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42节

作者: 孟斜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31 09:36:43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这首词是朱淑真写得情景交融、非常动人的名篇。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暮春季节,楼外千万缕杨柳垂条,迎风飞舞,就象千万双纤柔的手在招舞,象无数条细细的绳在飘扬,多么想把春天挽系留住。但是,春天还是去了,并没有稍稍停留一会儿。以“垂杨千万缕”来“系青春”,生动写出了词人爱春惜春心情。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柳条没有挽留住春光,而那痴情的柳絮还在风前飘扬,她悄悄地跟着春天的脚步,要把春归的去处看个明白,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清平乐》)。这两句是由上面三句生发而来。这里,通过柳条的“系”、柳絮的“看”,作者把人的感情注入了大自然中无知的植物,将“春”作为少女青春而人格化,透露了对青春消失无限深情的惋惜。朱淑贞因婚嫁很不如愿,这里她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心中的苦闷通过词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春风吹拂,绿遍山河,杜鹃啼鸣,其声悲切。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即使是那无情的人儿听了,岂不也要愁绪满怀。“绿满山川”本是赏心悦目,但忽听得一声“不如归去”的杜鹃悲鸣,的确使人惆怅。“便做无情,莫也愁人意。”用假设兼反诘的句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归的怅惘心情。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春要归去,我也只好举起酒杯送春天,而春天默默无语,黄昏时候却下着潇潇阵雨。“把酒送春”,是极想挽留春天而又无法挽留的一种表现。“黄昏却下潇潇雨”, “却”点出“雨”是“春”对词人送别的反应。与其说是送春时自然界的雨滴,不如说是作者送春时伤心的泪水。此句似王灼《点绛唇》中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北宋的宋祁也写过“为君持酒送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的词句,但暮雨送春更凝惜别之意,耐人寻味:这雨是不是春天临去时的惜别之泪呢?

  在这首词里,通过对春光匆匆消逝的描写,她委婉地倾吐了心头的苦闷:系春不可能,随春也无结果,看风前飘絮,听绿野鹃鸣,只有无奈地“送春”。阴历三月末为春离去之日,词人依俗把酒“送春”,春却默默无语,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时下起的潇潇细雨。暮色苍茫、细雨淅沥的悲悒氛围中,益发令人黯然神伤。
  全词由惜春到送春,始终凝聚着对春天对人生的青春的缅怀珍惜之情。
  宋代有不少惜春之作,如欧阳修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如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朱淑真的这首词以拟人语气写景写情,委婉多姿、细腻动人。与黄庭坚的这首《清平乐》意味颇多相似:“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词名为送春,实为赏春、恋春、惜春、留春,无可奈何中的送春以至怨春,不忍她离去。待到春深,绿满山川,杜鹃哀鸣,鸟儿虽无情,尚知人的愁苦,叫出人的悲痛心声。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情感轨迹由远到近、由热望到激越再到沉郁终至绵缈……,给人以缜密而又清朗的审美感受。最后还“把酒问春”,这样以“黄昏却下潇潇雨”作结,结得淡而雅,实而虚,凄凄然!茫茫然!耐人寻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依春、恋春的多情杨柳,正是女词人自我心灵的物化展现。女词人既痛感于年华飞度、青春易逝的可悲,而自己对美好人生和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却并未泯灭。“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春去秋来本是自然规律,人们之所以伤春悲秋,是对生命意识的体验,是对于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和留恋!
  宋人评赞她“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