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的马鞍——契丹往事!》
第34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2-13 13:46:24

  第十六章:契丹立国11
  周德威一面固守,一面派手下飞马向李存勖告急求援。得知幽州城被围困,李存勖虽然忧心如焚,但却无力立即北上施以援手——这时候,他与朱梁隔了黄河鏊兵,正是相执不下的阶段。本来兵力就已经捉襟见肘,如果贸然分军赴援,不但会为梁军趁虚而入,倘有不测、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话,晋军就有全师尽墨的可能;如果不去赴援,阿保机长驱南下,他又有腹背受敌的危险。李存勖这时候除了祈求上苍保佑,只能同时寄希望:幽州城防坚固,周德威作为身经百战的宿将,可以遏敌于坚城之下固守待援。

  当与梁军战事略趋缓和,李存勖立即安排大将李嗣源(李克用假子)、阎宝(朱梁政权叛将)、李存审(即符存审,李克用义子)等三人发兵救援。三将领命,点齐兵马,计有马、步军七万。与契丹军‘有众百万、毡车毳幕弥漫山野’相比,晋人援军只有区区七万,只怕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三将知道光荣任务兼具的重要与凶险:此一去虽困难重重,但必须解围退敌,幽州城已经被围困二百余日,差不多要到弹尽粮绝的境地。同时他们也心中清楚,如果在平原上与契丹铁骑发生遭遇战的话,估计三万人马会被斩杀殆尽。而且晋军作战与契丹军作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游牧民族作战有一个光荣传统,就是因粮于敌,补给主要是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晋人行军打仗,需要有后勤保障。如果被契丹人断了晋人粮道,莫说解幽州之围,援军也将不战自溃。

  ‘三个臭皮匠(禆将),顶一个诸葛亮’的民间传说,在中世纪的幽州城外上演了真实的一幕——李嗣源、阎宝、李存审三人聚议,群策群力之下,制定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围办法:兵者、诡道也!三人决定不走寻常路,而是‘衔枚束甲,寻涧谷而行’。率晋援军轻装疾进,直逼幽州城下。
  是年八月,李嗣源率三千精兵为先锋,阎宝与李存审在后挥师跟进。在数万晋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掩袭之下,措手不及的契丹军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撤围奔北而去。(慕雨按:《辽史》的记载与新旧《五代史》所载有异,未审孰是。据薛史与欧阳修史料所载,阿保机被晋援军杀的大败,落荒而逃。一为主动班师,一为铩羽而归,二者相差,不啻千里。)
  根据著史者多会有为尊者讳之事分析,各种史料皆有注水嫌疑,其间的区别只是水分多寡而已。故此,史籍所载不可以尽信。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契丹军最终铩羽北还是真,但情形应该既不是《辽史》所说‘曷鲁等以兵少而还’这样简单;(否则迭剌父子三人也不会趁乱叛逃)但也不至于如《旧五代史》所载‘契丹大败,委弃毳幕、毡庐、弓矢、羊马不可胜纪,进军追讨,俘斩万计’,败的那么狼狈。

  耶律阿保机虽然未能攻拔幽州坚城,但也在是役中学习到了许多攻城作战的方法。毕竟,这种现场教学的机会不是经常可以有的。虽然新州诸镇得而复失,他也并没有十分在意。
  第二年、即公元918年(辽神册三年),他再次派遣五弟耶律安端率军去攻掠云州及西南各部落。契丹国草创,种种事务繁巨,阿保机忙于建都、创制文字等要政,短期内难以重新入塞。
  李存勖数次对朱梁末帝用兵,眼见着据有上风时候,因契丹入塞的侵扰,不得不分兵转身去抵御。在他身后掣肘的不仅仅是耶律阿保机一人,另外还有镇、定二州叛服无常,使李存勖的兵力不能完全专注于朱梁一方。
  在后梁有魏博这个战略同盟时候,梁、晋交锋的战场只是在河北中部的邢州一带。朱梁政权虽然数次败北,但因为有魏博这个伙伴在旁边掠阵,朱温在黄河北岸还有冀南、鲁西、豫北大片地区做屏障,有了这些缓冲区,晋军无法深入,朱梁政权安如磐石。晋想要越过黄河、彻底消灭朱梁政权,必须得先着手解决横亘其间的魏博。不把魏博夺到手,灭梁就是空谈。

  灭梁不易,而夺魏博也不是件简单事情。第一任魏博节度使(又称天雄军节度)正是从安史之乱中起家,最终割据一方的田承嗣,魏博管辖着魏州(今河北大名)、博州(今山东聊城)、相州(今河南安阳)、贝州(今河北清河)、卫州(今河南辉县市)、澶州(今河南濮阳)六州地土,名义上是李唐藩属,实则从唐末、五代以来实际控制着河北大部地区,为河北三镇之首。田承嗣拥兵自重,形同割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