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18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太史公在《史记·平淮书》中,曾经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了“文景之治”所带来的汉初社会的盛况:“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仁义而后绌耻辱焉!”

  这是怎样繁荣的一幅太平景象啊!
  百姓丰衣足食,无论城乡的仓廪都装满了粮食,国库充实而有盈余。中央金库里的钱不知有多少万,以至穿钱的绳子都朽断了,铜钱散乱得无法统计。国家储备粮一年一年地反复堆积,以至于仓库都放不下,只好露天存放而腐烂了。百姓家家有马,乡村牛马成群。所以人人自爱,很少犯法,都以仁义为先而不屑去干耻辱的勾当。
  “文景之治”所积累下的雄厚的国家资本,终于孕育出汉武帝这个辉煌的大时代。
  数十年后,当汉武帝刘彻登上长安城头,看见自己的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是否会回望历史?
  他是否还会依稀望见,汉帝国初生时的那轮朝阳——

  曾经鲜红如血?
  (未完待续)
  日期:2007-4-18 20:04:52
  第三章一个书生的乌托邦
  一
  汉朝成帝年间,若问这汉朝是谁家的天下,恐怕人人嘴上都会说是刘氏的,可心里都会窃笑不止。要是问皇帝刘骜本人,他很可能会是一脸委屈而无奈的神情,然后明白地告诉你:这天下不是我的,是母后王氏的。
  皇太后王政君有兄弟八人,长兄王凤任大司马兼大将军,专权揽政。其次为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其中除王曼早死外,其他人皆身居要职,显赫无比。最让时人艳羡不已的,是谭、崇、商、立、根、逢时等五兄弟竟然在同一日册封为侯。世人称之为“一日五侯”。

  成帝一朝,王氏一门可谓权倾天下,富可敌国。朝野上下无不纷纷趋赴。从年初到岁暮,长安城的百姓们时常可以看见,王氏兄弟的府邸上总是门庭若市、宾客满堂。来访者的车舆上满载着各种金银珠玉和奇珍异宝,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来。
  其时的汉帝国,上至尚书、九卿,下至州牧、郡守,无不出自王氏门下。逢迎谄媚者,便可加官晋爵、青云直上;违逆不平的,或遭排挤、或被诛杀。就连皇帝刘骜偶尔想任命一两个官员,似乎也是难上加难。
  刘骜听说光禄大夫刘向的儿子刘歆颇有才华,就想任他为中常侍,得以出入禁中。于是皇帝命人拿来了中常侍的官服。就在刘歆准备下拜受命的时候,皇帝左右的人忽然说:“此事还没知会大将军。”
  刘骜一笑:“此等小事,何必关照大将军呢!”
  左右一听,全都拜伏在地,叩首诤谏。刘骜无奈,只好让人去通知王凤。
  结局出乎刘歆的意料,更出乎皇帝刘骜的意料。
  王凤居然不同意。

  面对那一袭崭新的官服,刘歆无言。
  皇帝刘骜也无言。
  朝廷的乌纱帽可以在“王氏专卖店”里批量经销,可贵为天子的刘骜却连“零售”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堂堂皇帝给喜欢的人封官的权利都没有,可跟自己喜欢的弟弟在一起多呆两天总可以吧?
  不一定。这也要看大将军王凤的意思。
  成帝刘骜身体多病,且无子嗣。所以当定陶王刘康来朝见看望他时,刘骜很高兴,就想留他长住,早晚陪侍。刘骜对定陶王说:“我没有儿子,可人命无常,终有一死,一旦有何意外,我们便不复相见,你不如长留在我身边陪伴我吧。”言下颇有传位的意味。
  这一来王凤可不自在了。本来看到皇帝给定陶王的赏赐比平时给诸王的多了十倍以上,他就颇为不满了,如今居然还让他长驻京师,这不是养虎遗患吗!?更何况这定陶王可不是一般角色,当年先帝曾一度想废刘骜而立他为太子。万一皇帝真有个三长两短,这龙椅让他刘康给坐了,那还有他们王氏的立足之地吗!?
  于是王凤就决定下逐客令。
  碰巧那几天又出现了日蚀。王凤便趁机胁迫皇帝说:“之所以发生日蚀这种天象,是因为阴气过盛的缘故。皇上虽和定陶王关系亲密,但是依礼他应当驻守在自己的藩国。如今他却久留不归,如此违背正道,事属非常,因此上天就垂示警戒,应该把共王遣送回定陶国去。”
  “天意”的解释权历来都在当权者手上。如果天子掌权,那么“天意”就是他对付臣民的杀手锏,而一旦天子大权旁落,“天意”便成了他头上的紧箍咒。
  王凤的紧箍咒一念,成帝刘骜就乖乖把定陶王刘康送出了长安城。

  离别的那一刻,兄弟俩相对而泣。
  刘康的眼泪是一种别离时的忧伤。
  可天子的眼泪除了忧伤,是否还有一种被胁迫的屈辱呢?
  王凤的专横独断一手遮天,终于引起某些朝臣的不满。
  京兆尹王章就忍不住站了出来。
  可他却为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王章素来刚直敢言,虽然他本人也是王凤举荐的,可他看不惯王凤的专权,于是便上了一道密奏给皇帝,重新解释了天意:“之所以发生日蚀,完全是由于王凤专权跋扈、蒙蔽君上的罪过。”
  成帝刘骜觉得总算有人替他出了口恶气,就召见王章。
  王章说:“陛下没有子嗣,所以亲近定陶王。这是为了承继宗庙和社稷,乃上顺天意、下安百姓之大计,怎么会引起灾异呢?日蚀的发生,是表示阴气侵犯了阳气,这表明臣子专擅了君权,这都是大将军王凤专权揽政的缘故。而今王凤把日蚀的过错推给定陶王,是想使天子孤立无援,自己把持朝政,籍此徇欲营私。王凤欺上罔下,由来已久,应该将其罢免,另选贤能取而代之。”

  刘骜深以为然,就让王章推举贤能。王章推荐琅琊太守冯野王,说他为人忠信正直,富有谋略,可以取代王凤。皇帝首肯,从此愈加器重王章,每次召见他都屏退左右。
  可宫中遍布王凤的耳目,皇帝身边的侍中王音便是王凤的堂弟,于是刘骜与王章的谈话便一字不漏地落进了王凤的耳朵里。
  王凤闻讯,不免忧惧。幕僚杜钦献策,让他以退为进,主动上疏请求辞职。于是王凤的一纸辞呈便写得哀伤怛恻,令人心酸。王太后一看,顿时伤心落泪,便以绝食要挟皇帝。刘骜一下子慌了手脚,连忙下诏书把王凤重新请回了朝堂。
  对于一个不问政事,并且整天把自己扮成公子哥儿到民间去寻花问柳的皇帝来说,一个权臣无论如何嚣张,都是“必要的恶”。
  你明知他是恶,但是他不可或缺。
  刘骜就是这样一个皇帝。而王凤就是这样一种“必要的恶”。
  刘骜从来都是依靠王凤治理国家的,离了王凤,他一天也玩不转这个偌大的帝国。而秉公直言的王章,则注定只能成为这个昏庸皇帝一时赌气、心血来潮的牺牲品。
  刘骜为了平息母后和舅父王凤的怨气,便暗中指使尚书弹劾王章,然后交给了“有关部门”进行审理。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有关部门”很快就给王章罗织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说他“企图断绝皇上获得继嗣的端绪,背叛了天子,私心偏向定陶王。”
  王章随后便死在狱中,妻儿亦被放逐到南方的蛮荒之地。
  随后倒霉的还有那个什么话也没说过,什么事也没做过的琅琊太守冯野王。

  冯野王因为事情牵连到了自己,内心惶然,因之卧病三月。皇帝准他带官养病。于是冯野王便带着太守的虎符,并且携妻挈子,回老家延医问药。这下被王凤抓住了把柄,便指使御使弹劾冯野王,旋即将其免职。无辜的冯野王不但没有取代王凤成为大司马,而且最后连太守都没保住。
  其实,在此次事变中,冯野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局外者。
  可他的不幸,在于他享有贤能之名。
  而他的罪过,在于有人竟然认为他的贤能足以取代王凤。
  在当时的天下,居然有人比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更贤能,这难道不是罪无可赦吗?

  盛名之累,于此可见一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