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5节作者:
一金一鑫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日期:2011-03-20 23:13:38
二、晏殊:宰相府里的燕吟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公元1005年,对于宰相词人晏殊来说,是一生中值得纪念和回味的时间。十四岁的他,从遥远的江南,来到繁华的汴京,开始了五十年官宦仕途的辉煌之旅。除了为官尽职,他将完成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
从南昌到汴京,晏殊的到来,比起早期的词人李煜,晚了近三十年。公元976年春,四十岁的李煜被宋军从金陵俘至汴京,怀着一腔忧怨,亡国之痛,抒写着绝望而凄凉的哀愁。公元1004年春天,而对于十四岁的晏殊来说,却是另一样的花红柳绿,春风万里,昔日的南唐、后蜀、南汉、北汉、吴越等国,都归为大宋疆土,五代十国的战争离乱,已经成为历史天空里的一缕云烟。
青春年少的晏殊,因为文华出众,聪颖过人,被大臣张知白“以神童荐之”,乡民欢送,父母挥手,一路上杨柳风轻,芳郊绿遍,等待他的,将是锦绣灿烂的前程。
到了汴京,适逢科举。宋真宗赵恒刚从前线回来,签订了澶渊之盟,似乎心情很好,亲自考试进士,“召(晏)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当场进行考试。以十四岁的孩子与众多的成年人同考一张卷子,难度无疑很大,皇帝的本意,也许是试试这些神童们的学识水平罢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选拔人才、为国举贤上。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晏殊并不惧怕这样的测试,面不改色,从容答题,援笔立就,落纸千言,比起苦思冥想的举子们显得轻松洒脱,文章交上去,赵桓看了点头称赏,恩赐同进士出身。
晏殊受宠若惊,自是不言而喻,不过也完全符合宋朝重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宋朝的皇帝,对于读书人最为倚重和赏识。赵匡胤虽然戎马出身,但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历时太久的战争,亟需为这个新兴的王朝提供丰富的文化给养,“酒杯释兵权”,正是他基于对武将更易为祸的正确判断而采取的行动。建隆三年(962),赵匡胤有一天突然在大殿上发问:“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何如?”,这个问题使得身边的将佐大臣们一头雾水,不知所对。有一件事情,使跨马抡刀的赵匡胤啼笑皆非,也坚定了他对读书人的认识,964年宋朝更改年号,赵匡胤吩咐年号要选择以前君主没有使用过的,宰相们慎重研究,提交了改元乾德的方案,可到了乾德三年,赵匡胤居然在宫中看到一面“乾德四年铸”的镜子,诘问宰相,都支支吾吾,进士出身的窦仪说,这是后蜀用过的年号。赵匡胤颇有感慨地说了一句:宰相还需用读书人啊。“由是,大重儒者”,宋朝书生们为学求仕的幸福生活,有源于此。
饱读诗书的晏殊,在这次应试中,表现出的不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诚实不欺。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沈括《梦溪笔谈》
考试的题目,居然是晏殊十天前刚刚做过的,看起来晏殊对于这次入京考试,是早有准备的,且押题无误。一般人遇到这样的好事,准要高兴得跳起来,但晏殊对于已经做过的题目,显然想不愿以旧稿应之,以博一赏。宋代科举比起前唐,已有较大改进,唐代科举常常曝出考前泄露试题、考官被问责流配的丑闻,到了宋代实行“弥封”(密封试卷)制度和“锁院”(隔绝考官与考生联系)制度,公正性大大提高。所谓“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晏殊年少才高,提出重新出题,他需要展露的,是自己真实的应试能力。
这样诚实不欺的学子,比起一篇妙文本身,更为精彩难得,不禁让宋真宗赵恒感到眼前一亮。果然,换了试题之后,晏殊仍然从容就试,少顷文成章就,皇帝点头称许,再三肯定。擢升秘书省正字,从事文字校对,并且对于这样的读书人,给予皇家图书馆秘阁读书的特殊优待。
日期:2011-03-21 22:28:10
(二)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诚实为晏殊带来了好运。但诚实的背后,更有寒窗苦读的日积月累。进入京城后的几年,是晏殊遍览前贤、沉湎诗文的美好时光,他将勤奋交给了自己的内心,无心追逐京城的繁华,一心只读圣贤书。琅琅的读书声,在晏殊居室的梁檐前回荡。
不久之后,好运再次降临。一日,东宫太子差缺官职,需要填补擢拔。为当朝太子服务,是许多大臣官员梦寐以求的好事,名单公布下来,晏殊的名字赫然在列。执政官员感到奇怪,“莫谕所因”。宋真宗笑着,将谜底揭开:
“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唯(晏)殊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在此之前,真宗曾命直史馆学士的陈彭年注意观察晏殊的日常生活,得知这个青年人终日唯以读书为乐,不像许多臣子,只晓得迷花赏柳,沉醉不归。晏殊得到了再次目睹龙颜的机会,真宗亦当面夸赞他读书好学不喜游乐。
不料,晏殊的谢答,与前番应试一样,又大大出乎别人意料。他说,臣下并非不乐宴游,只是我没钱罢了,如果有钱,我也会出去游玩的。赵真宗面对这个一脸真诚的青年人,一时语塞。不过,他记住了这个江南才子,也许,晏殊将会成为日后的辅国良材。
“富家不用卖良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励学诗的作者,正是那位爱好读书、喜欢读书人的宋真宗,要而言之,就是鼓励贫寒学子以读书求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晏殊的寒窗苦读,不仅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官禄,而且他也被儒雅循谨的李虚己(工部侍郎)一眼看中,以爱女许之,择为东床快婿。
曾巩的祖父,时为吏部侍郎的曾致尧有一次到李府作客,见到了神清气爽的晏殊,平时很少夸人的曾老夫子断言:晏殊日后甚贵,必为宰相,可惜我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了。
晏殊的确是无数读书人的骄傲。宋真宗、宋仁宗父子对于晏殊的垂青,亦无以复加。从奉礼郎到集贤校理,从太子舍人到翰林学士,从枢密使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庆历年间,官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数职于一身,当初的神童,已是位极人臣、百官之首、执掌国事的宰相,三十多年的为学为官,这个读书不倦的知识分子,迎来了他人生中辉煌的时刻。《宋史》中称晏殊“文章瞻丽,应用不穷”,即使到了晚年,仍然“笃学不倦”,成为宋初有名的文章宰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