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有理由如此得意。现在,3个同盟国集团军(30个法军师,9个英军师)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些撤回英国本土的部队,只剩几千把步枪和数百挺机枪。他们把重型武器全部都丢在海滩上了。据统计: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平铺在地上,足足可以填满3个首都机场。德国工兵直接转行,改行收起了破烂。甚至于他们打扫战场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法国投降,也未能完成……
但是在英国国内,没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挫折。毕竟,他们救出了338226名士兵。尽管损失惨重,但能把33.8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奇迹。就像挂在他们嘴上的口头禅一样:武器丢了可以再造,但士兵是不能复制的。不是吗?
参加救援船只统计:发电机行动同盟国动员了861艘各式舰艇 损失243艘 高达总数的1/3
精确到个位的每日救援人数 这是英国海运部的统计数字
日期:2009-08-12 08:15:04
连载117
当敦刻尔克局势无法挽回的时候,同盟国就已经开始为第二阶段的作战做准备了。5月31日,丘吉尔前往巴黎,参加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
在会议上,他们除了谈到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之外,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这个战争,该如何打下去?
鉴于陆军的权威,法国人自然是这场会议的主角。他们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十分激动。一位参加会议的法国青年上尉甚至激动的说:“就算法国全境沦陷,也要在非洲接着打下去。”
看来,法国人已经做出最坏的打算了。
轮到丘吉尔讲话的时候,这位首相的一席话却让会场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但他说的绝不是好话,而是胡话。
丘吉尔是这样说的,他说:“同盟国必须以毫不退缩的态度来对付一切敌人,美国已被最近的事态激怒起来了,即使他们没有参战,但很快就会大力援助我们。如果敌人入侵英国,那时美国发生的影响就更为深远了。英国不怕入侵,每一个大小村落都将进行激烈的抵抗。英国军队只要满足了本国的基本需要,余下的就可交给法国使用”……
一听此话,法国总理雷诺先生的情绪开始亢奋起来。美国即将参战的信号更是让他兴奋不已。他恭维道:“如果法国在英国的援助下能够守住松姆河,再如果美国工业能补充我们军火的不足,我们就能确保获得最后胜利”……..
雷诺总理乐观的发言就像兴奋剂一般,感染了在场所有人,他们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之前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雷诺总理甚至谈起了胜利之道——好像胜利就在眼前一般。(看来,“意淫强国”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是,丘吉尔那句“美国已被激怒”的言论,完全是在信口胡诌。实际上,美国的报刊杂志,除了盯着欧洲局势大呼小叫之外,美国政府压根就没想过要去卷入这场“欧洲大战”。(美国实在找不出任何参战的理由,甚至于国内反英势力不占少数,反对的原因是英国封锁了大西洋,无法与德国进行贸易往来)
尽管丘吉尔首相隔三差五的写信给罗斯福总统,“汇报”欧洲局势、现在的困境。但得到的回信总是让他失望的——罗斯福总统除了恭维几句之外,便打起了太极拳。比如大谈自己喜欢何人的小说;英国球队如何如何出色,等等。
据一份最近解密的英国国家档案证实,为了说动罗斯福总统回心转意,丘吉尔甚至铤而走险,开始伪造情报——他让英国情报人员炮制出一份“希特勒计划”,并寄给了罗斯福。在该计划里,希特勒被描绘成一个最终要“统治全世界”的人物,甚至要支持墨西哥政府侵占美国大片南部领土(即:新墨西哥州、得克萨斯州, 和亚利桑那州)并且,精明的丘吉尔提醒说,这封“可靠情报”是打入德国内部的间谍获取的,总统阁下您自己知道就行了,千万别张扬出去。
当罗斯福总统拿到这封“可靠情报”之后的心情,我自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1940年之后,罗斯福总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无条件地支持同盟国的事业,并提供同盟国所需要的物质援助。
但是,罗斯福总统所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因为,美国并不是一个总统说了算的国家。没有国会、人民、议员的同意。你罗斯福再怎么吆喝也没用。因此,罗斯福只能在各种公众场合,发表同情盟国事业的演说,并在私底下给民主党各界人士做思想工作。试图改变国民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因此,丘吉尔那句激发雷诺总理肾上腺素的言论,完全是站不住脚的——就算美国参战,但无疑也需要大量时间。而现在问题的关键是,137个德军师,正虎视眈眈盯着法国剩下的领土。可是,雷诺总理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依旧滔滔不绝的高谈阔论,自我陶醉。丘吉尔也同样沉醉在自己构思的幻境之中,开始随声附和。
最后,这场会议就在乐观的气氛下结束了。双方似乎什么问题都谈了,但实际什么问题都未能解决。英法两国首脑完全把胜利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那个虚无缥缈的美国身上。以至于一星期后雷诺总理下台之时,还惦记着这事,他最后呼吁到:让罗斯福派“足以遮天蔽日的机群来”。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雷诺老先生这般糊涂。在会议的现场,有两个人的头脑还是清晰的。他们分别是——马克西姆·魏刚将军和亨利·菲利普·贝当元帅。
日期:2009-08-16 11:45:13
连载118
“主和派”
贝当元帅也许要算这次军事会议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了。在法兰西,能被授予元帅头衔的将军,扳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而贝当呢,他早在1918年就被授予了这个光荣的头衔。特别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出色表现,贝当元帅一度视为“法兰西的救星”、“民族英雄”。
但是,在政治上,贝当元帅却相当不招那些政客的喜爱。因为,他在1936年的大选中,曾公开表示出对公民政治的不满,以及对独裁政治的欣赏。
当他大选失败后,新一届的法国政府为了惩戒他,便把贝当赶到了西班牙,让他出任驻西班牙大使,这几乎等于闲差+流放。当时,贝当元帅已经83岁高龄了。
可没想到的是,贝当元帅在西班牙还没呆上一年,同盟国就因为敦刻尔克的失败,面临亡国危险,法国政府急需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出来压压场面。于是,贝当元帅被紧急召回,并在1940年5月25日被任命为内阁副总理。
贝当元帅也许真的老了,这个曾经的战争英雄,已经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他现在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结束战争。
在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上,丘吉尔便注意到,这位老元帅一言不发,只是和身边几位法国官员窃窃私语的说个不停。丘吉尔觉得很奇怪,有什么事儿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说呢?于是,当会议结束之后,丘吉尔便直径走到贝当元帅面前,与他亲切打招呼。可是, 这位老元帅的态度不冷不热,表情相当阴沉。丘吉尔当时就敏锐的感觉到——贝当元帅有单独与德国媾和的可能。
丘吉尔事后回忆说:“以贝当元帅的人品和威望,组织一个亲德政府,那将对英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丘吉尔自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他试图说服贝当元帅。可是,一位法国官员婉转的对着英国人说到:“军事上连续不断的失利,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候迫使法国修改它的外交政策。”说到这里,一位叫做斯皮尔斯的英国将军马上站出来,冲着贝当元帅用很地道的法语说到:“元帅先生,我想你明白,如果法兰西试图倒向德国,皇家海军将会封锁所有法国港口。大英帝国不允许让贵国的港口成为进攻我国的基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