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21节

作者: 孟斜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3-30 12:09:36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读词的感觉常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被词的语言与词境的优美所打动,如花间词人温庭筠就有许多词藻华丽、意境优雅的词作。另一种是被词本身的情感力量所打动。这首词就应是属于后一种。
  这首词作于夫君赵明诚离家远赴莱州、缁州任职,李清照一人独居青州。细读这首词,常常感到一种入骨的缠绵和忧伤。不仅仅是词的开篇就有失落与离愁情绪与意象的铺陈和渲染,词中更多的是一种幽幽咽咽的悲怨与缠绵。清人陈焯评说:“此种笔墨,不减柳永、晏几道,而清俊疏朗过之。婉转曲折,余韵尤胜。”此词称得上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
  应当说,这首词写的是在夫君即将远行前送别时那一刻的心理感受:离别前的一夜缠绵,说了多少知心话、倾吐了多少离愁别怨,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女子慵懒地梳头模样,以及心灰意冷的情绪,已经说明夫君已是非走不可。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女子心中有着千般委屈和怨苦,却是欲说还休。可是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她的人近来也清瘦了,她说了这与病和酒无关,也与这秋天的季节无关。那么,就只与人有关,与夫君有关,与他执意要走、无视她的心理感受和委屈有关。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女子只好长叹一声,罢了罢了,总之是一去不回头了。她只得随他去了。“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今后的日子注定要在思念与寂寞中渡过。词中这些近乎直白的词句都是一个深闺女子心中万种幽怨的独白与倾诉,甚至还有些生气的怨嗔。
  这首词似乎在某些方面与李清照其他表现送别离情的词不同。它具有一种来自现实婚姻生活本身的情感力量。那种情绪氛围,那种怨嗔与叹息,那种曲曲折折的心事诉说,都仿佛与“为赋新词强说愁”完全不同。它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谓绵密细腻,哀怨缠绵。唐圭璋先生评价这首词:“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
  所以,李清照的词打动我们的地方就往往体现在这里:这些词与她的生活、与她的情感,与她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她的每一首词都仿佛是一段内心的独白,一篇私密的情感日记,透露着一种真诚与深情。
  据不少学者研究,在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近十几年时间里,感情生活并非没有出现波折。曾在百家讲坛开讲李清照的康震教授就分析过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他从“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两个典故中品出了另一番味道。他说,在“烟锁秦楼”的典故中,弄玉与萧史双宿双飞。但现实生活中,李清照却没有能够与赵明诚一起飞走,飞到赵明诚的身边。赵明诚为何不带着家属去呢?此时不管赵明诚到哪里做官应该可以携带家眷。在李清照看来,她和丈夫应该像传说中的弄玉萧史夫妇一样随凤飞升,但赵明诚却偏偏要她留在青州。李清照其实可算作一位比较有个性、有思想的知识女性,在这个问题上对夫君的做法是有些怨意的。李清照在词中说:“多少事、欲说还休”,想必这也是她想说而不好启齿的心事之一。

  在“武陵人远”的典故中,那刘阮三人离家迷路后,便与天台山洞中的仙女生活了半年时间。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的赵明诚是否有相同的境遇?在词的结尾,她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只是在凝望流水的一瞬间,又平添了一段新的忧愁。这新的忧愁到底又是什么呢?她与赵明诚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武陵人远”和“烟锁秦楼”这两个典故都是人间与仙境之别,有种“人间天上两茫茫”的苍凉茫然之感,甚至隐隐有种绝望。正是这两个典故,让后人猜测李赵婚姻有了所谓“十年之痒”。

  是呵,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十年之痒”?
  有学者指出,在李清照所著的《金石录后序》中有一段文字记录赵明诚临死前的情况说:“殊无分香卖履之意”,透露了赵明诚是另有姬妾的。也就是说,当李清照孤身一人独处时,赵明诚其实是另纳有姬妾的。经过对漱玉词的赏读辨别,我也赞同陈祖美、诸葛忆兵包括康震等学者们的意见,李清照以往的离别词作中多有以陈阿娇、卓文君等人自比的情况,这些不仅仅表现的是孤独寂寞之意,可能也是被夫君冷落的自况。

  在实行一夫多妻的古代、特别中在宋代文人中,纳妾也许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讲,特别是对于李清照这样的知识女性来说,内心的痛苦却是不言而喻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清照心中那种难言的哀怨。
  这正如纳兰容若笔下所道出那种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日期:2011-03-30 15:38:50

  闲品随笔之六:“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两句运用典故传达了情感。
  “武陵人远”,应当说指历史上的两个典故,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以捕鱼为业”的武陵渔人,他顺着一条两岸尽是桃花的溪流而上,到了一个世外仙境。另一个就是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的刘、阮故事。李清照这里显然是用的后者来代指夫君。
  据说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剡县农民刘晨、阮肇一起到天台山采乌药。迷路绝粮十三天,靠摘桃充饥。忽然看到山涧里流出一碗胡麻饭来,二人惊喜极了。沿溪走上三里路,发现溪畔站着两位美貌女子。她们迎上前来,笑着说:“刘阮二位郎君,把碗还给我们吧!”接着又喜中带嗔地问:“怎么会来得这么迟呢?”说罢,就邀请他们到家里去。
  那是竹瓦盖的房,里面有二张大床,挂着红罗帐,装饰得十分华美。床头各站着十名侍女。二位姑娘吩咐备饭,眨眼间,胡麻饭、山羊脯、嫩牛肉和美酒摆了一桌,都很甜美可口。然后又进来一群手捧红桃的少女,说是“恭贺你们的新郎来了!”酒酣奏乐,刘阮又惊又喜。到了晚上,让他们各睡一床,两位姑娘也进了帐,软语温存,令刘阮二人乐而忘返。十天以后,刘阮请求回乡。姑娘们说:“这是郎君早年修来的福缘,何必这样急呢?”转眼间,冬去春来,百鸟争喧,频添了二人的乡愁。二位姑娘经不住他俩再三恳求,就把先前来过的姑娘们请来,奏乐作舞,设宴送行,并指明出山的道路。

  刘阮回到村里,面貌已全变了,房子也认不出来了。好不容易才打听到自己的第七代孙子,他们只听上辈说过远祖进山采药一去不复返的事。返家后,方知世间已过六世。正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刘阮又离乡进山,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烟锁秦楼”, 相传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尤其擅长吹笙,国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非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不嫁。穆公疼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却于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人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听见樵夫们说,有个叫萧史的年轻人在华山隐居。他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差人找到了萧史带回秦宫。于是,萧史与弄玉一见钟情,还教弄玉吹箫,模仿凤的鸣声。不久,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以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

  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关于萧史其人,最早记载见于汉朝时的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原文为:“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后来的《东周列国志》,将这一奇事详细叙述,作“弄玉吹萧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一章。弄玉所居之住即为“秦楼”。后来李白有词《菩萨蛮》:“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遂成别离伤心之所。

  “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词牌也由此而来。所以,对格律要求严格的李清照,在选择词牌时也十分讲究。《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引《列仙传拾遗》,讲的是有一位名叫萧史的人善于吹箫,其吹奏之曲能招来凤凰。秦王女弄玉也喜爱吹箫,二人结为夫妻后,弄玉便跟箫史学吹箫,之后也能引来凤凰。弄玉的父亲秦穆公便为他们建一凤凰台,数年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而去。现今我们已不知此词牌曲调,从词牌出处看应是比较欢快,幸福,梦幻般的乐谱。

  李清照选这个词牌,既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夫君赵明诚的一种恳求:她希望夫君象当初一样爱她,象当初一样琴瑟和谐,箫笙合鸣。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