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东周——从历史事件来解构春秋战国》
第16节作者:
秦纵轩 郑庄公果然没有等多久,安定了鲁桓公之后,一天宋国派来使臣,说要接公子冯回国当国君。这是怎么回事呢?宋殇公想通了?学习起他父亲来了?还是只是找个借口把公子冯骗回去杀了?
日期:2011-02-13 14:20:40
事情还得慢慢道来。宋国和郑国交手了三次,都没讨得什么便宜。第一次,连个公子冯都没抓到;第二次被郑、齐、鲁兵临城下抢去两个城,靠着孔父嘉的围魏救赵方才涉险过关;第三次在围了郑国荥阳得意自保后,回师的途中又被郑国狠狠地阴了一把,全军覆没。
宋国和郑国的恩怨本就是因为宋殇公要除掉公子冯而引起的不得民心的战争,加上这样丧师失地的耻辱战绩,宋国军民自然怨声载道。
主持宋殇公一系列对郑战争的是司马孔父嘉。话说这位孔父嘉没有太大名气,但是他的六世孙却名扬天下,声播海外,谁?孔老夫子是也。
孔父嘉是宋殇公的第一重臣,对宋殇公也是忠心耿耿,坚决贯彻他的意图,打击内外的公子冯势力。只可惜对外战争的不力让宋国军队对孔父嘉心怀怨言,在国内也树立了很多政敌。
对孔父嘉仇恨最深的是太宰华督,而且这种恨是全方面的。华督是属于公子冯一派势力的,和公子冯相交甚厚,对孔父嘉的对郑战争极为不满。但是对方有老板撑腰,华督敢怒不敢言;既然华督不是宋殇公的嫡系,尽管作为总理,但政权和军权却更多地操纵于孔父嘉之手,华督被摆在这么高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对公子冯势力的一种怀柔而已;更气人的是,孔父嘉有一个美妾,把华督眼馋嫉妒个半死。
日期:2011-02-13 14:54:47
无论生活上、权力上、派系上华督都被孔父嘉压着,对方又有国君为后台,华督一肚子恶气,但是却又只得憋着。华督要想抬头只有废黜宋殇公而迎立公子冯。但是这个目标难度太大了,华督必须要找到最易入手的突破口。
好在孔父嘉现在虽然是国防部长,但是却深受军士憎恶,华督看准了这一点,他需要一次机会。
真正衷心效力的臣子,与主公绑在固定的利益链之上,为主公张罗起事来往往不遗余力,很少虑及自身安危,因此华督的机会并不难找。公元前710年春,孔父嘉开展了一次严厉的大阅兵,感觉到又要对外用兵了,宋军中人心惶惶。
华督看出了军士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厌倦,便趁机在军中大肆散布谣言:司马已经和太宰说好了,很快又要起兵伐郑了。
华督的话很机巧,是司马和太宰议定的事情,司马肯定是要打的,所以太宰是可以做工作的对象,有困难就来找太宰吧。
日期:2011-02-13 17:50:20
第二天一早,太宰府门前果然来了很多军兵,要见华督。人既然都是华督诓来的,他自然早有打算。华督故意将门闭紧,只让家臣好言稳住大家。渐渐地,人越聚越多,火越积越大,情绪开始失控。
等到门口满是军士,个个吵嚷着宁愿和司马拼命,也再不去战场送死了。华督感觉到哗变的时机成熟了。
华督只需要点一把火,不怕烧不死孔父嘉。
但是仅灭掉孔父嘉只会让他骑虎难下,宋殇公是绝不会放过他的。
怎么办呢?华督预谋已久,自然早已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军士们如果杀了孔父嘉,宋殇公必然要治他们重罪,只要到时候拿这个威胁他们,不怕军士们不就范。
于是华督顺水推舟,带着众军士一起杀进孔父嘉的府邸,诛杀全家老小,同时还抢到他的那位美妾。孔父嘉只有一个名叫木金父的幼子被家臣抱到了鲁国,这位就是孔夫子的先祖。
干掉了孔父嘉,华督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说辞和布置,率军雷厉风行地除掉了宋殇公。
这招上屋抽梯不可谓不高,操作难度不能说不大。要抓住一大群人的不满情绪,设法把他们聚在一起,不断升温,等火候到了便引导大家共同行动。等大家都上了贼船了,华督把他们的退路也都给断了,所有人只能和他一黑到底。也只有无路可退的情形下,这起难度极大的篡逆才能获得成功。
日期:2011-02-13 18:57:00
如今华督终于可以出头了,在军士们的簇拥下来到朝堂,向百官宣布立公子冯为新君。
军队拥护着华督。凭着手中军队的力量,华督在朝堂上自然威风八面。百官们慑于华督的势力,即使心有不服,但只能默认现实,无可奈何。
华督在国内凭着自己的威势压住朝廷舆论,对外则用重贿讨好三个队宋国虎视眈眈的邻居-郑国、鲁国和齐国,并派人到郑国要求迎回公子冯,于是才有了宋使臣见郑庄公的一幕。事情到了这里,也只能慨叹一下了:
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奇闻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
郑庄公很痛快地答应送公子冯回国,还邀请齐鲁两国国君在稷地会盟,帮公子冯正名,是为宋庄公。
不过枭雄郑庄公是从来不会白做好事的,他这样做更多的是让齐鲁两个大国帮他见证这个人情,一同在名义上牵制住公子冯,毕竟你的位置是我们扶你坐稳的,小子你以后可别忘本!
郑庄公这次又赚了。公子冯是他的嫡系,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一个敌国,赢得了一个盟国。公子冯临行前的一番效忠更是令郑庄公喜不自禁,不过说这种话从来都是不用上税的。
日期:2011-02-13 19:52:52
结合公子翚的案例,我们看看这个时期臣子弑君另立的共同点:内部凭借军队,外部依靠盟国
前者确保了内部环境的稳定,后者则是外部安全的保障。这跟段和州吁这样的造反个体户不同,而是权臣-军队-盟国三位一体的立体行动。
如果说段和州吁的出现是春秋初期天下始乱后野心家们的崛起的话,那么公子翚和华督的造反则是列国纷争大戏开幕后的必然后果。
战争的需要使得军队的重要性提升,成为左右政治局势的重要力量;列国征伐的现实使得原本一心听候朝廷调遣的的诸侯们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同盟相互倾轧,在这种集团倾轧中拉拢和争取盟国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才会有盟国在外部的照应。军队和盟国变成了主导的力量,率军和外交这样的治国技能很难为国君同时掌握,所以帮助国君操持这些权柄的大臣开始做大,独挡一面。由此才会形成权臣-军队-盟国三位一体的篡权结构。
随着列国争霸的升级,在君权发育到足够成熟,国家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之前,这种弑君篡逆的情况只会愈演愈烈。虽说这种行为是非法的,但同时它又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
这种情况所带来的一个更糟糕的结果就是国家对外关系的混乱。鲁国在公子翚的主持下可以朝宋暮郑;宋国一朝易君,对郑国的态度立马就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无疑增加了各国政治的不确定性,今天你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支持他国的变乱,明天受害的说不定就是你自己。国内的不稳定会向外辐射到很多国家,造成国际局势的不稳定。
日期:2011-02-13 20:50:18
不过现在这两个国家都和郑国结盟了,在郑庄公的霸政破灭之前,这些国家的对外关系还能够维持基本的稳定。
郑庄公自从拆散了以卫国为首的反郑联盟后,之前反郑联盟中的其余四国,到现在为止,除了最弱的蔡国,其余三国都已经成了郑国的盟友。弱小的蔡国为了生存,早晚也会成为郑国的小兄弟的。昔日的反郑联盟如今反而变成了亲郑联盟。
所以说当初州吁如果真的坐稳君位,并多次率领反郑联盟击溃郑国的话,除了郑国和卫国互换把交椅外,天下的形势几乎不会有任何不同。
这就是小霸在这个时代的意义,它虽然是一个旧秩序的破坏者,但是在中原腹地区域,它还是以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局部的新秩序,将它所及范围内的国家联系成一个松散的同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