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古国》
第55节

作者: 月明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元朝时,回鹘高昌国王见元朝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而西辽的势力日益削弱,便杀死西辽派驻高昌回鹘王国的国监以示和西辽断交,并归附蒙古帝国。元世祖忽必烈改回鹘高昌国为畏兀儿王国,保留对所辖地区的统治地位。
  但是,畏兀儿王国并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在元朝势力的压制下,国力日衰。14世纪末期,反叛元朝的海都率领12万军队围攻兀儿王国的都城高昌城,战争持续了半年之久。回鹘高昌王巴尔术阿而忒战死,高昌城陷落。海都对高昌城进行了残忍的破坏,并放火焚烧城市。从此,回鹘高昌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兴盛了将近千年的高昌古城也因此而衰落,并最终被废弃,一个灿烂绚丽的古代文明烟消云散。

  日期:2007-11-4 11:24:13
  风靡全国的佛教与玄奘西游
  在德国柏林的博物馆中,陈列着两座雕刻精美的佛像。它们无论从艺术上、文化上、历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前去一看究竟。这两座佛像就是我国古代高昌国中的佛像雕塑。由于战争的原因,它们流落到异国他乡。这两尊佛像雕刻的刀法娴熟、做工精美,堪称那一时期佛像雕刻的代表作品,并足以显示高昌国佛教的盛行。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地。那时,高昌王国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
  佛教约在公元前1世纪传人高昌地区。当时高昌著名的高僧有道普、法盛、法朗、僧遵、法绪、智林、慧嵩等。他们或在本地修行佛道,或到内地传法译经,推动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据《名僧传抄》记载,齐时高昌僧人法惠曾去龟兹出家,返回高昌后,住仙窟寺,宣教民众。高昌故城可汗堡的东南角出土了一块北凉的佛教的造寺功德碑,证明那时此处为北凉流亡政权的王家寺院。吐峪沟百窟曾发现第七代王麴乾固抄写的《佛说仁王般若波罗密经》残卷。这些都说明,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高昌地区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佛教还只是起步阶段,并没有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

  隋唐时期,佛教在高昌出现了日渐昌盛的趋势。据《续高僧传》记载,隋朝时,佛教的发祥地天竺有僧人来到高昌宣传佛法,并在这里的许多寺庙中游历讲经。那时的僧侣大部分都开始学习汉族的语言。隋炀帝就曾派遣汉族僧人道乘到高昌国,特意为高昌国王讲《金光明经》。
  到唐朝中期,佛教已经在高昌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种狂热的宗教信仰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公元9世纪,回鹘西迁到高昌,在当地原有居民的影响下,也逐渐接受了佛教,并对佛教采取扶植的态度,从而促使佛教在王国内有了新的发展,并成为王国居统治地位的宗教。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高昌回鹘王国在援助于阗王抵抗喀喇(kā lǎ)汗王朝的斗争中加强了与吐蕃接触,因而在宗教信仰上增进了解并相互影响,藏传佛教也开始在高昌王国流传发展。

  佛教在高昌古国的大发展也使这一时期的经文、经书空前丰富起来。现在已发掘的佛经残卷有《金光明最胜王经》、《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金刚经》、《七星经》等等几十种不同的经文。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与佛教禅宗内容有关的佛书和其他的多种文学作品形式,比如颂诗、史诗、小说、剧本等,均是以佛教为内容的优秀作品。不幸的是,这些正规的佛经资料在清末民国时期大部分为德国、俄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列强的探险人物窃取。

  佛教的盛行必然使佛教雕塑盛行。著名的伯孜克里克石窟,位于吐鲁番城东北约50千米处的木头沟西岸断崖上,现存64窟。一些石窟采取了开凿石崖与土坯砌建并用的建筑形式,以横顶直洞为主,亦有中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是高昌石窟寺中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寺群。壁画题材以立佛为中心的供养图、横幅连环画式传经故事画和经变图等为主。壁画的绘制以线描为主,轮廓线以墨线勾出,面部和肢体加以渲染,色调以红为主,画面鲜艳。这座石窟始凿于隋唐时期,主要开凿于高昌回鹘时期,是回鹊佛教艺术的代表。但是,这些石窟中佛像的精品绝大部分也已经在战争中流失到国外。除了前面介绍的那两尊佛像外,还有两尊珍贵的佛像收藏于柏林。这两尊佛雕呈檀瑞像站姿,佛陀背靠椭圆形或者马蹄形光环站立着,光环的边饰有珍珠其右手施无畏印,僧伽被穿成罩式衣服。由于雕刻技巧的精湛,我们可以通过坚硬的身体感觉到健美的身躯。此外,在高昌国曾经的领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佛像石窟不计其数,比如高昌石窟包括伯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雅尔湖百窟、胜金口石窟、以及七康湖石窟、科锡哈石窟、大桃儿沟石窟和小桃儿沟石窟等。在这些石窟中还绘制了众多佛教题材的精美壁画。

  在佛教雕刻盛行的同时,另一种佛教艺术形式——绘画也进入了繁盛的阶段。高昌佛教绘画作品,主要集中在石窟壁画中。有的是描绘的通肩式大衣的千佛以及西方净土,也有的是描绘的地狱中的场景,还有穿草鞋踏莲花的立佛像。这些佛像的下面都绘制着精美的佛教故事,此外还有头着幞头长飘带的星宿图和佛涅像等。高昌佛教绘画中既保留了原有的佛教艺术,又吸收了来自中原、龟兹地区及摩尼教绘画的特点,加上后来回鹘的传统文化,构成了高昌佛教文化的主要来源。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空前繁荣还使佛教的传播出现了回流的现象。由于汉唐时代汉族已经具备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对这一外来宗教艺术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这种理解和发挥也在不断地向西域地区回流。十六国时期,高昌僧鸠摩罗跋提向占据北方的前秦苻坚进献梵文《大品经》,晋太元十五年法显西行至高昌传授经文。
  高昌国佛教的盛行,与唐朝时著名的佛教高僧玄奘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公元629年,也就是唐太宗时期,玄奘怀着到西方佛教的发源地去求取佛经、弘扬佛法的心愿踏上了漫漫的西游之路。经过了将近十年的长途跋涉,玄奘于公元638年到了高昌国境内。此时,正是高昌国王麴文泰的统治时期,国家十分强盛,佛教已经流行开来。但是,在高昌国王和他的臣民们研习佛法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文字和不懂的经文。而中原的唐朝却早已对佛经有了充分的知识与理解。从唐朝不远万里来了一个精于佛法的高僧,麴文泰很是高兴。

  他为风尘仆仆的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交谈中,麴文泰被玄奘的学识所折服,拜他为国师,并沐浴更衣,亲自为玄奘执香炉,率领王妃、文武大臣听他讲经说法。在听了玄奘的讲解后,麴文泰马上弄懂了许多以前苦思冥想也没有结果的问题,对玄奘更加佩服了。就这样,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度过了几天的时光。
  这天,麴文泰到玄奘的住处去拜访,却听到了一个令他十分意外的消息。原来,玄奘向他辞行,准备收拾行囊继续向西天的路前行。麴文泰本来是专门来请玄奘长期住在高昌国的,协助他管理国家的,却听到了这个与之完全相反的消息。无论玄奘怎么劝说,他都不予放行。但是,玄奘是一个有着坚毅的信念的高僧,誓死也不会改变去西天的志向。麴文泰见玄奘执意不从,不愿意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无奈之下只得放他西去,但是提出了两个条件,一个是要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另外就是请玄奘留下来讲一个月的佛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