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31节作者:
孟斜阳 日期:2011-05-02 14:52:36
一、春天里,怀念那个穿淡红衫子的少女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眼儿媚》
风和日丽,花香怡人。
一位穿着淡红衫子的女孩子行走在花间小径上,飘荡的春风轻弄着花枝柳条,花间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转眼清明已过,落花飞絮,有云雾笼罩着朱楼绣户,眼中是一片不堪回首的阴霾。
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
词调《眼儿媚》又名《秋波媚》,显见是很柔媚优美的一种词调。
这首《眼儿媚》是朱淑真《断肠词》里最阳光的一首词。文字温软和煦,薰人欲醉,风格清新亮丽,流露了朱淑真少女时代多愁善感的惜春情怀。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开篇即是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象:春日和暖、杨柳风轻,花香薰人欲醉,令人骨酥心软。“迟迟春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长而和暖。“弄轻柔”三字,状写阳光抚弄杨柳的柔枝嫩条。秦观《江城子》词中有云:“西城杨柳弄春柔。”王安石之子王雱也有句云:“杨柳丝丝弄轻柔”。
接下来的“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却又写出一片好景不长的怅惘。清明过了即是暮春已至,前面柳条轻柔、花香袭人的迟迟春日已经结束了。眼中见到的是一片云雾缭绕,沉沉阴霾笼罩着那女子居住的红楼绣阁。这也许令她心中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在我们古典诗词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人们从梦中醉来时,常常会听到清脆的鸟叫声。温庭筠《菩萨蛮》就有句云:“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或者,人们的清宵好梦常常被鸟叫声所打断。唐人金昌绪就有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朱淑真午睡醒来,听到的就是黄莺的婉转叫声。“巧”字写出莺叫声之清脆宛转。这莺叫声声唤起的却是她的一腔春愁。那么,这黄莺儿躲在哪里呢?循声望去,她在寻找时的视线分别看到了三个景致:“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那清脆宛转的莺声不时出没在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就令我们不禁想到,这可能是朱淑真在猜测,黄莺叫声到底是从这三个地方之中的哪一处传来的;也可能是那黄莺儿从这一处飞到了那一处,结果处处好象都传来的黄莺啼叫声。
而少女朱淑真的心底愁绪也象这黄莺叫声一样,明明感觉得到,却又说不清,道不明,不知愁从何来。这首小词以灵秀之笔创造出一个美妙的春意境界,也活画了一颗正在萌动的春心。
事实上,这首词里的“春愁”是很不确定、很模糊的,它并不是因某一事某一物引起的。“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这可能是引起春愁的原因。好景不长,春暮花落,云锁红楼。一个“锁”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少女朱淑真内心的某种被封闭感,某种淡淡的阴影。但这也许是当时所有养在深闺的红颜女子共同的感受。特别是在春天将尽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她们对春日盛景的怀念与流连,引起她们对自己青春易逝、似水流年的联想和怅惘。
春愁,实际上是一种深闺女子的不自由感,是一种对即将流失的青春年华的忧愁,是一种没有满足的期待与梦想。
而对于未来,她们又充满了隐隐的期待和憧憬。当少女朱淑真从午梦中醒来时,清脆的黄莺鸟啼声就唤起了她这种春愁,也唤起了她的期待,唤起了她对这种期待与憧憬的寻找:“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这三个画面其实都是春天常见的景象,绿杨,海棠,红杏,都似乎与青春有关,甚至与爱情有关。黄莺的啼叫声让她的寻找指向了这些景象,也指引着她找寻内心的理想与激情。
所以,这首词其实是少女之眼对青春和人生的一次窥视和寻找,是她向自己人生中未来的春天抛去第一个妩媚的眼波。
是为《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