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倒是能够坦然接受,那位法国官员抢先回答到:“那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一听此话,斯皮尔斯将军火气就更大了,他冲着贝当嚷道:“那不仅意味着封锁,而是轰炸德国人占领的所有港口!”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的时候,丘吉尔低声哼起了一首军队里传唱的老歌,歌词是这样的:不管前途如何,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失去希望;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不论什么人掉了队,我们都要继续战斗下去………
唱完,丘吉尔便抛下那群站在原地发呆的法国人,大跨步的走出会议室。
事后,丘吉尔并未批评斯皮尔斯将军太过直接的言语,反而用钦佩的口吻说道:“我非常高兴你能把这点说了出来。”
有时候,说话直接一点是有好处的。和法国的关系,不是盟友就是敌人,就这么简单!
日期:2009-08-16 12:08:08
连载119
“魏刚防线”和“红色计划”
与一心投降的贝当元帅持不同政见的是魏刚将军。这位稳健的同盟国陆军总司令,是一位态度坚决的主战派。他同样在会议上一声不吭,呆呆的坐在角落里,听着丘吉尔和雷诺先生在那边一唱一和的侃大山。
其实,他也没有什么可谈的话题。丘吉尔和雷诺也许算得上一对伟大的政治家,但绝对是军事上的大草包。而贝当元帅又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主义者。因此,法国未来作战的重任,就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
此时,法国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甚至已经毫无希望——5月28日,比利时向德国提出投降,24个比军师放下了武器。与此同时,在敦刻尔克大溃败之后,30个法军师,9个英军师也不复存在。同盟国军队在数量上的优势,在短短20天之内,便丧失的一干二净。
现在,盟军手里的总兵力仅为68个师。魏刚将军把这些硕果仅存的部队编成3个集团军(第6、第7、第10集团军)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口之间仓促构筑了一条以巴黎为轴心的临时防线。同时,他还必须分出17个师守卫意大利——瑞士——莱茵河边境的马奇诺防线。因此,索姆河和埃纳河口防线只剩下51个师,却要防守长达500公里的战线,其脆弱程度连一支强大的预备队都无法保留。这条防线动不改名,坐不改姓,被直接命名为“魏刚防线”。
与之相对应的,137个德国师也在迅速进行改编。他们同样编成3个集团军群,即博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勒布指挥的C集团军群。从师的番号来看,德军是盟军的2倍,从总兵力来看,德军也占有1.7:1的优势(盟军150万,德军260万)。所以,德军根本不把他们的敌人放在眼里,这3个集团军群分散在500公里的战线上,其进攻矛头直指法国全境,并期待以最快的速度,彻底击败法国。
现在的局势相当明显了,德军是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魏刚将军继续抵抗下去呢?
是美国的态度。
6月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回答雷诺几乎是可怜的乞求,就命令陆军部和海军部向他报告,有什么武器可以立即拨给英国和法国。
居于美国陆军首脑地位的是马歇尔将军,他同样也是一位亲英份子,马歇尔将军以极快的速度检查了美国军火储备的全部清单。6月3日,马歇尔便开出了第一批援助物质,其中包括,50万支0.3寸口径的步枪,这是1917年和1918年制造、用油脂封藏了二十多年的老式步枪。每支枪附子丨弹丨250发(偏偏是这个不吉利的数字);900门75毫米野战炮(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旧货),附带有100万发炮弹;8万挺机枪(同上),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军火。然后,美国政府为了掩人耳目,便将这些物质以37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一家公司,再由该公司立即转卖给英国和法国。(不得不说美国人太黑,,居然把这些破铜烂铁,卖出3700万美元的天价)
不过,同盟国并不在乎美国人有多黑,而是在乎美国政府的态度。丘吉尔更是把美国政府的积极支援当成了一个善意的信号,他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在现在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表明了美国的信义和领袖气概,从它自己的军火中,拿出那么多的武器来帮助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已被打败的国家。他们永远不会对这件事感到后悔!”
美国政府的有偿支援,等于是给了同盟国一针强心剂。只要这些物质抵达英国,再加上英国军工业已经爆发出的强劲生产力(英国工人已经放弃了休假和一部分特有权利,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同盟国就能在极端的时间内,把那些从敦刻尔克撤下来的士兵从新武装,继续投入战斗。换句话说,同盟国现在的战略就是拖延时间,毕竟他们的工业资源比德国强大许多。因此,在6月4日,即敦刻尔克陷落当天,魏刚将军向法军发布命令:“固守索姆河防线、固守我们伟大首都巴黎至6月15日,届时我的预备队即可进入阵地!”
但是,德国人不会再给他们这个时间了。6月5日,希特勒发表了告军人书,他煽动部属加紧侵占巴黎,狂吹这是“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战役。”
6月5日天刚亮,德国庞大的轰炸机群就出现在法国腹地的领空,在云层掩护之下,这支庞大的空军力量,直到飞临巴黎近郊才被盟军发现——已经太迟了,随着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巴黎周围的空军基地便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400架作战飞机还未起飞就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更让盟军将士丧气不已的是,他们的飞机跑道被严重炸毁之后,剩下的作战飞机根本无法起飞迎敌。就这样,在战役爆发的第一时间,盟军便再一次憋闷的丧失了制空权。
下午4时,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率先发起进攻,他的坦克军深深地突入了敌军阵地。也是在这一天,隆美尔佩戴着一枚希特勒颁发给他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返回了战场。隆美尔甚至连第7装甲师的作战计划都懒得去参详,便登上一辆坦克,他高高举起右手,用力一挥,“加足马力,前进!”
日期:2009-08-16 12:38:51
连载120
实际上,德军进攻方案(即“红色计划”)依旧脱胎于“曼施坦因计划”。但要比曼施坦因将军原先所构想的,要低劣许多。曼施坦因最早的构想是:在法国北部的战役尚未结束之际,A集团军群一部分兵力就要同时为第二阶段建立一个进攻的起点。一劳永逸的撕开敌人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口构建新防线的企图。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现,法兰西战役将会缩短2个星期以上。但谨慎的希特勒并未采纳这个意见,逐使得盟军有时间建立起了那条“魏刚防线”。
有一位德国将军曾说:“曼施坦因将军不拘言笑,喜欢带一副单框眼镜,表情木讷。但恰恰这位看似痴呆的将军,却绝对算得上德国总参谋部里脑筋最灵的人了 。”
我想,这也许要算对曼施坦因将军最中肯的评价。虽然随着法国的迅速崩溃,在这里讲出这个小插曲,似乎有一丝多余。但让我醉心不已的是,德国陆军中那人才辈出的将领,他们足以作为后世各国陆军的典范。就像那句广告词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因为希特勒拥有这一批优秀的将领,才能在战争中屡战屡胜。
不过,德军在6月5日的攻势,也着实出乎同盟国预料。按原来的作战模式,一场大的战役打下来,双方怎么也要停下来喘口气吧。远得例子就不说了,就谈谈不久之后的苏联战役,那时,苏军反攻阶段采取的进攻模式是这样的:全线进攻200-300公里,停下来休息几个月,等待后勤到位之后,接着再前进个几百公里,然后停下来继续休息,以此反复。用魔兽争霸里的术语就是炮台战术,一路推进你老家,属于典型的流氓打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