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36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宫外,袁绍让叔父袁隗假传诏书,召樊陵和许相入朝,随即将二人斩杀。然后与车骑将军何苗率领军队进攻北宫。此刻,大长秋赵忠及其手下正从宫中仓惶出逃,刚好在朱雀阙下遭遇袁绍的军队。赵忠等人没做出多少有效的抵抗便死在乱刀之下。
  袁绍与何苗杀入北宫。吴匡也率兵赶到。一见到何苗,吴匡气不打一处来。他知道这小子一直和大将军貌合神离,早就对他恨之入骨。现在大将军死在了宦官手上,吴匡怀疑何苗就是同谋,于是对手下高呼:“害死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兄弟们愿意为大将军报仇吗?”

  士兵们闻言,纷纷流泪响应:“愿意效死!”
  这时,西北军的先头部队也已进入洛阳。吴匡便与董卓之弟、奉车都尉董旻联手进攻何苗。双方混战,何苗寡不敌众,旋即被杀。尸体被抛在北宫的御花园中。
  袁术与袁绍先后占领南宫和北宫之后,袁绍即刻命人关闭两宫的所有宫门,并勒令军队连夜对宦官展开一场大搜捕。
  这场大搜捕整整持续了两天,实际上演变成了一场大屠杀。
  因为袁绍下了死命令:抓到之后,就地诛杀!无论老少,一个不留!

  于是,从二十六日凌晨到二十七日黄昏,洛阳皇宫中的砍杀声、惨叫声和哭喊声响成一片。士兵们最后杀红了眼,看到不长胡子的就杀。
  两天总计杀掉了两千多人。
  他们都是不长胡子的。
  至于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宦官,似乎并不重要。
  南北两宫伏尸满地,血流成河,恍如一座人间地狱。

  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
  这个如同鬼魅一样在帝国上空飘荡了许久的恐怖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
  二十七日黄昏,在宫中东躲西藏的张让和段珪等人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劫持着小皇帝和陈留王从洛阳东北的谷门步行出逃,向黄河渡口的方向逃窜。
  京师一片混乱,公卿们自顾不暇,只有两个人始终在寻找天子。
  他们是卢植和闵贡。深夜时分,他们终于在黄河边上的小平津渡口追上了天子一行。

  闵贡拔剑指着张让和段珪,厉声喝道:“今不速死,吾将杀汝!”一边说一边挥剑猛刺,几个宦官接连仆倒在张让和段珪的身边。
  恐惧而绝望的张让走到小皇帝面前,双膝跪地,向天子磕了最后几个响头,说:“臣等就此别过,请陛下保重!”
  张让和段珪相继跳进了黄河。
  大河浊浪滚滚,他们跳下去的时候几乎没有溅起水花。
  卢植先行回宫让百官出城接驾。闵贡扶着小皇帝和陈留王,借着荧火虫的微光向南行走。走了几里路才看见一辆老百姓的板车,闵贡让小皇帝和陈留王坐了上去,一路推到了洛舍。天亮时分,闵贡才找到两匹马,他让小皇帝骑一匹,自己和陈留王共骑一匹。一路上才陆续有一些大臣前来接驾。

  一行人走到北邙山南面的山坡下,前方突然传来汹涌杂沓的马蹄声,滚滚的黄尘中出现了一支军队。
  董卓到了。
  小皇帝刘辩忽然吓得嚎啕大哭。
  这个鲜血染红的帝国早晨,天子的哭声蓦然响起,听上去就像是在给一个朝代送终。
  当然,年幼的天子对此一无所知。

  军阀董卓翻身下马,走进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随着他走向天子的脚步,即将到来的三国时代进入了倒计时。
  大臣们下意识地挡在董卓面前,说:“皇上有诏,命你退兵!”
  董卓注视着他们,忽然笑了一下,说:“诸位身为朝廷重臣,不能匡正王室,搞得国家动荡不安,凭什么让我退兵!?”
  大臣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董卓走到小皇帝面前,也不跪拜,径直问他政变的经过。天子面色苍白,语无伦次。董卓冷笑了一下,转而问陈留王。小小的刘协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整个变乱的始末。

  董卓频频点头,忽然附在小刘协的耳边说了几句话:“王爷您是董太后养大的,下官碰巧也姓董,从今往后咱就是一家人啦!”
  从这一刻开始,小刘协的命运便被彻底改写。
  刘协并不知道,从此以后,他将做为一个颠沛流离的亡国之君永远活在屈辱的历史中。
  一山不容二虎。
  经过这场血流飘杵的政变之后,京师洛阳却出现了两个铁腕人物。

  一个是袁绍,一个就是董卓。
  董卓决定会会这个大屠杀的总指挥。
  他把袁绍召来府中,说有要事相商。宾主坐定,二人的目光无声地对峙了片刻。董卓笑笑,率先打破了沉默:“天下之主,应立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慨!陈留王刘协看上去似乎还可以,我想立他为帝,不知是否比天子强些?当然了,人总有小时候聪明长大愚笨的,不知道他将来如何!姑且先立他吧。说来说去,刘氏的种,其实也是不大值得保留的。”

  董卓一下就亮出了底牌。他的意思明摆着:把刘协扶上去做傀儡,自己独揽大权;你袁绍是敌是友,就看你今天如何接这个话茬了。
  袁绍毫不示弱,坦然接招:“汉家君临天下四百余年,恩泽深厚,兆民拥戴!当今天子尚幼,未有不善宣于天下,先生想要废长立幼,大臣们恐怕不会听命于你吧?”
  董卓一听,立刻把手按在剑柄上,对袁绍怒吼:“你小子竟敢如此说话!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莫非你以为董卓的刀不够快吗?”
  袁绍也拍案而起,勃然作色:“天下的豪杰,难道只有你董卓一人吗!?”说完,袁绍拔出佩刀,横在当胸,在董卓凶悍的目光中扬长而去。
  袁绍知道董卓初到京师,立足未稳,暂时不敢对自己下手,但是日子一久,这个目中无人的武夫必定不会善罢干休。
  袁绍做出了一个无奈的决定。

  一天早晨,洛阳东门的守兵无意中发现,司隶校尉的印绶竟赫然悬挂在城门之上。
  那一刻,袁绍的车舆正疾驰在前往冀州的途中。
  (未完待续)
  日期:2007-5-21 20:50:11
  (续前)

  第五章 荆棘丛中的帝座
  ——东汉的覆灭
  六
  袁绍一走,董卓最后的一点顾忌解除了。九月初五,董卓大会百官,昂着头说:“皇帝昏昧柔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改立陈留王,众卿以为如何?”
  百官面面相觑,殿上鸦雀无声。
  董卓又高声道:“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今日亦同。有胆敢抗议者,皆以军法从事!”
  话音一落,百官震恐。

  董卓得意的目光从每个人的脸上扫过。
  可还是有一个人慢慢站了起来。
  他就是从黄河边上把天子抢救回来的尚书卢植。
  董卓听见卢植桀骜不驯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上响起:“从前太甲既立,昏昧不明;昌邑王行事,罪过千百。故有伊尹、霍光废立之事。而今天子尚幼,行无失德,非前事可比也!”
  董卓大怒,当即罢会。心惊胆战的公卿们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纷纷离开坐席。
  卢植也准备离席。

  可人们最担心的事还是来了。董卓扔过来一句话:“来人,把卢植拉出去斩了!”
  曾被灵帝流放、此后一直亡命天涯的蔡邕立刻站出来替卢植说情。
  他是作为一个朝野知名人士被董卓抓来点缀这个新政权的。当初董卓召他,被他婉言谢绝。董卓就给他传了一句话,说:“我喜欢灭人九族!”
  冲着这句话,蔡邕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洛阳。
  董卓很满意,三日内给他连升了三级。

  除了蔡邕,议郎彭伯也站出来劝谏:“卢尚书乃海内大儒,四方仰望;倘若今日诛之,恐令天下人齿冷心寒!”
  董卓觉得有理,新政权不宜给人血腥印象。何况要杀一个小小的卢植,也不急于这一时。于是将卢植释放,但是罢免了官职。
  次日卢植便告老还乡。后来董卓派出的杀手一路追到了他的家乡涿郡。
  可是,杀手们扑了个空。
  卢植早已携家人逃到了外长城脚下的上谷隐居。
  仅仅过了一夜,董卓就再度把百官召到了崇德殿。

  这一次,大殿上多出了三个人:天子、太后、陈留王。
  公卿们心知肚明:要变天了。
  董卓站起来高声宣布:“皇帝在为先帝服丧期间,无人子之心,无人君之威,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