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36国传奇》
第22节

作者: 月明日he江北南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为了表达对高昌王的感激之情,唐玄奘主动提出在高昌设坛讲经。为此,高昌王又专门为玄奘设坛。并且,每到开讲的时候,高昌王都亲自手持香炉前来导引。在玄奘上台开讲的时候,高昌王甚至还双膝跪下,让玄奘从自己的大腿上登踏而上,坐到讲坛上。高昌王对玄奘的礼仪可以说已经到顶了。
  一段时间过后,唐玄奘觉得自己该讲的经都已经讲完了,并且他此行的目的是前往印度求经,于是提出继续西行。可是,高昌王却不乐意了,他诚恳地对唐玄奘说:高昌虽是小国,但僧侣也总有几千人,大师不如留下来当高昌国的国师。
  但是,玄奘婉言谢绝了高昌王的邀请。高昌王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为了达到拘留住唐玄奘的目的,高昌王又对唐玄奘说:如果你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送你回唐朝。高昌王和唐玄奘都知道,如果玄奘回了唐朝,就再也出不来了,也就是说,玄奘再也不能去西天取经了。

  按理说,这一招应该很管用,因为唐玄奘太害怕回到唐朝后再也出不来了。可是,他仍然不为所动,离开高昌继续西行的意图非常坚决,这大抵是因为,唐玄奘已经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与其一辈子留在异域他乡,还不如回到家乡。玄奘的执着让高昌王无计可施。这时,有大臣出了一个挽留玄奘的主意:把公主嫁给玄奘,让他成为国王的女婿。
  高昌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猪八戒更是会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玄奘是个男人,而且正当壮年,我们相信,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僧人也不会例外,更何况玄奘身在高昌,他在异乡娶不娶媳妇,娶几个媳妇,中原人根本不可能知道,所以,哪怕玄奘在高昌娶几房媳妇,生一屋娃娃,他也照样可以回中原做他的和尚。我们这些俗人这么想,可玄奘却不这么想,当高昌五把这个想法告诉玄奘时,玄奘却再次委婉地拒绝了高昌王。

  “不识抬举”的玄奘终于惹恼了高昌王。
  高昌王身为一国之君,他的女儿不知有多少人等着求亲都没有机会,甚至连瞅一眼的机会都没有,而唐玄奘却不知好歹,连送上门来的公主都不要。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君主眼里,这自然就是冒犯。
  玄奘看来是在劫难逃了。高昌王警告玄奘说:我对法师是仁至义尽,可法师却屡屡不领情。现在,法师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留下,要么回国,请法师三思。
  玄奘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既然决心离开大唐,就没有想过空着手回去,即使大王执意要我留下,但大王留下的只能是贫僧的尸骨,绝对留不住贫僧的心。玄奘的意思非常明确,高昌王可以把他留下,但他的心却是时时牵挂着西天取经的。
  按照高昌王的说法,如果玄奘不肯留下,他就应该把玄奘送回唐朝,但是,高昌王怎么舍得送玄奘走呢?因此,高昌王其实只给了唐玄奘唯一的路,那就是除了留下还是留下。
  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唐玄奘比高昌王的招数更绝——绝食。据说,当绝食到第四天的时候,玄奘已极度虚弱,气息奄奄了。当时,摆在唐玄奘面前的路有两条:第一,继续绝食,走向死亡;第二,放弃绝食,留在高昌。摆在高昌王面前的路也只有两条:第一,选择让玄奘继续绝食,眼睁睁地看着他在饥饿中死去;第二,选择妥协,答应唐玄奘的要求。
  站在唐玄奘的角度来看,他既然选择了绝食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对抗高昌王的威胁,就不大可能放弃绝食,再说玄奘是个僧人,意志力会比一般人要强很多。然而站在高昌王的角度来看,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忍心让唐玄奘饿死的,这和让他亲手杀死唐玄奘没什么两样,都是罪大恶极。所以,高昌王最终选择了让步,他请求玄奘进食,等恢复身体后继续西行。同时,高昌王也提出了自己的交换条件:一是玄奘和自己结为兄弟;二是玄奘继续留在高昌讲经一个月;三是玄奘学成归来要在高昌讲经三年。

  高昌王的交换条件名为条件,实际上是对玄奘的莫大支持,所以,唐玄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高昌王的要求。说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就联想到《西游记》中记载的唐玄奘西天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唐玄奘真的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吗?
  据说,唐玄奘从高昌出发前,高昌王专门写了24封国书,分别送往西域的24个国家,告诉这些国家的君主们说,唐玄奘是他的兄弟,打算到波罗门国去取经,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波罗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印度。
  高昌地处在丝绸之路的东边门户,与西域诸国往来频繁,因此享有特殊的地位。现在,高昌王派出特使,发出国书,请沿途各国照顾玄奘一行,沿途各国一般不会不给高昌王这个面子。于是我们看到,除了焉耆因与高昌有过战争而没有照顾唐玄奘外,其余各国都以大礼相待。毕竟,当时的玄奘还远没有扬名天下,在西域诸国的心目中,唐玄奘的地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比高昌国王的国书更高。
  在到达印度之前,唐玄奘一直享受特使护送的待遇。除了高昌国的特使,还有西突厥的特使——这些特使,就是《西游记》中唐僧那几个徒弟的生活原型。西行路上,西域各国对玄奘的尊敬,实际上是玄奘背后所代表的国家高昌。在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突厥,有人认为突厥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种,全盛时期的突厥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公元583年,隋将长孙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

  可是,就在唐玄奘到达印度后不久,高昌王麴文泰去世。史书虽然没有记载麴文泰去世的原因,但我们能够大胆地猜测,麴文泰在临死的时候一定还对与唐玄奘的三年之约念念不忘,他到死都还在期待能够再见到唐玄奘一面。
  可是,当时的通讯实在太落后了,在麴文泰去世后许多年,玄奘都不知道麴文泰去世的消息,他还把高昌王的恩情一直记在心中,尤其念念不忘与高昌王的三年之约。因此十多年以后,当有人问玄奘归国是走海路还是陆路时,玄奘明确回答他,自己从大唐来,如果不是因为高昌国王的关照,恐怕是不可能到达印度求经的,他永远都不能忘怀高昌王的恩情。他最期盼的,就是学成后返回大唐的时候能够在高昌国与高昌王再叙旧谊。

  可是,令唐玄奘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决定赴和高昌王麴文泰的三年之约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西域的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西突厥的强盛已是昨夜星辰,当年阻止他西行的唐王朝已经成为西域的真正主人,他日夜想念的高昌王麴文泰已在几年前离开了人世。
  玄奘感到了深深的遗憾和伤感。他没有再进高昌,他害怕睹物思人,于是决定直接返回中原。在他的请求被批准以后,玄奘经长安赴洛阳与唐太宗会面。随后,他便开始了又一项伟大的工程,那就是着手翻译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玄奘的成就无疑是伟大的,可他的一切成就的基础就是西域问学求法,而这个基础离不开高昌的帮助。
  或许,吴承恩是受了唐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三年之约的启发,并为之所动,才灵感顿发,勾勒出了以唐玄奘西天取经为背景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在《西游记》里,唐玄奘一路历经数都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最终得以修成正果,表面上看是在歌颂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而实际上,吴承恩想要告诉人们的或许是,如果没有高昌王麴文泰的竭力相助,唐玄奘的西行之路恐怕真的要遇到那么多的“妖魔鬼怪”,他们都一心要吃唐僧肉。或许,唐僧肉只是其表,它暗含的是高昌王对玄奘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寄托着吴承恩对高昌王麴文泰的无限钦佩之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