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22节

作者: 孟斜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3-31 11:17:46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宋徽宗宣和三年秋天,久居青州的赵明诚复出后被任命为山东莱州郡太守。
  这一年,李清照孤身从青州赴往莱州,与赵明诚聚会。在途中住宿于昌乐县驿馆时,写下了这首《蝶恋花》寄给其家乡相知相亲的姐妹们。
  词的开篇即是和昔日姐妹们的分手场面,是送别的眼泪和歌声。李清照要告别居住了多年的青州,平日里来往密切、相知很深的“闺蜜”姐妹们都来送行。据李清照的回忆,由于闺中寂寞,她曾和一些闺中女伴们结成诗社,吟诗作词,互相唱和。是这些姐妹们陪同伴她渡过了生命中那些孤独难堪的日子,送别时就格外依依不舍。李清照一个人住在旅馆里,回忆起送别时场景想必印象十分深刻:她们哭得很是伤心,罗衣被泪水浸湿,脸上脂粉也沾满衣衫。姐妹们已经把《阳关三叠》唱过无数遍了。这里称“四叠阳关”,即着重在重唱第四句,就更加突出了惜别的深情。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如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令独处孤馆的她愁意顿生。那记忆中的送别场景,那难忘的临别歌声,让人在旅途的李清照感到了一丝愁苦。不期而至的潇潇小雨更增添了旅途中的寂寞和凄凉。她更加思念那些往日的朋友们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临行和姐妹们话别时,听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阳关三叠》,她心中方寸已乱,以至饮酒时杯中斟了多少酒也记不清了。她是嘱咐她的好姐妹们:“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山。李商隐《无题》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里,李清照没有过多地沉溺在离情之中,而是让姐妹们多多给自己写信,她所去的莱州并不象蓬莱那样遥远。虽然姐妹们异地相隔,但毕竟不是天人相隔。所以,这最后两句顿然豁然开朗,她放下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的伤感,积极面对现实的态度,使她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放达。只要姐妹之间鱼雁传书,保持联系,那么仍然就仿佛从未分开过,心永远守望在一起。

  这首词在李清照的众多词作中是很独特的。词中并不只是表现了自己浓烈的离情别绪,更表现了闺中姐妹们亲密的深厚感情,写得真挚感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对友情的珍惜和怀念。她既能放任性情,能歌能哭,同时也能以积极旷达的心态面对离别的现实。
  从词笔来讲,这首词写得能放能收,开阖纵横;从李清照个人的性格来讲,已是人到中年趋于成熟,词风由过去的婉约逐步变得比较旷放。人们称李清照的个性中有“丈夫气”,这首词婉约中见清健,已是隐见端倪。
日期:2011-04-01 10:45:40

  这首《蝶恋花》词是李清照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八月由青州至莱州途中,在昌乐县驿馆中寄姐妹所作。事实上,词人不仅为思念情同手足的姊妹们肝肠寸断,更为莱州之行忧心忡忡。
  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自大观元年(1107 年)起,屏居青州十年。此后,赵明诚有三年时间在外任职,并未携妻前往。李清照就写了一首题作《凤凰台上忆吹萧》的词,以寄托她愿象当年萧史和弄玉那样,与丈夫相伴在一起。又把送别的《阳关》曲唱了又唱,希望他能留下来。但都没能如愿。此后,她倍尝独守空房(即“烟锁秦楼”)之苦,青州的姊妹们陪伴或经常去看望她、安慰她。她们大多都是一些识文断字的年轻女孩子,愿意和李清照这样有才识的女性交往。她们一起谈天说地,并结成诗社,分韵作诗。如李清照就有一首诗《《分得知字》,就是以“知”字为韵:

  “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
  “学语”一词在另一选本《彤管遗编》中作“学诗”,可知李清照学诗三十年,写些诗时应为三十多岁,正是在青州屏居期间。“缄口”指闭口不语。“相逢说项斯”,项斯是唐朝时江东人,字子迁,其初未成名之时,以诗卷谒杨敬之,杨爱其才,赠诗曰:“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项斯由此声名一振,擢上第。后来“说项”成为典故。
  这首诗里,李清照和姐妹们分韵作诗,说自己学习作诗三十年了。平生不愿为人所知。但是这些闺中的好姐妹们却对自己过于推崇,到处传扬。可见她的闺中生活象《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姐妹们一样,情趣高雅,多姿多彩。
  也许是姐妹们知道了李清照的遭遇,纷纷鼓励和支持她保卫属于自己的爱情.于是,她孤身走上了赴莱州寻找丈夫之路。而当她离开相伴已久的姐妹们,独居驿馆听雨时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凄凉。词中所云“人道山长山又断”,也喻指前途未卜,心境苍茫。

  李清照在写下这首《蝶恋花》词不久,于宣和三年八月十日到达赵明诚任职的莱州郡。然而她没有料想到的是,想象中和丈夫象过去那样欢聚一室、饮酒作诗的生活并没有出现,自己竟然受到了冷遇。
  到达莱州后,李清照曾经写过一首《感怀》诗。诗前有一篇很短的小序:“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意思是说,宣和三年八月十月来到莱州以后,我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这里一无所有。看到茶几上有一本《礼部韵略》,就随手翻开,以正好看到的子字为韵,写下这首诗。诗云: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竟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知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这间屋子窗户残破,桌椅陈旧失修。室内冷冷清清,书籍字画一应俱无。我真像当年三国时兵败的袁术袁公路一样走投无路。人们都是因为追求荣华富贵才会放弃自在的乡间生活,终日为那些琐碎俗事四处奔波。如今我待在这个小屋里孤单无依,百无聊赖,只好关门枯坐,写写诗聊以排遣内心的寂寞。谁能说我没有朋友陪伴呢?我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子虚先生,一个是乌有先生,合起来就是子虚乌有,什么都没有。

  这首诗读之令人感到十分萧索寂寥。“青州从事孔方君”、“乌有先生子虚子”这两句分别借用苏轼一首题作《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间之》的诗。据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东坡居惠,广守月债酒六壶,吏尝跌而亡之。坡以诗谢曰:‘不谓青州六从事,翻作乌有一先生’”。 “青州从事”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说桓温手下有一主簿,擅长辨别酒的优劣,酒好就称其为“青州从事”,酒不好就称为“平原督邮”,因此这里的“青州从事”代指酒。“孔方兄”指代古时铜钱。这里“青州从事孔方君,终日纷纷喜生事”,应是对丈夫借忙于应酬,终日在外,对自己不管不顾的怨意。后面的“燕寝”,原指帝王休息安寝的一种所在。按周制王有六寝,一是与王后对应的正寝,余五寝分别与夫人、世妇、嫔、妻、妾相对应,统称燕寝。“燕寝凝香有佳思”,这里可能是指作为正妻(等于王后)应享有正寝的她,却遭到冷落而闭门作诗以自娱。

  显然,从这首诗中可知,李清照的到来让夫君赵明诚多少感到了意外。他或许是忙于公务,或许是感到意外而心有不豫。总之,本应作为正室的妻子李清照却被临时安置在驿馆,粗茶淡饭,陋室寒窗,与子虚乌有为伴,让她难以忍受。“乌有先生子虚子”,是一无所有的意思,可见她的冷落孤单与寂寥。
  看到这里,我感到有些不解:就算赵明诚再忙,夫妻二人在异地聚首总是一桩幸事,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让如此冷落发妻。曾几何时,李清照与赵明诚在人们眼里是天作之合。夫妻之间是那样志同道合,琴瑟和谐,小日子过得比蜜还甜。然而转眼间情份就变得就如此寡淡。难道夫妻感情真的如此脆弱?一朝变脸竟如此令人齿寒心冷。
  年少时,我们曾经读过太多的爱情童话,才子佳人,王子公主,总是历尽波折终能柳暗花明,双宿双飞。总是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总能如孟光梁鸿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爱到地老天荒。然而,透过历史烟云看清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的真实故事终才明白,起初的两情相悦总是美好的,然而一地鸡毛的日常琐屑也造就了纷争烦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的,人生永远只如初次相见那该有多好。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和倾情。青春年少时的神采飞扬,眼波才动的妩媚,春情萌发之初的心动,那些曾经美好的憧憬和梦想,都会在时光的流转中渐渐远去。那曾经一见钟情的感动,曾经“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羞涩,那斜簪花朵让郎猜的甜美,那些美好与真情难道只能定格在回忆中吗?

  难道那个曾经对她痴恋情浓的夫君已转身而去?难道那段美好的日子已如水逝去,如今只留下一个依稀远去的苍凉背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