙钟,诗却是生龙活虎。
可是,岁月无情。李百药真的老了。他都能感觉到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已经变得如此缓慢。如果说老去的李百药还有什么希望,也都在儿子身上。那位在强盗面前挺身而出、代父受死的孩子叫李安期,不仅孝顺、勇敢,还和祖父、父亲一样,是一位神童,七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
从李德林、李百药到李安期,祖孙三代“笔底如风思涌泉”,为朝廷起草了无数美丽文章。后来,李安期的孙子也当上中书舍人,职责同样是草拟诏书。一门文风蔚然,成了赵郡李氏的又一段佳话。
李安期最大的长处,是鉴别人才。他曾三次主持科举,甄选出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深受世人赞赏。那时候,李世民和他的贞观时代已经一去不回。他的儿子李治(唐高宗)又把盛世延续了几年。不过,肉体的孱弱拖累了他的灵魂。手中的权力不知不觉,都转到了身边那位野心勃勃的女人手里。随着武曌(音zhào,同“照”,即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让人怀念的永徽之治也划上了句号。阿附武曌的几个小人飞黄腾达,无疑为众多小人物指出了一条升官的捷径。巍巍庙堂上,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越来越多。贞观的清明政治渐渐被乌烟瘴气给玷污了。
终于有一天,连李治也看不下去了,厉声责问大臣们为什么不向朝廷推荐一些象样的人才。谁也不敢吭声。只有李安期站出来,从容地说:天下人才很多,群臣也愿意推荐。但是,近来宰相、尚书们只要推荐人才,就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指责为结党营私,这样谁还敢推荐?问题关键还在陛下用人的决心和真心。
李治心里应当知道他指的是哪些人,一口气提升了五名宰相。李安期也名列其中。可他的话,却得罪了跋扈的武曌。在中书门下政事堂,李安期只呆了短短四个月。断柳清笳,送他又一次踏上满是孤云落叶的贬路……七岁时,李安期就跟随父亲踏上谪路。这样一条路,黄菊花残、青枫叶落。“月送人无尽,风吹浪不回”,赵郡李氏的一代代英物不知还要走多少遍。
可这条路又总是与长安联系在一起的。这座城不是在他们兴冲冲赶来的马蹄前,就是在黯然离去的身影背后。
在我们的教科书,或者和教科书无甚分别的历史著作里,对这座如此重要的城的描绘委实贫乏到了极点。除了繁华就是繁华,舍此似乎就没有其他词汇可以造句了。象颖川的星空,象征一种完美的境界;象清清的济水,把一段家族史,还有无数相似的家族史构成的贵族故事化为碧浪清波。我也整天在长安找寻一种景观、一种生灵,或者一个人物:它是长安所司空见惯的,因此足以贯穿起时间和空间中那些不相干的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使我有更为别致的写法,来展开一个难以透彻阐述的题目。
可惜,我总也找不到——或许它根本就不存在。
那么,有什么赵李子弟可以象李固和李膺那样,在一段历史的开头奠定精神的石碑;或者象李士谦,在故事的结尾重现开头的情节,从而使家族史拥有首尾呼应的完美结构?
在李花争妍、青梅如豆的初唐,赵郡李氏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打破平淡、激动人心的人物。追随李渊父子太原起兵的功臣李思行、李孟尝都只是不太起眼的配角。李世民府中大名鼎鼎的十八学士里,有一位李守素,也是赵郡李氏子弟,擅长谱系之学。名门望族的家谱无不了然,人称“肉谱”。有一回,他与学者虞世南谈论人物,一开始谈论江南、山东士族时,虞世南尚能应对。谈起北方家族时,他就只能笑笑,说不上话了。虞世南感慨这“肉谱”真是名不虚传。另一位大臣嫌“肉谱”之名不太文雅,虞世南说:从前,有人精通儒家经典,号称“五经笥(音sì,盛饭的竹器)”,我看李守素就叫“人物志”好了。
另一位大学问家李玄植精研《三礼》、《春秋左氏传》和《毛诗》,还涉猎汉代历史、老庄学说。他曾屡次与道士、僧侣御前辩论经义,精到的议论折服了在场上至天子、下至僧道的听众,大有当年李枿(音niè)、李郁兄弟的风采。不过,也只是相似而已。
也许,我们要找的人在瀚海(约今蒙古高原及准噶尔盆地一带)。
那年,南祖房有位叫李素立的人被任命为瀚海都护,去管理马背上的民族。他到来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漠。很多人都知道,长安有这么一位很有风骨的大臣。早几年,皇帝复核通过了一桩死刑案件。详细研究过案情后,他认为犯人罪不至死。可李渊坚持要动刑。没想到,李素立也毫不退让,说 “三尺之法,与天下共之”,自己绝不错杀一人。如此铿锵有声的话语硬是逼得李渊让步。这件事,让他非常欣赏这位小臣的勇气。吏部预备任命李素立为司户参军,李渊嫌这个官职重要但不够清贵;授秘书郎,他又嫌它清贵却不太重要;最后,吏部提名李素立为侍御史。这个官职执掌弹劾百官的不法行为,风骨铮铮,很有权威。李渊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个官职既清贵又重要。
现在,李素立离开太级宫,来到了云沙回合、天海迢递的瀚海都护府。短短几年,他开荒屯田,做得有声有色。淳朴的牧民拿出许多马和牛,要送给他,来表示谢意。可李素立只肯接受他们敬上的薄酒一杯。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沙塞三千里”还是“京城十二衢”,随身携带的不过是几册书,什么浮财都不取。最后,李素立病殁在去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的路上。消息传到长安,天子辍朝一日,悼念这个两袖清风的老臣。
日期:2011-02-06 10:39:22
第二篇:长安秋多蝇——赵郡李氏在唐朝(3)
也许,我们要找的人物还在长安。今天,西安西大街的最西端,可以看见路北耸立着一方石碑——那就是唐代的大理寺遗址。他提醒我们,另一位赵李人物曾在此辛苦半生。
千年以前,这里是长安皇城西边的顺义门内大街北侧。上古遗风,司法官员在棘木下断案理事。所以,执掌刑狱的大理寺内植了许多棘木,又被称为“棘寺”。一日,棘木深处突然传来一阵争论的声音,打破了这里的肃穆气氛。辩论的一方是李日知,也来自南祖房。这个官职主要是复核重案。辩论的另一方是他的上司胡元礼。在复核大案的时候,李日知发现了一名死囚确有冤情,想赦免他。案卷报送上去后,却被胡元礼断然驳回。
此时,正是女皇当国的黑暗时代。酷吏横行、诬讦成风,用法施刑只求严厉、只求快,枉杀一个囚犯简直算不了什么。胡元礼和当时多数官吏一样,用严酷的刑罚来迎合暴虐的武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要替一位无辜的人出头说话,比当年的李素立需要更大的勇气。可是,李日知还是将被驳回的文书又送回胡元礼的案头。知情的人恐怕要为他捏一把冷汗了。胡元礼忍住气,第二次驳回了文书。可是,他很快就收到了第三次、第四次……忍无可忍的胡元礼勃然大怒,吼道:我一天不离职,这囚犯就没有活下去的可能!
没想到,李日知不卑不亢地回答:我一天不离职,这囚犯就没有被处决的道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