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8节

作者: 玉搔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顺的长子李敷文学出众,见识高明,很早就在东宫任职,结识了太武帝的嫡皇孙,也就是后来的文成帝。这段渊源,使父亲惨死没有影响他的仕途。文成帝即位后,对李敷很宠信。有一回,南朝的徐州刺史献城投降,请北魏派兵增援,共同抵御来自南边的报复性攻击。朝堂上,多数大臣都觉得这次徐州归降很可疑,看起来象是个圈套,主张坐视不理。只有李敷力排众议,坚持派出铁骑火速驰援。文成帝听从了他的意见,轻而易举地保住这个新降的州郡,夺取淮海一带。李敷从此声名大噪。此时候,在朝为官的兄弟亲戚就有十多人。看起来,赵郡李氏风光无限。

  但是,更大的灾难如同一头伏在莽莽山林中的饿虎,在前方不远处张开了血盆大口。
  文成帝在二十六岁风华正茂的年纪驾崩,十二岁的儿子即位,史称献文帝。李敷的弟弟李弈深得把持大权的太后冯氏欢心。随着献文帝年纪增长,母子的权力之争白热化。在年轻的皇帝眼中,李敷、李弈都是阿附于嫡母的弄臣。结果,这对兄弟成了牺牲品,惨遭诛杀。他们的堂弟,还有妹夫也同时被杀。最可惜的是李敷的弟弟李式,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多年来,他一直为自己家族表面风光而忧心忡忡,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惟恐一不小心就触怒了什么人。两位兄长下狱时,李式不在京城。可暴怒的皇帝到底不肯放过他,派出飞骑去追捕这漏网之鱼。结果,兄弟三人骈首被戮。

  我们前面提到过,李敷兄弟谨守礼法,深受世人钦佩。如今,一片赞叹却只换取三两缕血污,飘在那流水般的岁月表面。
  献文帝可以杀死李敷兄弟,却斗不过政治手腕更为老辣的冯太后,最后只好把帝位禅让给五岁的儿子,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孝文帝。这次内禅,证明冯太后才是这场政治倾轧中最终的胜利者。李敷之子李宪也顺理成章,重新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他风仪清粹、学问精深,还联姻帝室,看起来风光无二。不过,数年后女婿发动了一场叛乱,牵连到岳父。一道赐死的诏书又塞到了李宪手上……

  短短几十年时间,李顺死于自己与同僚之间的党争,李敷兄弟死于帝、后间的权争,李宪因女婿叛乱被杀——死因各自不同,死亡的阴影却是一样的。兵荒马乱的一百年中,赵郡李氏没有人死于非命,走进绮茵罗幌的朝堂后却血流一地。为什么?为什么生命的激流突然涌出了旋涡,旋涡里血花朵朵?仿佛腥红的芙蓉,刹那间开在不再澄净的秋江上。

  日期:2011-01-24 09:32:11
  第一章:故事流成东流的水——唐朝之前的赵郡李氏(7)
  赵郡李氏的子弟何其聪颖,还是没有人能参透水底里冒出的血花到底有何玄机。不止是他们,其他士族也不能。
  司徒崔浩踩在李顺的尸体上,成了汉族大臣无可争议的领袖。在河北的许多士族隐居乡野、与朝廷保持距离的那一百年多中,清河崔氏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崔浩的先祖是曹魏的三公,封安阳亭侯;他的曾祖是后赵的司徒右长史;后燕时,祖父当到了黄门侍郎;等北魏打败后燕,父亲又官拜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不管谁家兴起谁家亡,他们与朝廷始终保持亲密接触。作为一名世家子弟,崔浩学问精深,精研《易经》和《洪范•五行传》。同时,他又不是一位单纯的书生,谋略过人,深得太武帝的信赖。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官场上,他都表现出高人一筹的智慧。包括李顺、李孝伯和李灵在内的同时代人物均难以望其项背。

  在崔浩的推荐下,几十名士族名流一夜之间,从布衣变为各州郡太守;北燕、北凉被灭后,不少在两国为官的士大夫沦为阶下囚,又是崔浩尽力帮助他们洗刷罪名,安排合适的官职;依靠他的帮助,在南方几乎被灭族的一流名门太原王氏才得以在北方重振家声……崔浩做了那么多事,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把高贵的士族子弟带进巍巍庙堂,将北魏王朝从一个野蛮的胡族政权改造为儒家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国。外甥曾告诫他,不要操之过急。可刚愎自用的崔浩没有真正听进去,继续以道德、文化水准为尺度,淘汰鲜卑武夫,进用汉族名流。

  鲜卑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却把刀柄紧紧攥在手掌中。崔浩的作法让他们怒火中烧,咬牙切齿地等待收拾这个骄傲的汉人贵族。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国史案。
  我们知道,鲜卑本是栖息在极北苦寒之地的东胡,有着迥异于中原的伦理与风俗。比如“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的收继婚风俗,盛行于大漠南北。不过,在儒家看来,这简直形同乱伦。等鲜卑入主中原后,慢慢接受了汉族的价值观,对过去的 “丑行”变得讳莫如深,惟恐一不小心,被身边衣冠楚楚的读书人当成禽兽。可崔浩一点也不体谅鲜卑人的自卑情结。在编撰北魏国史的时候,他无所避讳,把拓跋氏一些不愿为人所知的事迹原原本本地记载下来。更糟糕的是,整部史书被刻上石碑,树在大道旁。恼羞成怒的鲜卑人再也忍不住了,纷纷跳出来,指控这部国史是在丑化他们。将崔浩押送刑场的路上,数十个鲜卑武士爬上囚车,嗷嗷乱叫着,把尿撒在这位名士的头上、身上……腥骚的尿味中,清河崔氏最显赫的一支,以及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尸臭尘泥。

  瓷白的骷髅堆成了山,可依偎在最高权力身边的士族名流只是低下头颅,匆匆走在一条声名、权势、豪宅、美女铺出来的青云路上,甚至没有思考一下: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
  于是,我那流水般的故事呀,只好绕过朵朵血色芙蓉,继续朝远处流去。
  李顺这一支子孙凋零,不妨碍赵郡李氏的其他分支在李顺开辟的道路上走下去。他的堂弟李灵与西祖房的李铣(音xiǎn)、李遐并称“三李”。《魏书》中称赞他们:“赵实名区,世多奇士,山岳所钟,挺生三李”。另一位堂弟李孝伯不仅继承了父亲李曾、兄长李祥的学问和风度,更青出于蓝,有很好的口才。成语“对答如流”就出自《北史》对他的赞赏。

  今天,我们一提到李孝伯,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那是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走来一位白衣飘飘的俊逸人物。
  遥想当年,太武帝挥师南征,杀向徐州。这座重镇地当南北要冲,扼守着南下江淮的要道。南朝守军依托墙高沟深的孤城,顽强抵挡着北魏精锐的攻势。数万大军顿步于坚城之下。这时,李孝伯身着一袭白衣,翩然来到城下,邀守城的南朝名士张畅见面谈天。面前,是刀剑如林的百尺高墙;身后是旌旗蔽日的数万铁骑。李孝伯却浑如无事,纵论天下形势,仿佛在兰亭外、竹林外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煮酒品茗,闲话古今……只有这等过人胆识和翩翩风度,才能倾倒见惯名士风度的张畅和他的左右随从。

  北魏天子从不掩饰自己对李孝伯的赏识,还封他为宣城公。有一回,一位大臣提议在海内选拔人才,太武帝却说:朕有一个李孝伯,就足以治理天下,何必多此一举?
  最让北魏朝廷上上下下心服的,是李孝伯的忠厚禀性。只要是自己认为错误的事,他都会亲自书写表文,再三切言直谏,绝不妥协;却不会象有些大臣,故意留下草稿,向当世、后人炫耀自己有多么正直。就算别人有什么错误,李孝伯也从不当面指责,总要让人把话说完、说透。等到自己向太武帝汇报时,他只提别人话语中可取之处,从不揭人之短,更不贪图别人的功劳。

  李孝伯雅正的名声随风远播,闻名遐迩。有一回,北朝使臣出使江南,南朝的皇帝还特意问起他。
  李孝伯病故的时候,太武帝正北巡阴山,惋惜地说:“李宣城可惜!”想了一想,又轻描淡写地补了一句:“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看起来,这个杀戮随心的帝王对崔浩的死有了一点懊悔之意——可说什么都迟了。
  日期:2011-01-25 14:50:52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