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最后的贵族李德裕》
第7节作者:
玉搔头 李楷的父辈兄弟四人:李平、李机、李隐、李保,表字中都有一个“括”字。他们兄友弟恭,被世人尊称为“四括”。李楷的五个儿子身上,同样完美地体现出赵郡李氏的修养。除长子李辑外,其他四子的表字都有一个“黄”字,号称“四黄”,与当年的“四括”前后辉映。根据史书记载,李楷本人也是“以孝悌著称,为当世所美”。四黄的后代,李勖、李颐、李系、李顺……优雅门风代代相传。李顺之子李敷、李弈和李式举手投足,完全符合儒家经典的规定,美名传遍北方诸州。这种门风在今天的人看来,可能有些古板、陈腐。可你要知道,那是个除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再没有其他秩序的年代。上下有序的礼法给惊魂未定的弱者示范了一种和煦如春的生活状态,给了他们一点活下去的信心。
与礼法与家风相关联的另一个方面是经学传世、父子相承的学风。
前面提到的李勰“恬静好学”,名声传遍赵魏大地。他的兄弟李曾辞去主簿后,也选择了从前陈寔(音shí)、李膺在颖川乡间的那种生活,设帐授徒,传授他毕生研究的学问:《礼记》与《左氏春秋》。李曾之子李孝伯少年时就深得父亲学问的精髓,史称“博综群言,美风仪,动有法度”。北魏太武帝曾称赞李孝伯是李家的千里驹。他的哥哥李祥也是赵郡李氏家学的衣钵传人。经他之手,《礼记》之学传给了儿子李安世、孙子李枿(音niè)、李谧(音mì)。另一位孙子李郁,更是凭借《礼记》上的造诣,名动当时。
严明的礼法、优雅的家风,再加上深厚的文化素养,给了赵郡李氏这样的河北名门夺目的光芒。在那场摧毁了四百年汉家天下的大动乱中,正是这些具备高度组织性和凝聚力的士族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把优雅门风代代相传;也是他们保存和研习典籍,传承着文明的火和光。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挺身而出,修建坞堡,抗击胡骑的还是他们。士族门阀没有被豺狼当道、妖孽凌空的乱世景象所吓倒。相反,他们释放的巨大能量却穿越时空,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我们不能不承认,正是有了这群“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士族子弟,三国纷争、五胡乱华的那段峥嵘岁月才没有在蹋(音tà)蹋马蹄、啾啾鬼哭中坍塌、腐朽。有了他们,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继战国后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代
——他们是浊世的一股清流。
李曾晚年才再次出仕。这一回,他任赵郡太守。显然,这个任命与他在地方上经营势力的成功有关,也有利于他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家乡的地位。与赵郡一山之隔的并州(今山西省)流窜着一股丁零族的盗贼。他们的家乡原本在遥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从西汉末年就陆续南迁。到五胡时代,太行山两侧出没着野蛮的丁零人,经常东下太行,骚扰赵郡。他们知道李曾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令行禁止,很有权威。一听说他要出任太守,丁零人就在这一带绝迹。有一回,一个小喽罗在毗邻的常山(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猎了一头鹿,兴高采烈地扛回巢穴。问起来,小喽罗也说不清到底是常山还是赵郡地界。丁零人的首领脸色都变了,把这个糊涂的家伙痛骂了一顿,要他火速将鹿送回原地。
消息传出后,河北民间流传开一首歌谣:“诈作赵郡鹿,犹胜常山粟。”
李曾之子李祥,同样深受乡人的推崇。北魏兵出青州,攻掠南朝在淮水北岸土地,将七千余户强行迁到兗州、豫州南部一带,新设一个淮阳郡。李祥受命出任太守,出色地安置了流民上万家,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百姓在最短时间内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他改任河间太守,从河南回到了河北。河间毗邻赵郡。李祥到底不愿意远离乡土。在河间几年时间里,他威恩并用,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李祥离任的时候,父老乡亲千余人,上书朝廷,恳请再让他留任数年。
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不喜欢这平平淡淡的一百多年时光。在赵郡李氏漫长的蛰伏年代里,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可以让我尽情发挥。可我又欣赏他们在这段时光里的低调、务实,还有对权力的疏离。这一百多年的乡间生活,表现出赵郡李氏的价值是不需要附加在朝廷的官爵上的。他们拥有一种不依附于任何权力的真正的贵族气质。
可惜,这段平淡如水的时光就要结束了。
日期:2011-01-23 09:45:17
第一章:故事流成东流的水——唐朝之前的赵郡李氏(6)
崛起于代北苦寒之地的鲜卑拓拔部挥鞭南指。猎猎战旗下,高山大河间活跃的各种割据势力陆续被纳入一个新的王朝——北魏。乱轰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已接近尾声——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在家乡的坞堡高墙中度过乱世的赵郡李氏和其他河北士族一样,生命之流涌向了一个未知的时代。
在这个关头,李顺成了这个家族又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的祖父赵郡太守李颐膝下有三子:除了前面提到的李曾和李勰外,另一位叫李系,就是李顺的父亲。后燕时,他任东武城的县令,北魏时在家乡任县令,一生都没有远离过乡土社会。到了李顺这一代,却走上了与祖、父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还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只身闯荡在京城。前半生里,李顺曾随大军行走在“高天寥落云峥嵘”的北国长空下。诗礼传家的汉族高门走出来的子弟,硬是凭借军功为自己赢得了第一个爵位。他还曾多次出使北凉,安抚这股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割据势力。随着时光流逝,李顺的爵位也从子爵升为侯爵。在勇武的鲜卑战士中,他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北魏大军破夏国后,李顺没有象别人那样,把目光投向城中堆积如山的奇珍异宝,而是拿走了典籍数千卷。这种睿智,可以媲美汉朝初年的宰相萧何。所以,北魏太武帝就很赏识这个汉人。他的权势一度仅次于清河崔氏的崔浩。
百年来,李顺是这个家族第一位跻身最高权力圈的人物。在他的提携下,李曾之子李孝伯,也就是他的堂弟也离开了赵郡,走上了金碧辉煌的朝堂。这已经成了一股风气。在崔浩、李顺这样一些士族出身的大臣鼓动下,北魏朝廷开始笼络汉族的高门名士。一纸诏书,从京城送到了北方的每一个角落,从范阳(今北京市)到博陵(今河北省深州市、安平、饶阳、安国等县),再到河间和勃海(今河北南皮、天津)……数百士族高门的翘楚纷纷离开家乡,会聚到京城。很短时间内,北魏几乎网罗了黄河两岸的英才。一时间,历史的天空和天空下的京城“黯黯星辰环紫极,喧喧朝市匝青烟”。后来,有人写了一篇《征士赋》,来赞美这个群星璀璨的时刻。李勰之子李灵代表赵郡李氏,接受了这次征召。这样,李顺、李孝伯、李灵这三位堂兄弟,同朝为官,一时传为佳话。这也象征着,赵郡李氏蛰伏乡野的历史暂告一个段落,他们披上华丽的官服,踏上北阙青云路。
京城的红尘金粉,扑向这些从青山绿水中走来的清新人物。
也许,只有我们才知道,朱紫袍服、金玉衣带掩盖了一种危险的气息,可惜当时竟然没有人嗅到。没有人发现,深渊就在生命流程不远的地方。
第一个接近最高权力的李顺成了第一个倒下的人。个人权势的增长,使他与另一位汉族重臣崔浩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有一回,有人揭发李顺曾收取北凉国的贿赂,美白如妇人的崔浩借机放了一枝冷箭。结果,李顺被押上了城西刑场……
这只是悲剧的开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