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的黄昏——细说王莽的成与败》
第23节作者:
巫解 日期:2011-12-15 09:05:13
第四章 新朝代汉(4)
4、平帝之死
汉平帝在一天天长大,转眼间,已从稚子变成少年,并且很快又会变成青年。
与年龄增长所同步的,是眼神的变化。曾经的懵懂天真,渐渐被冰冷代替。那冰冷里布满杀气。
他知道,是王莽让他母子别离,是王莽杀了他母舅一家,是王莽在政事上说一不二,是王莽在朝堂上一呼百应。
王莽!王莽!
咬牙切齿间,他开始自问: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这一问,麻烦就来了。
有些事情,无知其实是一种幸福,敏感就大错特错。比如,同样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那个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就比“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李后主幸运百倍。前者善终,后者却死于非命。
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还不知道“隐忍”二字的含义,内心所想全由眼睛展示了出来,一切都暴露无遗。
第一次无意间瞥见平帝那刀锋一般的眼神后,王莽禁不住打了个寒颤。
就在这个寒颤中,平帝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让我们拖动快进条,直接来到这年冬天的腊日大祭。
腊日大祭,俗称小岁,是汉朝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子女要用礼物孝敬父母,而臣属也要向君王庆贺。
王莽敬献给汉平帝的礼物,是一壶椒酒。
喝完这酒之后,平帝便病了。
这病一天重似一天。太医们却无能无力。他们甚至连病根都查不出来。或者说,查出来了,却不敢声张。
当年,周武王大病,他的弟弟周公姬旦写了一篇祷文,表示愿用自己的命换取哥哥的命。
处处以周公为榜样的王莽,也如法炮制,写了这么一篇祷文,然后把它锁在了一个金柜里,然后又把金柜抬到了金銮殿上,然后对群臣说:嘘,要保密哦,不要告诉别人这里面放的是我为陛下写的祷文,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这里面放的是祷文。
祷文刚刚锁好,未央宫里便传来了哭声。
十二月丙午日,汉平帝呼吸完了最后一口人世间的空气,就此永别。
关于平帝之死,《汉书》是这么记载的:“平帝疾……平帝崩。”这说明平帝是病死的。
但《资治通鉴》却明白无误地记载:“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
真相呢?
探究真相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平帝驾崩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两件事。
平帝死前,泉陵侯刘庆上书言: “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 ”
刘庆的意思很直白:让王莽效仿周公,“行天子事”,即让王莽当“代皇帝”。
“代”是个很有策略的字眼,但我们知道,一般情况,除非你突然犯了大错误,“代省长”或者“代市长”的下一步就是“省长”和“市长”。
而群臣们的意见是:“宜如庆言。”
群臣说:应该照刘庆的说法办。
王政君答应没答应呢?史书上没有记载。我想,她肯定是没答应。即使她再糊涂,此时也应该嗅到一丝反常的气味了吧?
于是,这事儿就暂时搁置了起来。
但在平帝死后,类似的一个意思,又以更艺术的方式被呈现了出来。
仍是这年十二月,据长安市南区郡郡长谢嚣奏报,在他管辖的武功县(今陕西武功县),有人挖水井时从地下挖出一块白石头,此石上圆下方,上书九个朱红大字:“告安汉公王莽当皇帝。”
哇,这是上天的旨意啊。
神秘的“符命”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这仅仅是开始,日后还会有大量的此类事件上演,十分滑稽而悲剧,但是没辙,人民就信这个。
事已至此,一切就不言而喻了。王莽已经打定算盘取而代之,那他毒杀平帝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谢嚣的奏报呈上来之后,王莽立即把它拿给大臣们看,并让他们立即报告王政君。是啊,他自己怎么好意思直接上报呢,他再好意思,也不会好意思到在前朝的太后前说上天要让自己当皇帝。
太保王舜担当了传话筒的角色。
他把这事告知王政君后,王政君的脸色一下子变了。先是变红,后又变绿,然后变黄,最后变青,就像一张人民币从一百元变成了五十元,又变成了二十元、十元,她的价值在不断缩水。
此刻,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乐呵呵地说着“就照你说的办”了,而是如梦初醒地怒喝道:“这明明是欺骗天下人的把戏,怎么能够相信呢?”
但王舜的一句话让她彻底颓了:“安汉公想做什么,现在还有人能有阻止他吗?”
直到这时,王政君才彻底明白,她早就被自己的侄子架空了,整个大汉朝都被架空了。
王舜接着说:“其实,‘当皇帝’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解释,比如,可以解释成‘当代理皇帝’嘛。”
听到“代理”两个字,王政君如同抓到救命稻草一般,急忙答曰:“那就让他当代理皇帝吧。”
而这,正是王莽在此时的心理价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