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9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一章:故事流成东流的水——唐朝之前的赵郡李氏(8)
  用高官厚禄将士族门阀的精英吸引到京城来的同时,北魏王朝正抓紧时间,在地方上削弱士族。

  朝廷再不容许这些家族依托坞堡,纠结地方力量,游离在大一统的王朝政治框架之外。通过武力征讨和强制迁徙,朝廷拆毁了一道道高墙、一座座塔楼。曾经遍布北方大地的坞堡最后都化为一个个废墟。士族子弟曾担任各地的太守、县令等职位。现在,北魏王朝各个州都设置了三位刺史,拓拔氏宗室一人,异姓二人,共掌治理地方的权力。太守保留了虚位,却被剥夺了实权,切断了他们与百姓的密切联系。接着,地方上设立了邻长、里长和党长,用三级长官来取代门阀族长,裁判地方事务。下一步,朝廷将目光瞄向了坞堡外的田地 。

  新制度的主导者,就是李祥之子李安世。
  为了抵消士族在文化领域的巨大优势,北魏在京城设立了一所学校,叫“国学”,试图重建朝廷控制下的学术中心。国学的学生,有相当名额要在大臣子弟中挑选。在大殿上,文成帝的注意力突然被一个矮小的身影所吸引。这么小的孩子,也想入国学研习艰深的儒家经典么?他转头吩咐左右,将孩子唤到座前。没想到,这个聪慧的孩子在天子面前毫无畏色,条理分明,侃侃而谈。一问家世,文成帝才知道,原来眼前的孩子就是李孝伯的侄儿。

  此后几年,文成帝每次驾临国学,都会单独与李安世说说话。有此机缘,李安世真可谓“不虑不富贵”,年纪轻轻就官居要职。有一回,南朝的使臣刘缵(音来访。接待他的就是李安世。刘缵不知道北朝负责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叫“主客令”,见面后就用秦朝时候的称谓,称李安世为“典客”。没想到,李安世当面指出了这个瑕疵。刘缵有些脸红,故意问起这个官职历朝历代的称呼,想用难倒面前的年轻人。李安世从容地说:周朝称“掌客”,秦朝改“典客”,汉朝名“鸿胪(音lú)”,今天叫“主客”。

  一听难不倒李安世,刘缵顺手指着远处的方山问:此山距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有多少里?
  知道对方有意刁难,李安世机智地回了一句: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到南海的番禺有多远,眼前这座方山距燕然山就有多远。
  刘缵嘿嘿地笑了几声,没再说什么。晋室南迁后,南朝人一向以正统自居,把北朝看成腥膻的蛮荒之国。李安世对此早有不满。一日,他陪同南朝使臣们逛集市,经过金店玉铺。刘缵发现北方的黄金珠玉价格低廉,一边出手大肆采买,一边很兴奋地说:北方的金玉都很便宜,想必是山川出产得多。
  李安世不动声色地说:我们的天子只重道德,不重金玉。所以,北方河流中不产黄金,山峦里不产美玉,这些东西却贱如瓦砾。
  刘缵一听,脸都红到耳根子了,讪讪地缩回手。他可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连冯太后都大为倾倒。看到李安世容貌俊美,举止风雅,颇有他的叔父李孝伯当年的风采,刘缵也不能不赞叹道:“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风度和口才还不是李安世最大的长处。在他出任相州(今河北省临漳县、河南省安阳市)刺史时,发展农桑,推荐贤人入朝为官,做得有声有色。相州一带,迷信成风。早在战国时代,就流行过用少女祭河伯的残酷风俗,后被西门豹禁止。可千年过去,佞鬼好妖的观念依旧愚弄着这里的男女老幼。李安世深感痛心,大力拆毁淫祀,一边为西门豹这样的先贤立祠祭祀,试图扭转这股妖风。

  当时,一个叫李波的地方豪强聚集了一帮宗亲乡党,盘踞地方,就连他妹妹都能在飞奔的骏马背上左右开弓,两支箭可以命中同一地方。民间传说:“李波小妹字雍容,褰(音qiān)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这股地方上的势力曾让历任刺史头疼不已。李安世的前任曾亲自率兵讨伐,惨败而归。等李安世到相州后,巧设计谋,诱捕李波及他的子侄三十余人。整个相州风气肃然。

  不过,真正让李安世闻名后代的,不是过人的口才,也不是他治理相州的政绩,而是他率先提出了均田制的雏形,就是男丁妇女都按人口授给若干田地,种地交租,但不准买卖。简单地说,就是“计口授田”。对均田制度,学界有太多解读。但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均田制“实质即在于与地方豪族争夺对于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权”:当世家大族脚下没有了坞堡,小户百姓手中却多了田地,双方曾经存在的依附关系也就渐渐地淡化了——出身士族的李安世亲手瓦解了士族的世界。

  在失去了坞堡、田地、地方官的权力和依附于自己的人口后,世家大族剩下的只有高人一等的文化了。
  为了笼络失落的士族,也为了更牢固地控制他们,北魏王朝多次下诏,授官爵、给田宅、赐奴婢……以极优厚的待遇征召隐居乡野的名门子弟。为了达到目的,天子有时候不惜动用武力,强迫他们入朝为官。他知道,自己要治理这片天下,是离不开士族家藏的书籍,书籍里藏的智慧。北魏王朝的种种举措,如同东去的黄河,卷千堆雪,起万重浪,把波涛间沉浮的世家大族重新沙汰了一遍。有的家族经受不了大浪淘沙,湮没在风波里。赵郡李氏这样的家族借着风声水势,化鱼为龙,站上了时代的浪尖潮头。

  日期:2011-01-26 11:10:58
  第一章:故事流成东流的水——唐朝之前的赵郡李氏(9)
  李安世的长子李枿(音niè) 个性爽直、处事明快。家乡人公认,他是一个重情重义、敢作敢当的好男儿。次子李谧(音mì)的人品也倍受家乡父老的推崇。李安世去世时,他才十岁,天性纯孝,哀哀的号哭声让左邻右舍为之动容。在家乡时,李谧被公认为神童,早年师从于小学博士孔璠(音fán)。十三岁,他在《孝经》、《论语》、《毛诗》和《尚书》上已有很深造诣。几年后,孔璠遇到难题,反过来还要求教于李谧。当时的人取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意,说这是“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表面上看,两兄弟完全相反的人:李谧研读经学,李枿喜欢史学;李谧不饮酒,李枿却最喜欢豪饮;李谧常与文人雅士切磋学问,而李枿最喜欢结交乡闾健儿——兄弟两人一文一武、一动一静,却都继承了赵郡李氏的深厚学养与优雅门风。有一回,李谧拜访太常卿,探讨音义学问时,偶然说起朝代兴废的根由。听了李谧的一番高论后,对方唏嘘长叹,连声说道:您如果遇到天子,太常卿就不是由我来当了。

  不过,李谧终生都是布衣。朝廷第一次征召,他把官位让给了弟弟李郁。再次征召,他又说“丈夫拥书万卷,何暇南面百城”,婉言谢绝了。淡薄名利的李谧最喜欢的是琴弦上的高山流水,最留恋的是家乡的春山秋水。一张琴、数卷书,就是他一生的事业。当时有位大臣叫甄琛,颇有权势,很多亲友纷纷来向他求官。他总是举赵郡李谧的例子,告诫他们致力学问,不要太热衷当官。有一次提起李谧,甄琛感慨地说:我自问“行不愧时”,惟独没能推荐李谧为官,有负朝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