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公元188年,朝廷便封刘虞做了幽州牧,前去平定张纯张举的叛.乱。
一般来说,凡是出了叛.乱,朝廷派出去的大员肯定是点兵遣将,和叛军大战一番,胜了自然功名千古,哪怕不胜也能趁势割据一方成为诸侯。
这基本上是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而在数不清的争战之中,无数英雄或者枭雄也成就了自己的名声,获得后人无数的敬仰。
可是事实上这样做就完全正确吗?
就拿黄巾起义来说,皇甫嵩和朱俊、卢植等人是把第一波黄巾势头打下去了,也把张角、张梁这些领头的杀死了,可是他们真的平定了黄巾起义吗?
那后来诸多的死灰复燃,直到关东诸候会盟黄巾军还杀掉了一镇诸侯衮州刺史刘岱,又是怎么回事呢?
再拿边章、韩遂起义来说,在这个过程中,董卓、孙坚等人在战争中获得了无限的好处,也涌现出皇甫嵩这样的名将,可是他们又真正把韩遂打下去了吗?
为什么一直到马超起事的时候,韩遂还能割据西凉呢?!
不客气地说,不管在哪个朝代,对武官来说,没有仗打才是最可怕的事,因为太平年代他们无法立功,重要性也无法突显,而一旦开战,不管打赢打输,武将的地位都会大幅度上升,所以每打一仗,不管国家有没有获利,武将其实就已经先获利了,基于这一点来说,主战派并不一定都是忠于国家。
所以《孙子兵法》才有名句“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东汉时代,懂这一点的人不多,或者,有些人,比如袁绍和曹操,他们或许懂,但是他们不愿意这样做。
很简单,对袁绍和曹操这种枭雄来说,打仗对他们是有利的,所以他们要南征北战开疆拓土。
在我看来,在汉末三国之际,懂得“不战而胜”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表,另一个就是刘虞。
《后汉书·刘虞列传》记载:虞到蓟,罢省屯兵,务广恩信。
刘虞到了蓟州之后,只是抚民屯兵而已,并没有轻易与刘虞开战,而是以德化民。
在公孙度和公孙瓒等人看来,道德是没有用处的,而且包括诸葛亮都认为,乱世宜用重典严刑。
但是刘虞和刘表用行为告诉我们,包括诸葛亮在内,他们的治国方针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用严刑酷法,还有隐藏的理由,我们后面再说。
刘虞没有出兵,却派使者到乌桓那里劝降,无非就是说东汉王朝才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你只要归顺汉朝,我们一定不汉您的罪,而且还会按功封赏。
按说这样的话一般人都不会信,或者换了别人去说不一定有用。
但是刘虞的身份不一般,他是皇族成员,而且他来做幽州牧之前还担任了宗正的官职,这个宗正,颇有些皇室执行族长的意思,地位很崇高,所以他基本能代表东汉王朝与乌桓谈判。
于是刘虞的话起到了作用,在刘虞的感化下,乌桓峭王显然也不怎么闹了。
解决了乌桓,就等于是断了张纯和张举的后路。
即使是对于张纯和张举,刘虞也没有提兵点将前去攻打,只是悬赏捉拿而已。
在刘虞的布局之下,张举、张纯感觉大事不好,而且又受到刘虞部将公孙瓒的打击,竟然逃出塞外了,而被张举、张纯裹胁进去的叛兵叛民也都自动解散。
兵败如山倒。
虽然张纯、张举不久之前还气焰嚣张地称什么天子和弥天将军,这时候一旦兵败也就什么都不是了,很快,张纯就被他的部下王政杀掉,把脑袋送到刘虞手中。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张纯、张举勾结乌桓起兵,被刘虞以太极之术左推右挡弥灭于无形,终于没有形成像黄巾起义和边章、韩遂叛军那样危害深远的社会动乱。
可以说,在这场平叛之中,刘虞的治国才华得到了最完美地发挥,如果没有刘虞,很难说张纯、张举天长日久成了气候,会不会改写东汉末年的历史,毕竟,张纯、张举都是汉朝官吏,比没有文化的张角、张梁兄弟高明了不知多少倍,而且也不像边章、韩遂只在西凉闹,他们是可以参与逐鹿中原的。
刘虞的淡定平叛,让我们想起明末的平乱方针,在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明崇祯帝一味以武力镇.压,虽然在杨嗣昌、洪承筹、卢象升、孙传庭等名将的打压下,一度快将李、张消灭,可是最终却是让叛军越打越多。
弄到最后终于亡国。
人们都说清朝取代明朝,可是第一个进北京的分明是李自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明朝的对民严厉政策,是将本来的明朝百姓推给李自成、张献忠他们。
如果明朝廷对百姓好一些,用安抚政策,老百姓吃饱了岂会撑得去跟李自成和张献忠玩命呢?
如果崇祯能像刘虞学习一些,也许明朝就不会那么快亡国。
由于刘虞用怀柔政策顺利平定张纯、张举起事,朝廷便派使者封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至此,刘虞从一个父亲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没落贵族,终于凭自己的才能做到了三公的职位,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在东汉末年,皇室宗亲能做到三公的还真没有几个,刘虞此时说是皇帝以外的刘姓皇族首领也不为过。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董卓乱汉之后,袁绍才会第一个想起来立刘虞为天子。
也正是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如果说臧洪是汉末三国第一义士的话,刘虞可以称得上是汉末三国第一文汉英雄。和臧洪一起,正好一文一武,让我们在血腥蔓延的东汉乱世,看到一丝人性的温暖。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刘虞虽然施政水平很高,但是在平定张纯、张举起事的过程中,还是有强大的武力后盾的,这个武力后盾,便是导致张纯愤而起事的间接责任人——公孙瓒。
至此,汉末二公孙之一的公孙瓒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我们前文说过,公孙这个姓只要一出现,我们便可以知道,这个人不是贵族,也肯定是贵族的后代。
公孙度如此,公孙瓒也不例外。
日期:2011-11-24 08:35:08
第57章 慷慨悲歌:公孙瓒往越南
因为官渡之战的关系,很多人觉得曹操和袁绍就是一对生死冤家。
我在前文说过,曹操一生之中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赤壁之战时的孙权和刘备,而是袁绍。
可是对袁绍而言,我倒觉得一直到官渡之战,袁绍还没怎么把曹操放在眼里。
在袁绍一生之中,他最大的敌人有五个:袁术、何进、董卓、公孙瓒和曹操。
如果让我来作一个排序的话,我认为,在这五个人之中,袁绍的第一号大敌,应该不是曹操,而是公孙瓒。
公孙瓒以下,曹操可以算他的第二号大敌;
然后是第三号袁术;
第四号董卓;
排第五的,我认为应该是最后一个何进。
(注:以上排名仅代表个人意见,聊作参考)
公孙瓒之所以成为袁绍第一号大敌,是因为,大概从公元191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99年公孙瓒战死,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公孙瓒成了袁绍霸业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虽然他在和袁绍的战争之中败多胜少,但是却给袁绍制造了极大的麻烦,让袁绍十分头痛,而且也正是在袁绍与公孙瓒相持的过程之中,曹操得以在黄河以南大展手脚,荡平袁术、陶谦、刘备、吕布都势力,最终形成气候。
如果没有公孙瓒,也许袁绍能更早地统一冀州幽州,如果早些对曹操下手,天下大势,还真的很难讲。
曹操排袁绍第二号大敌,是因为他终结了袁绍的霸业。
袁术之所以排第三号,是因为他虽然一直都在和袁绍作对,但对袁绍一直没有形成实质性威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