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拽是民国》
第41节

作者: 热血倾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30 12:07:59

  136、
  (4)袁世凯的废除科举之路
  1902年是大清休养生息的一年,是相对安静的一年,有事上本没事退朝。所以“动土”和“拜神”成了主旋律:修葺圆明园,修西陵,顺便按皇妃的礼制安葬了珍妃的尸骨……虽然拆迁了许多村庄民居和文物古迹,但似乎大清“拆迁办”也没有过于激怒当地群众。

  表面的平静掩盖了一个事实:袁世凯其实在很努力鼓噪。
  袁世凯很痛恨科举!于私,两次考秀才不中,成了袁世凯心中永远的痛;于公,科举这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干部选拔机制,确实已经成为培养新型人才的拦路虎。
  因此,他要废掉科举,但他的对手太强大了。
  科举制度是读书人踏入仕途最重要的渠道,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许多读书人沿着这条道路成了封建皇帝的臣子,协助皇帝统治天下。一千多年下来,这一踏入仕途的规则培养出了一个副产品:那些凭借着科举考试跃上龙门的精英们通过同乡、同学、同事的关系结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势力集团——官官相护集团。
  这个集团形成了类似黑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十分之可怕。

  而袁世凯的对手正是“官官相护集团”,所以他的处境非常危险。
  袁世凯要将这一数千万人已为之奋斗或正为之奋斗的制度废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人所做过的努力付诸东流,十年寒窗苦白受了。他们花钱买了那么多的考试秘笈,又花了这么多时间熟悉八股科目,才拿到一个饭碗,如今说取消就取消,这账怎么算?
  涉及到饭碗的事情,绝对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些人只要一人吐一口唾沫就能淹死袁世凯,从肉体上消灭袁世凯!
  因此,袁世凯知道,绝不能鲁莽,要一步一步地来。
  袁世凯废除科举的设想如下:
  第一,不动现有的这些官员,他们仍然好好地做他们的官;
  第二,他给那些正致力于科举的人想好了出路:在全国各地建立新式学堂,让这些人回炉再造,学完之后一样做官;
  第三,他还拿出经费搞了一项福利政策,选派留学生到外国留学。简单点讲,就是公费留学,完全公费,生活费、学费、车船费统统地由国家出!令人心动的是,学成回国后还管分配工作,待遇相当不错!当然,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这些人必须参加出国选拔考试,成绩合格才有资格。
  应该说,袁世凯的设计很人性化,基本没有太大的漏洞。而且值得庆幸的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被列强痛殴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清末有很多知识分子觉醒了,社会舆论不至于完全一边倒。
  这些觉醒的知识分子拿日本作参照物说服自己——谁让小日本一直是被中国人民鄙视的对象呢?长期被我们瞧不起的东邻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采用西方近代的教育体系,短时间内培养了一大批有现代眼光和技能的人才,骑到了我们头上,而此时的老大帝国还靠八股取士,于固无益,显然不合时宜,应 当把科举制度扔到垃圾堆里。

  正途科班出身的张之洞也是其中一员。
  所以,袁世凯拉上张之洞,两人拿出了蚍蜉撼大树的无畏,于1903年3月向慈禧上奏了一份请求废除科举的折子,可惜折子很快就被慈禧打回来了。
  袁世凯的废科举行动居然就这么失败了!
  严格来说,袁世凯是败给了“官官相护”集团,但更是败给了一个叫王文韶的对手,就是前面背着军机处大印、跟着慈禧屁颠屁颠逃到西安的那一位。这个王文韶既是军机大臣又跟慈禧一起共过患难,所以他在慈禧心里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王文韶度量极小,很看不惯袁世凯文盲得志的样子:袁世凯你这个小文盲,自己没有文凭,就嫉妒我们这些文凭高的人,想扒掉我们的文凭,除非从我身上踩过去!
  在王文韶的策划下,居然有几个举人“舍生取义”,自杀了!
  慈禧觉得社会影响很不好。稳定压倒一切,于是就没有同意袁世凯的上奏。
  袁世凯这次是失败了,但他有一个优势:年龄优势!王文韶都75岁了,袁世凯则年轻多了!袁世凯等得起,王文韶等不起。
  胜利将在不久后来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