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13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只有透明的人才能说出如此透明的话,不带一点修饰,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话里透出的善良意思也是透明的,一听就明白,没有误解,也没有揣测。听了这话,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宗族子弟面露惭色,连他们的羞愧也是透明的,没有遮遮掩掩的:见到君子,才知道我们的不足呀。
  和李元忠父女一样,李士谦生活节俭,对别人却非常慷慨。有一回,一对兄弟为分割遗产闹上了衙门。李士谦听说后,拿出钱财,补给少分遗产的一方,在他的感化下,兄弟两人后来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行善积德之人;还有一次,不知谁家的牛闯入李家田地,李士谦将它牵到阴凉的地方,用细草料精心饲养,等待主人来认领;望见有人偷自己的庄稼,他也总是默不出声地避开,仿佛什么都没有看见;一次,家僮抓住了偷盗庄稼的贼,李士谦却说:这也是穷困所致,不要过分为难他了……这样的故事,大概在他的一生中有过无数。书写历史的人只是挑了几例,写进史书。

  李士谦将粟米万石借贷给邻里同乡。没想到,那年五谷歉收,欠债的人家还不起,纷纷登门道歉,希望宽限时日。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用来赈济贫门小户的,怎能用来求利!他将所有欠债之人召集起来,摆下酒食来款待他们。酒足饭饱后,李士谦取出全部借条,当着大家的面付之一炬,说:旧债结清了,不要再挂在心上。

  明年秋后,庄稼丰收。去年欠债之人争相赶来偿还旧债。李士谦一一谢绝,没收下一粒米。
  每到凶年,李士谦分发的谷米上万石,还修合各种药物,治疗疾疠,避免瘟疫横行。三十年来,从无例外。人称他为“菩萨”。在最严重的一个饥谨之年,赵郡之内,饿殍遍地。李士谦毫不犹豫地罄家中所有,救济灾民。靠他施舍的那一点糜粥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死难者的骸骨,也由李士谦一一收敛,避免曝尸荒野。开春后,他又拿出剩下的种子,分给贫民。多少年后,赵郡老农还经常抚着子孙的头,感慨道:都靠了李参军的恩惠呀!

  曾有人说李士谦是为儿孙积阴德。他却说:阴德就象耳鸣,自己知道,别人不知。我做的事,我的儿孙都知道,算不上什么阴德。
  读遍魏晋南北朝的传记,我们会发现,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不是那些出将入相的显贵,而是一生都安居乡野的李士谦。在他死的时候,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葬的人不下万余。赵郡百姓流下了伤心的泪,在脸上、在心里。此情此景,是不是会让我们想起太丘公出殡时的盛况?只有这样扎根乡土的人物,才能将我们带回那个德星满天的昨夜。

  李士谦的妻子出身“四姓”之一的范阳卢氏,也是贵族,和丈夫有着同样的情操。她谢绝了参加葬礼的人送的帛金,对父老乡亲说:参军平生乐善好施,今天虽然不在了,怎么能违背他的意愿呢?
  卢氏还拿出五百石粮食,赈救乡村里的穷人——这算是李士谦无数善行的最后一次。
  多么可爱的人啊,从李搔兄妹到李士谦夫妻,没有权术、阴谋,没有倾轧、杀戮,有的只是朴素的生活、美好的人。在故乡水土的涵养下,曾经一度变得污浊的故事又一次清澈见底。李谧、李郁兄弟,要么精研经学,要么通晓史学,要么学兼经史,都是名重一时的学问家。李士谦不仅德行出众,还博览群籍,对天文术数很有研究。李元忠之子李搔自幼聪敏,对音乐别有造诣,发明过一种八弦琴……

  在悠悠琴声中,我们不能不承认,只有如此宁静的故乡才能养出如此宁静的人,也正是这样一些人,为天地保留了一股明艳的正气,才开出隋唐的李花明月、诗礼江山。
  日期:2011-01-29 00:23:46
  第一章:故事流成东流的水——唐朝之前的赵郡李氏(11)
  还有那位靠先见之明逃过河阴之变的李浑,也是一个在政事和学问上都有不俗成就的人物。他化解过河北流民与青州刺史的紧张对峙,平定过叛乱,还打退了土著对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围攻。李浑的学问同样让人钦佩。东魏遗留下的法律《麟趾格》有不少缺憾,北齐的几位重臣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修改。大臣魏收文笔不坏,生性却如狂蜂浪蝶般轻薄,被人戏称为“惊蛱蝶”。他写《魏书》时公然声称:哪个人敢给我脸色看,我写史书时赞扬他,他就上天堂;批评他,他就得下地狱。

  面对这么一位狂人,李浑也敢很自信地说:雕虫小技,我比不上你;国家的法典制度,你就不如我了。
  李浑的弟弟李绘小时候就号称“非常儿”。六岁时,他央求父母送自己入学。书香门第,束发读书可是件大事。当时的风俗,偶数年诸事不宜。家人没有同意。李绘就偷用姊姊的笔墨案牍,不过一个月,自学当时儿童的识字课本《急就篇》。年长后,李绘仪貌端伟,神情朗俊,口才更是出众。天子在显扬殿讲《孝经》和《礼记》,李绘总是被指定第一个发言的人,“风仪都雅,听者悚然”;出使南朝时,他回答梁武帝的问题,条理明晰,赢得南方名士的赞赏。他的舅父也是当时的名士,认为与外甥交谈是“若披烟雾,如对珠玉”。

  李纬与两位兄长齐名,才华横逸。世人评价李家三兄弟的高下时公认:论学问则李浑、李绘、李纬,论口才则李绘、李纬、李浑。
  不过,李纬也有点恃才傲物。当时,朝中的权臣是崔暹。有一次,他的哥哥写信给李绘,索要麋(音mí)鹿的角、鸽子的羽毛。如果换成寻常人,心里纵有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照办。谁肯为这么点小事得罪权门呢?李绘却不买帐,回信说:“鸽有六翮(音hé,羽毛中间的硬管),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近追飞走,远事佞人。”

  李纬的才华、操守都不坏。高阳郡有三只猛兽,为患地方。他到任后,正准备派人设法捕抓。没想到,一日下属来报,三只猛兽不知何故,互相撕咬缠斗,伤重毙命。几个善于逢迎拍马的伶俐人纷纷说,这是猛兽被太守感化,要写一篇歌功颂德的锦绣文章。李纬冷静地打消了他们的想法:猛兽互斗而死,这是偶然事件。我怎么能贪功?

  李纬深知口碑不靠文章、口舌的美化渲染,要靠实实在在的政绩。几年来,他兴修水利、鼓励垦田,使高阳郡家给人足,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可他还是没有得到升迁。不过,李纬也没挂在心上,自号“隐君”,萧然有绝尘出世之意。
  还有一次,南朝使臣问李纬,博陵崔氏有什么杰出人物。他信口说:东汉末年的“草圣”崔瑗(音yuàn)之后,就再没有什么文辞优美的的人物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话惹恼了权臣崔暹(音xiān),因为他一向自认是博陵崔氏的一代英才。李纬知道后,说:虽然崔暹不喜欢我,恐怕出使南朝还是不得不选我。
  事实也正如李纬所言。他和兄长李浑、弟弟李绘,还有侄儿李湛都出使过南朝,风采不逊于当年的李孝伯、李安世叔侄,被尊称为“四使”,也是南北朝的一段佳话。就连看惯江南风流人物的梁武帝也赞叹道:“伯阳(李耳,李氏先祖)之后,久而弥盛,赵李人物,今实居多。”
  《魏书》卷四十九用了整整半卷来记载李灵和他后裔的故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