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幕后:一场有预谋的政变》
第21节

作者: 不要二分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07 18:46:42

  至于文官结党问题,则是另一回事。说简单点,结党不是不行,但结党的方式则要控制。掌握一个行业的全国性的利益群体(比如米国现在的两党),其代言党派应该可以接受。像东林党这样带表某地区地主士大夫利益的党派则不能接受。不论东林党在史书里多么伟光正,无论其在道德上多么高尚(事实上周延儒钱谦益直流可说不上高尚),但其代表的江南士大夫利益的政治思想,在小冰河导致北方产生大规模灾害,国家同时还要对东北用兵的情况下,其政治思想都是不合时宜的。其党派带表的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这个党派必然是奸党。

  比如明末是以地区来分,像齐楚浙三党联合,东林党则是代表江左士大夫利益。再比如米国共和党幕后财团是大工业家的实业资本财团,代表人是洛克菲勒。民主党则是代表银行金融资本,代表人如肯尼迪家族(东部财联,波士顿财团,肯尼迪家族属于直接跳上前台)。其实二者都有银行,但区别为前者是由实业而诞生银行,后者反之。
  只要有共同的利益,不同部门的官员结成利益集团是必然的。所以说明朝皇帝才爱用宦官。宦官出身贫寒,没有家族的支持,而且身体残疾,很难与士大夫结党(明末阉党实际上是帝党,魏忠贤实际上是皇帝派出来整合齐楚浙等党派制衡东林党的)。
  明初的皇帝倡导武风,但实质上是对文官的没有多少压制。顶多三代以后文官就能把这项制度颠覆的不成样子。明代后期文官可以睁着眼睛说瞎话,无视太祖成祖两朝的事实,嚷嚷着于谦订立的“以文统武”祖制。有什么办法避免这“儒以文乱法”呢?唯一的办法,大概就是打破文官的舆论优势和文化垄断,建立极为完善的军校。使得老百姓不至于只能从酸秀才那里得到各种信息,百姓出人头地的出路也不只是科举。

  明朝灭亡的根本就在文官势力过大。架空皇室,插手军事,垄断朝政。基本上所有权利文官一把抓。这是从于谦“巡抚领兵”制度就埋下的祸根。武宗自然也是知道的。那他怎么做的?明武宗初期利用太监巩固自己的势力。宁可用贪鄙的太监也信不过文官。后来则拉拢军官,甚至自封为经军亲自领兵战斗。如果武宗多活几年,扶植一帮勋贵武将恢复永乐年间文物制衡的格局也不是不可能。结果30多岁就莫名其妙落水病死了。

  顺便提一下,明朝有两个无子的皇帝,一个是武宗正德。另一个是天启,同样也是落水病死了。真是有够巧合的。而且,武宗是“先用太监,太监不行用武将,我就是不信文官”结果落水死了。天启是“先信任文官,发现实在不行改信太监”然后也落水死了。明朝(同时也是古代社会)最出名的两个太监,刘瑾和魏忠贤也是在这两朝。但实际上这俩真正的权势,比起东汉和中晚唐的前辈来,根本就不入流。要知道中晚唐的前辈们可是动不动废杀皇帝的。

  明代衰亡实际上开始自英宗朝的土木堡之变,勋贵武将这股政治势力被从肉@体和制度上双双消灭以后,文官独大已经是明代政治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之后明代的皇帝们只能靠调节文官内部冲突来干预国政。经历过嘉靖(主要靠首辅的任免更替),万历(靠调节党争来影响),天启(直接考太监影响),如果对政治经济和历史了解全面一些的话,你会就发现明代诸如正德,嘉靖,万历,天启这些“昏君”们,被称为昏庸的行为下隐藏的智慧和手腕,最后到崇祯被文官集团忽悠,几乎彻底沦为傀儡。崇祯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时期:公开的大规模科场舞弊,个位数的江南商税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易中天所谓明代“朝臣无大错,皇帝多混账”的说法,倒过来说其实差不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