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1-07 13:52:32
第十章:宦海沉浮03
其一,皇祐四年五月,改革的先行者范仲淹在赴颍州知州途中病卒于徐州,时年六十四。《岳阳楼记》一文刊行天下之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已经成为王朝士大夫群通用座右铭。仁宗在庆历新政之后再没有召回重用,这时候痛失国之干城,却追封他为楚国公,并赠兵部尚书之职,谥‘文正’!
考历史上虽然谥号称‘文正’的人臣有许多位,但真正当的起这二字的只怕屈指可数。范仲淹以天下为已任,在振作宋士大夫名节上的开创之功值得称赞。宋代士大夫砥砺名节以及政治主体意识的高度觉醒,无不是始于范仲淹。范希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新政失败之后,虽然饱受非议,却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汲汲于富贵,千载一人,谓为信然!
宋亡而仲淹精神不死,千古名臣,更何言哉?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距徐州不远的王安石听到了范仲淹发自内心的呼喊,得知范仲淹弃世的消息,王安石痛心疾首,‘硕人今亡,邦国之忧!’。悲愤不已的王安石写下了《祭范颍州文》诔文中写道——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讫终,名节无疵。
以范仲淹继承人自许的王安石担心自己‘矧鄙不肖,辱公知尤。’从诔文中推测,王安石与范仲淹之间应该有过书信来往,喜欢奖掖后进的范仲淹对年轻王安石期许甚高。现在斯人已逝,三十二岁的王安石惟恐自己辜负了前贤的期许,所以心里更增了数分不安。
其二,王安石在知鄞县任满之后,曾有一段‘守阙’等待新的任命时间。期间他仍可以申请赴‘馆职’考试,王安石再次放弃了这种机会。他在鄞县兴农倡学的卓异治绩引起了朝中大佬们的注意,执政大臣文彥博向朝廷推荐他参加馆试。在舒州通判任上,他曾两次接到朝堂诏旨,命他赴阙应试。对待来自中央的赏识,王安石一如从前表现的不识抬举。他以‘先臣未葬,二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为由,婉转的谢绝了文彥博的好意,同时请求让他安心终满舒州通判之任。
后世有人把王安石这种行为指摘为‘吊起来卖’,似乎王安石是待价而沽者。这种说法既有哗众取宠之嫌,更是有失公允。宋王朝官员的薪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形,简单的用多寡来讲,很难说的清楚。众所周知,馆阁之职,备位清要,收入水平不高。此时的王安石自己有家室儿女,还得赡养母亲、祖母,整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消费全靠他的官俸维持。做通判,按照旧例有8顷的籍田。有了这8顷田的职务补贴,王安石整个家族就基本上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王安石不试馆职的理由无可非议,不应只视为他的托辞。
选择留在地方,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更与他一贯坚持的呆在地方可以‘少施其学’有关!对于王安石的特立独行举止,褒之者称为淡泊名利;贬之者称为沽名钓誉。两者评论不啻霄壤之别,王安石毁誉千年,直到今天仍是争论不下的焦点人物。其实,鱼肉与熊掌不可兼得。说王安石不愿意升官也不见得,只是他与众不同,没有那样强烈的升官发财欲望。他并不是为了作官而作官,作官并不是他的生活全部。在亲情操守面前,升官的事只有束之高阁。
王安石的清高,不是自命清高,也不是假清高。儒家道德理念已经流注于他的血液当中,他对那些世俗虚荣嗤之以鼻也是发自内心的。即便是后世攻击他的人,也悲哀的发现,绞尽脑汁之后也无法从王安石私德方面找到任何瑕疵。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在宋时虽然还未流行,但做为地方主官之一的王安石只要有心改变宦囊羞涩的窘况,相信办法总会比困难多的。王安石安贫乐道,不愿意以权谋私,选择了清廉自守。这种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为臣之道,辉映千古。
仁宗皇祐五年六月(公元1053年),王安石九十高龄的祖母病逝于临川。第二年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他立即赶回家乡料理祖母丧事。离开任职三年的舒州他心中感慨万端,临别作诗云:
皖城西去百重山,陈迹今埋杳霭间。
白发行藏空自感,春风江水照衰颜。
作为舒州通判,他只是一个旁观者。理想丰满不敌现实的骨感,令一直以来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的王安石苦闷不已民。数年来的宦海漂泊,他更深入地了解了民间疾苦与王朝的吏治腐败。与离开鄞县的轻松不同,从诗中更可以读出他心底的无奈与叹息。
日期:2012-01-07 13:52:56
考历史上虽然谥号称‘文正’的人臣有许多位,但真正当的起这二字的只怕屈指可数。范仲淹以天下为已任,在振作宋士大夫名节上的开创之功值得称赞。宋代士大夫砥砺名节以及政治主体意识的高度觉醒,无不是始于范仲淹。范希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新政失败之后,虽然饱受非议,却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汲汲于富贵,千载一人,谓为信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