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14节作者:
玉搔头 李灵的曾孙一辈,以李元忠、李浑最为出众,都是北齐重臣。李灵的弟弟李均的后人官位、权势有所不如,在品德、学识方面却一点也不逊色。李均之子李璨、孙子李元茂都是颇为干练的循吏。李元茂膝下四子:李秀之、李子云、李子羽和李子岳。他们的表字中都有一个“凤”字。兄弟四人身形魁伟、风度不俗,又都非常孝顺,被誉为浊世中的四羽飞翔的凤凰。他们的堂弟李籍之也是性情谨正的君子,写过一部《忠诰》,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李籍之的儿子李公绪是当时的大学问家,撰写过《典言》十卷、《礼质疑》五卷、《丧服章句》一卷、《古今略记》二十卷、《玄子》五卷、《赵记》八卷、《赵语》十二卷,称得上是著作等身。他的弟弟李概则撰写了《战国春秋》和《音谱》,还将自己的二十四首诗赋合编为《达生丈人集》。兄弟俩一时瑜亮、难分伯仲……说不完,道不尽,真不知赵郡李氏还有多少值得倾听的故事,值得回味的人。
从李曾讲到东祖房三公李灵、李顺、李孝伯,讲了李安世、李枿三兄弟,再讲到李元忠和李士谦……讲到李浑、李纬和李绘时,距离赵郡李氏花开三枝已经是过去了整整八代人,与天下楷模李膺更是隔了十四代人。几度江山易主,几回人事流徙,三百年时光如春水般在我的心头流淌。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巍巍坚城下白衣飘飘,留下了河阴滔滔的浊浪中随波浮沉的尸身,还有森森营垒中弹筝高歌的狂态……最后变成了乡间为李参军送葬的浩浩人流、莽莽白幡——我们讲述的,其实还仅仅是赵郡李氏三房中的东祖房,可我希望你看到大时代的总体风貌。
我不知道我讲明白了没有。我生怕,真正要讲的东西被湮没在细碎的文字和断裂的往事中。
我下决心,一定要把赵郡李氏的故事讲成东流水,那也是一湾清澈如济水般的流水。碧浪清波中,闪动着弥足珍贵的片段。让我们记住李固和李膺的正直,记住李顺、李安世的犀利明快,李孝伯的口才与勇气,还有李枿对佞佛风潮的无情抨击。我们还要记住李元忠的大气、李士谦始终与民众站在一起的姿态,还有李浑三兄弟的才气纵横……给“贵族”下个定义确实很难。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三百年的人和事,去体味这个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概念。它将因这些情节和人物而生动、饱满起来,不再散发着浓郁的铜臭味。贵族气质,是真正的人性光辉,远不是媒体的聚光灯和璀璨的金钱所能营造的。
这种气质最后在晚唐都沉淀在一个人上,沉淀在我们的故事真正的主角身上——在我看来,不描绘三百年贵族生活的风貌,就无法诠释那个叫李德裕的人物,无法说清楚来龙去脉、前世今生。
日期:2011-01-31 16:13:59
新年快乐
第一章:故事流成东流的水——唐朝之前的赵郡李氏(12)
流水般的岁月终将成为传说,就象那条流淌在《礼记》书页上的济水一样。这条三隐三现的神奇河流终有壅(音yōng)塞干涸的一天。
如果我们将朝廷的故事也讲成一条河流,它就是那条泥沙俱下的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依仗着浩大的水势在广阔大平原上一再改道。浊流携带的数百万斛泥和沙,淤塞了碧波荡漾的荥泽,让济水失去了可以沉淀杂质的地方。可是,治河者只关心黄河污泥浊水的流向,担忧它的淤塞和决堤,却放任它肆意侵占济水故道。从浮华的西晋末年到血腥的北魏前期,朝廷一直试图用富贵功名、腐化生活去诱惑贵族们,诱使他们放弃那种清澈的理想,离开滋养他们的乡土。就如那条大河,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夺济入海。几百年来,它一直试图将清流变为它的支流,甚至干脆抹杀济水存在过的所有痕迹。
贵族自身也在分化。我们不要忘记,李顺曾帮北魏招揽过河北精英,而提出、推行三长制、均田制的人,也正是贵族出身的官僚李安世。几百年来,赵郡李氏不断有子弟割断了自己与土地、与乡亲的联系,走上一条看似春风得意的仕宦之路。这就如同济水河道中的清波净水在分流一般。著名的狼汤渠将济水南流分入了颍水、汴、睢(音suī)、泗水,最后连同涡水,一起注入了和黄河一样浑浊的淮水。还有分流东北的濮水、分流东入泗水的菏水……
济水的变迁暗合贵族的命运。在自身分流和黄河侵夺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这条传说中的清流水源在枯竭,水量在锐减,日渐湮废,无可挽回地变成了故纸堆里的河流。在《水经注》中,就有“水脉径断,故渎难寻”的记载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过是流水触发了夫子的伤逝之感。今天,我却为流水的消逝而感伤。
在那一天到来前,我还想讲一讲赵郡李氏的一对父子。我能清晰地重述赵郡李氏的家族史,把真正的贵族呈现在纸张上,说到底,离不开他们手中的一管狼毫,记取了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在我看来,他们不仅是一个叙事者,还在赵郡李氏家族史中共同担当了承前启后的角色。
所以,让我们从章节的结尾,回到开头,回到黑白片一样黯淡而深刻的东汉末年。李固是这篇文章浓墨重彩描绘的第一位赵郡李氏人物。他遇害的时候,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惨死在狱中。只有十三岁的幼子李燮(音xiè)侥幸逃出生天。姐姐将孩子托付给了李固的一个门生,希望能延续弟弟家的这点血脉。从此,李燮隐姓埋名,藏在了徐州的民间,一边在酒肆帮佣,一边研究学问,苦熬到父亲的冤情被昭雪的一天。
李固的血脉经历了几多磨难,传了十三世,就传到了李德林。
李德林的父亲李敬族曾任太学博士,凭借深厚的学养,被北魏天子选来校定当时的书籍文章。在家风熏陶下,李德林自小就显露出聪敏的一面。一个几岁大的孩子,背诵起汉朝左思的名篇《蜀都赋》如行云流水。消息传出,一个多月中,李家门前车水马龙。京城中的士人纷纷登门,要亲眼目睹这个神童的绝代风采。朝中重臣感慨地说:如果能长大成人,一定会是“天下伟器”。
十六岁那年,李德林的父亲下世。他身着单薄的孝衣,光着双脚,亲自驾着灵舆,回乡葬父。向李绘索要过麋角、鸽羽的那位崔姓太守就住在十几里外,听说李德林葬父,也赶来参加葬礼。依仗弟弟崔暹的势力,他一向非常讲究排场。此次上门问吊,他却一反常态,竟然只带了五骑随从,怕李德林怪自己气焰太过嚣张。
父亲亡故,母亲多病,当年名满京城的神童便一直隐居乡间,研究医书,过着安宁的生活。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贵族生活。
在母亲的一再催促,李德林也曾离开家乡,勉强出仕。这段仕宦经历随着母亲病故又暂告中断。得知噩耗后,伤心的李德林日夜啼哭,整整五日水米不进,最后发起了高烧,还长出一身的脓疮。
这感天动地的至诚至孝,感动了方圆数百里的父老乡亲。
此时,北齐正在一系列残酷杀戮、乱伦丑闻和疯狂中走向死亡。西边的北周却在北周武帝的率领下,厉兵秣马,展现出勃勃生气。对此,北齐的末代国主无知无觉,终日沉迷于绝代尤物冯小怜的肉体。后来,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诗,来描绘这个血色与桃色羼杂的时代: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北周吞并北齐后,征召李德林,负责起草诏书、诰令。周武帝用鲜卑语得意地说:我早就听闻李德林的大名,多次看过他为齐国草拟的诏书和檄文,惊为天上人。谁曾想,有一天,他也会为我所用!
大臣纥豆陵(鲜卑姓氏,后改为“窦”)毅在旁连连点头,说:我听说麒麟、凤凰,是王者的祥瑞,可以用美德感化,而不能用武力夺取。麒麒和凤凰不过是奇异的动物,怎比得上李德林,既是祥瑞,还很有用呢!
周武帝听后,大笑不止,连声说:“诚如公言,诚如公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